朱 艷 邱文超 郭雪梅 陳柯村 朱穆朗瑪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上海 200434)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人體中脂肪、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等物質(zhì)發(fā)生代謝紊亂的復雜癥候群,主要包括中心性肥胖、胰島素抵抗(IR)、糖耐量異?;?型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及原發(fā)性高血壓等。多種危險因素在機體中聚集,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1]。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MS發(fā)病率呈不斷增長趨勢[2]。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MS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分病論治,患者需服用大量藥物,不僅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還增加了各藥物之間的不良反應。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結構變化是高脂血癥、原發(fā)性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MS各組成疾病的共同病理改變,腸道菌群在MS的發(fā)病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臨床可采用干預腸道菌群的措施來改善MS患者體內(nèi)的慢性炎性反應和IR。中醫(yī)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指導思想彌補了現(xiàn)代醫(yī)學針對MS對癥處理的不足,同時中醫(yī)對靶器官損害的防治具有獨特優(yōu)勢。中醫(yī)學認為,MS主要累及腎、肝、脾,其中脾與腸道菌群關系密切,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可成為中醫(yī)從脾論治的重要生物學基礎,且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多種中藥提取物、單味中藥及中藥復方均能通過調(diào)整菌群結構、穩(wěn)定菌群平衡等途徑改善機體代謝紊亂癥狀,從而有效治療MS[4]。2018-06—2019-06,我們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滋陰化瘀降濁方治療老年陰虛血瘀型MS 30例,并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30例對照,觀察對患者相關指標及腸道菌群和炎癥因子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我院中醫(yī)科老年陰虛血瘀型MS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60~78歲,平均(69.22±5.13)歲;合并疾?。焊咧Y15例,2型糖尿病9例,原發(fā)性高血壓6例。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61~79歲,平均(69.78±5.05)歲;合并疾病:高脂血癥16例,2型糖尿病1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5]中MS的診斷標準,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不同種族腰圍有各自參考值);(2)合并以下4項指標中任意2項:①甘油三酯(TG)升高,>1.7 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②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0.9 mmol/L,女性<1.1 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③血壓升高:收縮壓(SBP)≥13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DBP)≥85 mmHg,或已接受相應治療;④空腹血糖(FPG)升高,≥5.6 mmol/L,或此前已診斷為2型糖尿病,或已接受相應治療。若FPG≥5.6 mmol/L,強烈推薦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但是OGTT在診斷MS時并非必要。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消渴、眩暈、胸痹,辨證為陰虛血瘀型,主癥:形體肥胖,腰膝痠軟,腹脹,乏力倦怠,頭暈;次癥:胸悶,納呆,惡心,懶言,氣短,自汗,口膩,肌膚甲錯;舌脈:舌質(zhì)紫黯,有瘀斑、瘀點,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膩,脈滑或沉澀。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中醫(yī)、西醫(yī)診斷標準及辨證標準;年齡60~80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合并造血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泌尿系統(tǒng)嚴重病變者;合并腎功能障礙及近期存在急性心腦血管疾病者;原發(fā)性高血壓2級以上;伴急性或慢性糖尿病并發(fā)癥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傳染性疾病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異常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嚴重精神障礙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在飲食和運動干預基礎上予降糖、調(diào)脂、降壓等治療。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北京萬輝雙鶴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1986)0.5 g,每日3次口服;非諾貝特膠囊(上海愛的發(fā)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818)0.2 g,每日1次口服;纈沙坦膠囊(華潤賽科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638)80 mg,每日1次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滋陰化瘀降濁方。藥物組成:制黃精30 g,葛根20 g,丹參15 g,枸杞子15 g,川芎15 g,生地黃10 g,地龍10 g,荷葉1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
1.3.3 療程 2組療程均為6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腰圍(WC):測量患者治療前后WC,測量值精確到0.1 cm,連續(xù)測量2次取平均值;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BMI=體質(zhì)量(kg)/身高(m)2,其中身高測量值精確到0.01 m,體質(zhì)量精確到0.5 kg;血壓:使用汞柱式血壓計測量患者治療前后SBP、DBP變化,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②血脂檢測:采集患者治療前后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經(jīng)離心處理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迫A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均采用酶法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試劑盒均由默克制藥(江蘇)有限公司提供。③血糖檢測:采集患者治療前后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治療前后FPG、空腹胰島素(FINS)及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F(xiàn)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F(xiàn)INS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HOMA-IR=(FPG×FINS)/22.5。④腸道菌群檢測:收集患者治療前后糞便樣品,經(jīng)處理后提取糞便DNA樣本,應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計算出每克糞便的細菌拷貝數(shù),并將單位換算成log10 CFU/g。⑤炎癥因子指標檢測:采集患者治療前后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經(jīng)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脂聯(lián)素(ADPN)、白細胞介素6(IL-6),試劑盒均由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1 2組治療前后WC、BMI及SBP、DBP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WC、BMI及SBP、DBP比較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WC、BMI、SBP、DBP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
