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強,苗曉梅
山東省煤炭臨沂溫泉療養(yǎng)院,山東臨沂 276000
蕁麻疹又稱為“風疹塊”,為皮膚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指因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以及滲透性增加,而引發(fā)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一般會在2~24 h 內消退,但易反復出現(xiàn)新的皮疹[1-2];病程遷延數(shù)日到數(shù)月,易造成患者出現(xiàn)皮膚瘙癢、 紅色或皮膚色風團等癥狀。由于蕁麻疹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程度的影響,甚至部分患者除常見臨床癥狀以外,還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痛、腹瀉等癥狀[3-4]。 所以,從改善患者病情及生活質量角度考慮,臨床建議針對蕁麻疹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醫(yī)治方案。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表示采取中醫(yī)辨證分型方法治療蕁麻疹的療效顯著,且可降低復發(fā)率。因此,該次將該院于2018 年2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92 例蕁麻疹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 其目的是分析評價中醫(yī)辨證分型方法在其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納入研究的92 例蕁麻疹患者, 均知情簽署相關醫(yī)治同意書,均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并通過,且均符合臨床有關“蕁麻疹”疾病的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46 例中,男26 例、女20例;年齡9~73 歲,平均(43.8±2.1)歲;病程8 d~6 個月,平均(3.4±0.2)個月。 對照組46 例中,男25 例、女21 例;年齡10~72 歲,平均(43.7±2.2)歲;病程9 d~6個月,平均(3.5±0.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該次納入研究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進行治療,即:使用氯雷他定片(國藥準字H10970410),10 mg/次,1 次/d,口服;同時,給予維生素C(國藥準字H13022052),0.28 mg/次,3 次/d,口服。
1.2.2 觀察組 該次納入研究的觀察組患者采取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方法,具體分型及治療方法如下:
①風熱犯表證型。多見急性蕁麻疹患者,給予荊防加減方,其中荊芥、生地、浮萍、防風、地膚子各15 g,丹皮、牛蒡子、銀花各12 g,黃芩、薄荷、僵蠶、蟬蛻各6 g;大便干結者,添加生大黃15 g、枳實20 g;口渴者,添加天花粉、玄參各30 g;瘙癢嚴重者添加夜交藤30 g、白蒺藜20 g。
②血虛受風證型。多見慢性蕁麻疹患者,給予當歸飲子加減方,其中何首烏、茯苓、夜交藤、生地各20 g,熟地黃15 g,當歸12 g,川芎、防風、白芍、荊芥各10 g;氣虛者,添加生黃芪30 g;失眠多夢者添加合歡皮30 g、炒棗仁20 g。
③風寒束表證型。 多見寒冷性蕁麻疹患者,給予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方,其中丹參、白芍、白鮮皮各15 g,荊芥、杏仁、丹皮、陳皮、防風、僵蠶、干姜皮各10 g,桂枝、麻黃桂枝各6 g;瘙癢嚴重者添加地龍、烏梢蛇各15 g;寒冷嚴重者添加附子、肉桂各15 g。
④胃腸濕熱證型。 多見慢性蕁麻疹患者,給予平胃散和半夏瀉心湯加減方,其中苦參、葛根各15 g,枳殼、陳皮、蒼術、生白術、防風、半夏、厚樸、荊芥、黃岑、蘇葉梗各10 g,炙甘草、黃連各5 g;大便溏稀者,添加薏米、 炒山楂各20 g; 惡心嘔吐者添加茯苓20 g、藿香、佩蘭各10 g。
上述方藥,添水熬制,去渣留汁,約取300 mL,1劑/d,2 次/d,早、晚各1 次,溫服使用。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2 個月,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①臨床療效標準:治愈:經積極治療后,患者的風團、瘙癢等癥狀完全消除,無復發(fā)情況發(fā)生;好轉:風團、瘙癢等癥狀部分消除,偶有復發(fā)情況發(fā)生;無效:臨床癥狀未好轉,復發(fā)情況明顯;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②比較兩組平均治愈時間。 ③對兩組患者均隨訪2 個月,然后比較兩組復發(fā)率。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的95.65%, 和對照組的80.43%比較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平均治愈時間為 (5.4±0.3)d, 對照組為(8.4±0.2)d;觀察組平均治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432,P<0.05)。
觀察組46 例患者,復發(fā)2 例,復發(fā)率為4.35%;對照組46 例患者,復發(fā)11 例,復發(fā)率為23.91%。 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256,P=0.007<0.05)。
蕁麻疹,作為皮膚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病因為:過敏、感染、冷熱、日光等刺激,精神及遺傳因素等。在臨床中,蕁麻疹患者的常見癥狀為皮膚瘙癢,隨即出現(xiàn)紅色或皮膚色風團等[5-6]。臨床通常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 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不同,需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從而達到最優(yōu)化的臨床治療效果。 對于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治療[7-8],比如氯雷他定片以及維生素C等,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療效,但是在患者治愈時間方面較長,且治療后易復發(fā),從而使治療的安全性飽受質疑,所以不宜提倡使用。
而從中醫(yī)學角度來看, 將蕁麻疹歸類為“癮疹”“赤白游風”“風疹塊”等范疇,表明“風”為其病機,因受到衛(wèi)外不固、風熱、風寒影響而發(fā)病,主張采取辨證分型方法治療[9-10]。 即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型,將蕁麻疹患者分為4 種證型:①風熱犯表證型,此證型多見急性蕁麻疹患者,主張給予荊防加減方,起到解表清熱的作用;同時隨證加減,解除患者的大便干結、口渴、瘙癢嚴重等癥狀。 ②血虛受風證型,此證型多見慢性蕁麻疹患者,主張給予當歸飲子加減方,起到養(yǎng)血潤燥、祛風止癢的作用;同時,隨證加減,消除患者的氣虛、失眠多夢等癥狀。 ③風寒束表證型,此證型多見寒冷性蕁麻疹患者, 主張給予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方,起到辛溫輕散、小汗解表的作用;同時隨證加減,解除患者的瘙癢嚴重、寒冷嚴重等癥狀。④胃腸濕熱證型,此證型多見慢性蕁麻疹患者,主張給予平胃散和半夏瀉心湯加減方,起到促進脾胃升降功能恢復、協(xié)調脾胃陰陽等作用;同時隨證加減,解除患者大便溏稀、惡心嘔吐等癥狀。 和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比較起來,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方法更具針對性, 可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促進患者病情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因此適宜提倡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yī)辨證分型方法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西醫(yī)方法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的95.65%,和對照組的80.43%比較明顯更高;與此同時,觀察組平均治愈時間為(5.4±0.3)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8.4±0.2)d; 此外, 觀察組復發(fā)率為4.35%, 與對照組的23.91%比較明顯更低(P<0.05);結合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可知,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方法的療效及安全性和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方法比較明顯更優(yōu);這與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較為相似,近年來,國內有學者表示[11-12],采取中醫(yī)辨證分型方法治療蕁麻疹患者的療效顯著,可加快病情消除速度,降低復發(fā)率,使其總有效率高達90.00%以上,此次觀察組的95.65%>90.00%,由此可見,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方法的應用價值頗高。 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必要加強和患者的溝通交流,普及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的意義、機制,獲得患者配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針對蕁麻疹患者采取中醫(yī)辨證分型方法治療的療效顯著,可縮短治愈時間,降低復發(fā)率;因此,具備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及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