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軍 馬文娟
[摘要]陜甘寧邊區(qū)緊鄰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qū),抗戰(zhàn)時期,日寇企圖利用歷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閡挑撥回漢、蒙漢等民族關系,以達到民族分裂和以華制華的目的。在對敵斗爭中,《新中華報》等中央黨報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己任,特別重視對少數民族及其宗教信仰的宣傳報道工作,正本清源、廓清迷霧,及時揭露了日寇挑撥分化的政治陰謀,在對敵斗爭中占據了輿論主動權,起到了良好的輿論傳播效果。本文以《新中華報》對回族、蒙古族及其宗教信仰的報道為例,論述了邊區(qū)中央黨報中民族宗教報道的成功實踐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邊區(qū)中央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現實意義;新中華報
中圖分類號:C9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21)09-0041-07
延安時期,《紅色中華報》《新中華報》和《解放日報》等中共中央機關報充分發(fā)揮黨報的輿論喉舌作用,積極報道邊區(qū)內外的民族宗教新聞,對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揭露日寇挑撥民族關系的陰謀,以及對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都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建黨百年,重溫歷史,回顧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中央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成功實踐,汲取歷史報道經驗,對做好民族宗教題材的新聞報道、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及研究延安時期黨的新聞事業(yè),都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尤其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民族工作領域事關黨和國家發(fā)展大局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對外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也是事關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大時代課題。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1]無論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還是對講好中國故事來說,做好民族宗教報道工作,講好中國的民族宗教故事,都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本文以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的民族宗教報道為例,研究陜甘寧邊區(qū)中央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成功實踐,以史為鏡,對當今媒體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輿論引導工作,對講好中國的民族宗教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邊區(qū)黨報及《新中華報》概況
(一)陜甘寧邊區(qū)辦報背景及黨報分類
長征勝利后,紅軍總人數從二十多萬人銳減到三萬多人。[2]到達陜北后,黨和軍隊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工作,亟需以此傳播黨的政治主張。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共兩黨形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根據國共協議,成立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宣傳抗戰(zhàn)和邊區(qū)建設也成為黨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qū)掀起了辦報熱潮,中央曾要求“黨的各級機關、各級組織以至于每個黨員,都要利用黨報,向黨報供給消息……”[3]陜甘寧邊區(qū)前后共“出版報紙近20種,刊物60余種?!盵4]其中,黨報黨刊是重點。
按辦報機關的級別劃分,陜甘寧邊區(qū)的黨報刊主要有中央黨報刊和地方黨報刊兩種。由中共中央主辦的中央黨報刊主要有《新中華報》《共產黨人》和《解放日報》等;地方辦的邊區(qū)地方黨報刊主要有《佳縣報》《三邊報》《延川報》《米脂報》和《陜情匯報》等。[5]這些邊區(qū)黨報黨刊做了大量民族宗教類的新聞報道,其中尤以中共中央機關黨報《新中華報》和后來的《解放日報》最具權威性。
(二)《新中華報》歷史沿革及民族宗教報道概況
《新中華報》是陜甘寧邊區(qū)一份承上啟下的中共中央機關黨報,其前身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于1931年12月11日創(chuàng)辦的《紅色中華報》,該報在長征途中被迫停刊。長征勝利后,《紅色中華報》于1935年11月25日在陜北復刊。西安事變后,國共合作,中共中央根據形勢需要,于1937年1月29日將《紅色中華報》更名為《新中華報》。[6]