2.2 2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TC、TG、LDL-C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HDL-C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TC、TG、LDL-C均低于對照組(P<0.05),HDL-C高于對照組(P<0.05)。
2.3 2組治療前后血糖變化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糖變化比較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后FPG、FINS、HOMA-IR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
2.4 2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變化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變化比較
由表4可見,2組治療后腸道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腸桿菌屬、硫酸鹽還原菌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均高于對照組(P<0.05),腸桿菌屬、硫酸鹽還原菌均低于對照組(P<0.05)。
2.5 2組治療前后hs-CRP、ADPN及IL-6水平比較 見表5。
表5 2組治療前后hs-CRP、ADPN及IL-6水平比較
由表5可見,2組治療后hs-CRP、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ADPN水平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hs-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ADPN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MS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臨床研究多認為肥胖和IR是導致其發(fā)病的中心環(huán)節(jié)[7]。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MS的重要診斷指標之一,中心性肥胖與全身肥胖者比較更易發(fā)生代謝紊亂。中心性肥胖者脂肪主要集中于內(nèi)臟組織,會導致靶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IR?,F(xiàn)代醫(yī)學針對MS的治療主要是對各部分疾病分別論治,患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進行治療,大大增加了肝腎負擔。
中醫(yī)學認為,MS屬眩暈、消渴、胸痹等范疇,其病機關鍵為腎、肝、脾虧虛。腎藏精,肝藏血,肝腎同源。老年人腎氣虧虛,氣血虧損,終致腎精不足,肝失滋養(yǎng),肝陰逐漸虧虛,導致肝腎陰虛。而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多種病癥均以肝腎陰虛為病理基礎。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失運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濁、瘀血諸邪易留滯體內(nèi),引起代謝功能紊亂。可見,老年MS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腎、肝、脾不足為本,痰濁、瘀血互結為標,治宜滋養(yǎng)肝腎之陰,兼顧補脾,并注重化瘀降濁。本研究所用滋陰化瘀降濁方中黃精養(yǎng)陰益氣,潤肺補脾,益腎生津;生地黃生津養(yǎng)陰,涼血清熱;枸杞子滋肝補腎,明目益精;三藥合用為君藥,益氣養(yǎng)陰,滋肝養(yǎng)腎。地龍活血通絡,熄風清熱;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丹參活血祛瘀;三藥合用為臣藥,彰顯化瘀功效。荷葉升陽化濕,健脾祛瘀;葛根升陽止瀉,生津止渴,共為佐藥。全方標本兼顧,共奏養(yǎng)陰益氣、祛瘀化濁之功,切中老年陰虛血瘀型MS的發(fā)病機制?,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精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炎、調(diào)節(jié)血脂、降低血糖及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8];生地黃中梓醇成分有抗炎、降低IR、降低血糖、保護血管內(nèi)皮功能作用[9];地龍有抗凝、降壓、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10];荷葉有降脂、減輕體質(zhì)量、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胰島素增敏、降糖作用[11];葛根有降壓、降脂及降糖作用[12]。
近年來,臨床從腸道菌群結構失調(diào)方面研究MS的發(fā)病機制取得了重大進展。乳酸桿菌能對抗有害菌增殖,并激活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機體免疫系統(tǒng);乳酸桿菌能抑制血清TC異常升高;雙歧桿菌能抑制條件致病菌或病原菌定植,并能誘導膽固醇轉(zhuǎn)化為糞甾醇,隨糞便排出體外,具有較好的降脂功效;腸桿菌屬細胞壁釋放的脂肪酶能通過受損腸道屏障進入血液,誘發(fā)內(nèi)毒素血癥,進而刺激大量炎癥因子釋放,引起IR;硫酸鹽還原菌是一類存在于腸道中的機會致病菌,其代謝物能誘導腸上皮細胞炎性反應,提高腸屏障通透性,促進內(nèi)毒素遷移至宿主循環(huán)系統(tǒng),引起宿主免疫反應[13]。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腸道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腸桿菌屬、硫酸鹽還原菌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均高于對照組(P<0.05),腸桿菌屬、硫酸鹽還原菌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滋陰化瘀降濁方能有效對抗腸道致病菌增殖,促進有益菌生長,有助于促進腸道菌群結構改善。
雖然肥胖、IR是MS的病理學中心因素,但近年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MS在發(fā)病過程中有大量炎癥因子參與,患者處于系統(tǒng)性的慢性炎癥狀態(tài)[14]。IL-6是一種由單核-巨噬細胞及B淋巴細胞分泌的前炎性細胞因子,能作用于多種組織細胞,參與機體炎性反應過程,并能導致IR[15]。CRP是目前臨床容易檢測且具有較高敏感性的炎癥物質(zhì),hs-CRP有著更高的敏感性。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心性肥胖是導致MS患者hs-CRP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肥胖者體內(nèi)脂肪細胞分泌大量炎癥因子,刺激肝臟合成hs-CRP,導致IR,并使得胰島素敏感性下降[16]。ADPN是由脂肪細胞分泌釋放的惟一與脂肪水平呈負相關的物質(zhì),其在肥胖者體內(nèi)出現(xiàn)明顯降低,在體質(zhì)量下降后又重新升高,且ADPN具有抑制炎性反應、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hs-CRP、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ADPN水平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hs-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ADPN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滋陰化瘀降濁方能改善老年陰虛血瘀型MS患者體內(nèi)慢性炎癥狀態(tài)。同時,治療組治療后WC、BMI均低于對照組(P<0.05),血壓、血糖及血脂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滋陰化瘀降濁方治療老年陰虛血瘀型MS,能降低患者體質(zhì)量,改善中心性肥胖,能更好地調(diào)節(jié)患者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從而有助于改善IR。
綜上所述,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滋陰化瘀降濁方治療老年陰虛血瘀型MS,能有效調(diào)節(jié)糖脂代謝,抑制炎性反應,療效確切,作用機制可能與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結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