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后,為宣傳抗戰(zhàn)和邊區(qū)建設,《新中華報》被改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機關報?!暗?939年2月7日,又被改回中共中央機關報。”[3]后因抗戰(zhàn)形勢需要,中共中央于1941年5月15日將《新中華報》與《今日新聞》合并,“改出中共中央機關日報,定名為《解放日報》?!盵7]
根據抗戰(zhàn)形勢,毛澤東要求《新中華報》“宣傳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反對投降、分裂、倒退”。[3]292遵此辦報方針,《新中華報》以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己任,做了大量抗戰(zhàn)宣傳的報道,其中就包括民族宗教類報道。
據筆者對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發(fā)行的《新中華報》影印本所做的統(tǒng)計發(fā)現,從1937年1月29日創(chuàng)刊至1941年5月15日停刊,《新中華報》民族宗教類的專題報道共有51篇,其中涉及回族和伊斯蘭教的有43篇,涉及蒙古族和佛教的共8篇。這些民族宗教報道內容廣泛,關聯到邊區(qū)的民族、宗教、社會等各個方面,全面、立體地展現了一幅各民族群眾團結御侮、共同抗戰(zhàn)的全景畫面。這些報道積極、鼓勁,成為引導邊區(qū)內外各族群眾團結抗日的一面旗幟。
二、邊區(qū)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歷史背景及《新中華報》的任務使命
(一)邊區(qū)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歷史背景
抗戰(zhàn)時期,受歷史因素影響,西北部分地區(qū)的回漢、蒙漢等民族關系相對脆弱,一些地區(qū)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心存芥蒂,邊區(qū)黨報民族宗教報道因此也面臨著相對復雜的歷史背景。
從內部來講,由于歷史上形成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造成了回漢、蒙漢等民族之間存在一定隔閡?!缎轮腥A報》1939年7月21日刊發(fā)的《日寇滅亡回回民族的陰謀》一文曾述“滿清統(tǒng)治者曾盡力挑撥回漢間的斗爭籍以維持自己日趨沒落的統(tǒng)治,同時又利用大漢族主義……造成了回漢民族之間至今尚存在著的成見與隔閡。這些成見與隔閡在滿清后雖已逐漸消解,但又被民國以來的大漢族主義者不時挑撥著?!盵8]除了存在一定民族隔閡之外,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還存在著實事上的不平等?!缎轮腥A報》在1940年的報道中曾指出“直到現在還沒有在政治上、經濟上以及文化教育上對回族實行民族平等的原則……”[9]
就外部而言,日寇在軍事侵略的同時,在政治上還利用民族隔閡與事實上的不平等,不斷進行挑撥和欺騙宣傳,以圖實現對華政治分化和“以華制華”的目的。對此,《新中華報》在其新聞報道中指出:“日寇深入西北,要想達到占領西北截斷中蘇聯絡的企圖,更必然的要加緊利用回漢間的成見與隔閡,并盡力加深這些成見與隔閡來挑起回漢間的對立?!盵8]日寇此舉試圖通過挑撥民族關系,將回族和蒙古族逐個擊破,建立類似偽滿州國的傀儡政權。
對于回族,日寇妄圖在西北建立所謂“回回國”,但遭到主政寧夏的回族軍閥馬鴻逵的抵制而未能得逞。對于蒙古族,日寇指使德王于1937年成立了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據1937年11月4日《新中華報》對此事的報道,“日本數年來加力而指使蒙奸,挑撥蒙漢感情,來建立‘蒙古國的計劃,今天是已初步實現了。但是廣大覺悟的蒙民,是絕不會受日寇的欺騙的。”[10]
面對民族內部存在隔閡與不平等現象、外部存在日偽挑撥分化的復雜歷史背景,邊區(qū)黨報一方面積極設置議題,加大對民族宗教內容的報道,正本清源、廓清迷霧,在對敵斗爭中爭取輿論主動權,及時揭露日偽的政治陰謀,促進各民族間了解與團結;另一方面,邊區(qū)黨報在民族宗教報道中要以高超的專業(yè)標準要求自己——采編人員要對各民族宗教的知識有全面、準確的掌握,要對新聞報道的政治導向和民族宗教政策有精確無誤的把握,不容任何閃失,不給少數民族內部造成疑慮,更不給日偽勢力制造挑撥利用的口實。
(二)《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的任務使命
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的民族宗教報道在這一時期有其特殊的任務使命。一是全力揭露日寇利用民族宗教問題進行挑撥分化的政治陰謀,積極宣傳各族同胞團結抗日,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引導輿論,凝聚民心,為抗戰(zhàn)勝利匯聚各民族力量;二是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介紹邊區(qū)各民族團結發(fā)展,批判大漢族主義和民族壓迫,介紹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增進各民族互相了解與尊重,消減隔閡,促進團結,為黨和邊區(qū)建設匯聚人心。
三、《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的內容及傳播效果
(一)《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的內容
1.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揭露日寇分化陰謀
“中國共產黨不信仰任何宗教,但他歷來是最堅決主張中國人民信仰自由的?!盵8]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初期就十分重視民族宗教工作,延安時期,黨對中國歷史上錯誤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危害已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新中華報》1937年6月29日刊發(fā)謝覺哉署名的文章《邊區(qū)政府的組織與建設》,文章在“少數民族問題”一節(jié)中指出:“過去統(tǒng)治者對于少數民族問題,鑄成大錯……這種大漢族主義的辦法,沒有一點好處,結果只有使利敵人……”[11]中國共產黨鑒于歷史教訓及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現實需要,堅持民族平等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邊區(qū)“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盵12]
介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團結少數民族群眾共同抗日,粉碎日偽散布“共產黨消滅宗教、壓迫少數民族”的政治謠言,揭露日偽漢奸利用民族宗教問題進行挑撥、分化的陰謀,這是邊區(qū)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重點宣傳內容,《新中華報》就此做了大量報道?!缎轮腥A報》在1940年10月10日刊發(fā)《陜甘寧邊區(qū)回民代表大會開幕》的報道中指出“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風俗、習慣,并扶助其文化的發(fā)展?!盵9]在《邊區(qū)回民代表大會向中共中央及毛澤東同志致敬》的報道中寫道“回民在邊區(qū)確已獲得民族地位平等,經濟生活改善,與宗教習慣自由。”[13]類似報道宣傳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團結了各少數民族,揭露了敵人的虛假宣傳,在對敵斗爭中起到了重要輿論引導作用。
2.記錄少數民族抗日救亡及其民族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
記錄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同胞英勇抗戰(zhàn)及其民族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這是《新中華報》整個民族宗教報道中篇幅最多、頻次最高的報道內容。筆者對《新中華報》現有的51篇民族宗教報道分析后發(fā)現,有超過30篇的內容都與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同胞的抗日救亡相關。從這些報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其民族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度統(tǒng)一。
《新中華報》1940年10月20日刊發(fā)新聞特寫《回協邊區(qū)分會和回民文化促進會及回民代表大會同時開幕》,文中說“會場四壁張貼的標語上節(jié)錄著穆圣及古蘭經上的警句:‘愛護自己的國土屬于信德的一半……‘你們在正義中對侵略你們的人殺去……回民同胞愛國土主正義,反侵略的精神,在穆圣言論及古蘭經中充分表現?!盵14]從中可以窺見,回族同胞的宗教信仰中包含著熱愛國家、反對外敵入侵的理念,這也是其愛國愛教傳統(tǒng)的重要根源所在,也是邊區(qū)黨報重點挖掘報道的內容。
《新中華報》1940年6月25日刊發(fā)通訊《回民支隊——英勇的伊斯蘭兄弟向日寇的側背挺進》,文章詳述了冀中回民支隊二百多位回民戰(zhàn)士在滄州、青州一帶“與敵戰(zhàn)斗三十余次,傷亡敵人五百以上,破壞鐵路七十余次覆車二十余次,給予敵人嚴重的損害……”,[15]文章對回民支隊成員愛國愛教及其民族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度統(tǒng)一亦有形象記述:“他們寧可死在日本人的刀口下,也決不屈服,他們用‘回民軍的血肉來挽救國家的命運……北平、天津、保定的回民們聽到‘回民支隊的喜訊,關門歇鋪、別妻離子,借債典物做路費,沖破敵人重重阻礙,三四個人一組,十幾個人一路,來參加這個榮譽的‘回民支隊?!盵15]在另一段對回民支隊成員的報道中寫道:“我們回族也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們有抗日的先天任務……愛教必先愛國,咱們回民也有武裝了,總算替國家出了力……”[15]
這些歷史記述,是對回民戰(zhàn)士民族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高度統(tǒng)一的一種如實反映。記錄邊區(qū)內外少數民族同胞英勇抗戰(zhàn)及其民族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度統(tǒng)一,抵制日偽挑撥、分化,號召各民族同胞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御侮、共同抗日,《新中華報》的民族宗教報道起到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而這種民族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度統(tǒng)一,將個人的生死安危及本民族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并為國家英勇奮戰(zhàn)的精神,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中華民族與偉大祖國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也是當今媒體輿論引導的重點方向。
3.介紹少數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
為消減民族隔閡,增進各民族間了解,《新中華報》等邊區(qū)黨報做了很多介紹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宣傳報道,以“更加改善邊區(qū)回漢關系,提倡回漢互相了解并尊重其習慣”,“教育邊區(qū)漢族人民尊重回教宗教信仰及一切風俗習慣,”[9]以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最具代表性的報道是《新中華報》1940年10月10日刊發(fā)的《關于回民生活的幾點介紹》,該報道詳細介紹了回族穆斯林群眾的禮拜、齋戒、朝覲等宗教“五功”及清真飲食習慣、衛(wèi)生和喪葬習俗等各方面的知識,成為邊區(qū)黨政軍干部和群眾了解回族穆斯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權威報道。
此外,《新中華報》還做了諸多反映邊區(qū)少數民族群眾宗教活動的報道。比如1940年11月10日刊發(fā)的《延安回民爾代節(jié)祈禱抗戰(zhàn)勝利》,記錄了延安回民過古爾邦節(jié)及祈禱抗戰(zhàn)勝利的宗教活動。1940年10月20日刊發(fā)的《延安清真寺隆重舉行落成典禮》,以消息的形式記錄了由毛澤東親筆題字“清真寺”三個字的延安清真寺的落成儀式,報道對落成典禮的宗教儀式有準確記錄,這也成為黨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一個經典寫照。
4.倡導民族平等與團結
“倡導民族平等與團結,反對大漢族主義”是邊區(qū)黨報在對敵斗爭中的重要輿論傳播內容,這是因為“‘大漢族主義在過去以及現在,都幫助了日寇的陰謀活動,給予日寇以挑撥、離間,分裂回漢民族諸多籍口根據……肅清‘大漢族主義政策,克服一切‘大漢族主義的殘余,實行中國境內各民族平等,乃是最有力的打擊與揭破日寇分裂中華各民族陰謀的武器?!盵8]據此,《新中華報》做了大量倡導民族平等與團結及反對大漢族主義的報道,充分擠壓了日寇利用民族隔閡及大漢族主義進行挑撥分化的輿論空間。
5.介紹邊區(qū)少數民族群眾的權利保障及政治生活
“我們邊區(qū)的穆民,在抗日民主的邊區(qū)政府領導之下,已經得到民族平等,民主自由和民生改善的各種權利和幸福,我們參加邊區(qū)政府選舉和邊區(qū)各種政治……”[16]類似介紹邊區(qū)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群眾政治權利及政治生活的,也是邊區(qū)黨報著重宣傳的內容。
“來延淪陷區(qū)蒙古王公包音得勒格爾……延安黨政軍民各界代表二百余人……在成吉思汗紀念堂,舉行隆重公祭典禮?!盵17]《新中華報》1941年2月6日刊發(fā)《本市蒙漢同胞歲首聯合公祭大帝》,詳細報道了延安各界共祭成吉思汗的重大政治活動?!缎轮腥A報》類似反映少數民族群眾與黨政軍各界參加重大政治活動的報道頻率較高,類似報道一方面反映出邊區(qū)少數民族群眾的政治權利確實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對日偽挑撥民族關系言論的一種有力回應。
6.介紹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發(fā)展
“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在1940年邊區(qū)回民代表大會的講話中曾講到“甘肅回族占三分之一,六百萬人中回族有兩百萬,但蘭州城中等學校學生有兩千以上,回族只有六十幾個人,為什么回族讀書的少,因為回族他在經濟上受到一些限制,比漢族更加困難,使得他們不能夠進學,因為文化非常落后?!盵9]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平等政策,提高邊區(qū)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宣傳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發(fā)展,促進各民族平等,是邊區(qū)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重要議題之一?!缎轮腥A報》曾報道了《延安回族設立阿文研究班》(1940.12.22)、《記民族學院》(1941.10.5)等多篇介紹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及教育發(fā)展的報道,成為后人研究延安時期少數民族文化與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報刊史料。
(二)《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的傳播效果
《新中華報》的民族宗教報道積極引導輿論,對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和民族宗教政策,對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及對揭露日寇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華進行挑撥分化的政治陰謀等,都起到了積極的輿論傳播效果。
首先,《新中華報》在新聞報道中堅持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客觀、翔實的報道內容,反映了邊區(qū)各少數民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政治權利得到保障,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得到保護,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對黨的信任與支持,凝聚了民心,為抗戰(zhàn)勝利蓄積了力量。
同時,《新中華報》通過介紹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內容,引導各民族互相了解和尊重,推動了民族隔閡的消除,促進了回漢、蒙漢和蒙回等各民族之間的了解與團結,為各民族團結御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新中華報》緊盯日寇企圖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華挑撥分化的政治陰謀,正視歷史上形成的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與民族不平等的現實問題,主動引導輿論,旗幟鮮明地反對大漢族主義,倡導各民族平等,如實反映了邊區(qū)少數民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在政治權利、經濟生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及宗教受到保護、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事實,有力回擊了日寇散布的“共產黨要消滅宗教”的政治謠言,團結了廣大信教群眾,以實際行動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抗戰(zhàn)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四、《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的現實意義及對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啟示
(一)《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的現實意義
《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在抗戰(zhàn)時期起到良好輿論傳播效果的同時,也為后來媒體的民族宗教報道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對當今媒體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借鑒意義。
1.以史為鑒,在報道中嚴格遵守民族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堅持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及保護和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這是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核心內容,也是新聞媒體做好民族宗教報道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
延安時期,《新中華報》等陜甘寧邊區(qū)中央黨報對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及其宗教信仰的報道,嚴格遵守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報道中切實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民族感情,從而為黨和人民軍隊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人心,使各少數民族成為堅定支持黨和人民軍隊的重要力量。歷史是現實、是一面鏡子,當今媒體及從業(yè)人員應該攬鏡自照,以史為鏡,學習《新中華報》等陜甘寧邊區(qū)中央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歷史經驗,從中汲取歷史報道智慧,在民族宗教議題的報道中要嚴格遵守民族宗教政策,正確發(fā)聲,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凝聚積極力量。
2.民族宗教報道要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新中華報》的民族宗教報道之所以能起到團結、鼓勁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是因為其報道堅持了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新中華報》站在了維護民族團結和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及信仰的立場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積極報道,在黨和各族群眾中間架起了一座輿論傳播的橋梁,起到了凝聚民心和團結抗戰(zhàn)的作用。
當今媒體在做民族宗教報道時,要學習《新中華報》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尊重、團結、鼓勁”的報道之路,堅持我黨媒體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科學報道、正確發(fā)聲。對一些網絡平臺上針對少數民族及其宗教信仰的非理性言論,網絡監(jiān)管部門和媒體運營主體應守土有責,以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標準進行深入治理。
3.對民族宗教議題要積極而為,在傳播中要搶占輿論主導權
對媒體和新聞報道而言,民族宗教選題向來是一個相對敏感的內容。因此,很多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yè)人員在碰到民族宗教類的選題時經常選擇“繞道而行”,這樣雖然確保了選題及報道的安全性,但卻將“孩子與洗澡水一起潑掉”,主動放棄了民族宗教議題的輿論陣地。相對于一些國內媒體對民族宗教議題的“繞道而行”,很多西方媒體卻經常積極主動地以中國的民族宗教事務為點,人為設置議題,在國際輿論平臺上做不利于中國的輿論傳播。
反觀歷史,在抗戰(zhàn)時期,面對民族內部存在隔閡和不平等的問題,面對日寇妄圖利用民族宗教問題進行挑撥分化的歷史背景,《新中華報》對民族宗教議題積極而為,主動報道,并根據對敵斗爭的現實需要主動設置相關議題,積極進行輿論引導,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搶占輿論主導權,在對敵斗爭中取得良好的輿論傳播效果。
當今媒體應當學習《新中華報》等陜甘寧邊區(qū)黨報民族宗教報道的歷史經驗,充分認識民族宗教報道在輿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的民族宗教故事,傳播好中國的民族宗教聲音,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尤其在西方反華勢力經常利用民族宗教問題發(fā)難中國,在西方話語霸權經常拿中國民族宗教事務設置傳播議題進行不實宣傳的情況下,中國主流媒體更應充分認識到做好民族宗教報道的重要性,要積極而為,主動設置相關議題,主動講好中國的民族宗教故事,積極搶占國際輿論傳播的主動權。
4.在新聞報道中要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民族感情
《新中華報》等陜甘寧邊區(qū)黨報在新聞報道中,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民族感情,贏得了少數民族同胞的情感共鳴和支持,很多受歧視、受壓迫的少數民族同胞奔赴延安,奔向共產黨,《新中華報》等陜甘寧邊區(qū)黨報的宣傳報道功不可沒。
當今媒體應該從中看到,媒體在起到“喉舌”作用的同時,還要發(fā)揮好社會引導的功能,達到凝聚人心的輿論傳播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尊重各民族群眾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民族感情,將各族群眾牢牢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堅決杜絕傷害民族感情和任何撕裂人心的錯誤報道。網絡新媒體時代,組織和個人都是信息源和發(fā)聲平臺,但其內容卻良莠不齊,傷害少數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民族感情的話語層出不窮。對此,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持久治理。
(二)《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對相關歷史題材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啟示
報紙是記錄一個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歷史的一份檔案?!缎轮腥A報》等陜甘寧邊區(qū)黨報對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經濟社會發(fā)展等各方面都有大量報道,這些報道是研究延安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宗教等各方面歷史的珍貴報刊文獻。
《新中華報》的民族宗教報道雖然聚焦“民族宗教”,但其內容涉及卻極為廣泛,關聯到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的民族構成、民族關系、宗教狀況、組織建設、邊區(qū)選舉、經濟發(fā)展、軍事斗爭、文化教育、抗戰(zhàn)形勢、國共兩黨合作與摩擦,等等,是了解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社會歷史的一個富含信息量的一個剖面。而且,這些新聞記錄并非粗線條的勾勒,而是有很多具體的個案,甚至有很多生動的故事。
因此,對于相關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而言,在做學術臺本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如果要涉及延安時期的相關內容,《新中華報》民族宗教報道的相關內容,是極為珍貴的一份史料依據,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學術臺本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和線索。但目前對《新中華報》等陜甘寧邊區(qū)中央黨報的影印資料的文獻,相關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對其挖掘利用的程度并不高。《新中華報》等陜甘寧邊區(qū)中央黨報的影印資料及其相關報道的文獻富礦還有待相關歷史題材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的開采。
五、結語
《新中華報》是延安時期一份極為重要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在抗戰(zhàn)時期極為困難的辦報環(huán)境下,《新中華報》積極發(fā)揮黨報的輿論喉舌作用,做了大量民族宗教報道的成功實踐,在消除民族隔閡、促進民族團結及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輿論傳播作用,這些民族宗教報道的成功歷史實踐,對今天而言,仍有獨特的現實意義。
當前,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事關黨和國家發(fā)展大局的戰(zhàn)略安排,也是56個民族的共同歷史使命,更是媒體輿論引導的責任所在。猶如《新中華報》在抗戰(zhàn)時期通過民族宗教報道的成功實踐積極引導輿論,鞏固和擴大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抗戰(zhàn)勝利蓄積了力量一樣,當今媒體應加強民族宗教報道,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強的輿論保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蓄積各民族力量。
尤其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西方媒體的話語霸權,面對西方經常拿中國的民族宗教事務設置議題做不利于中國的國際傳播,中國媒體在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過程中,更要有陣地意識,像《新中華報》那樣積極主動地做好中國的民族宗教報道,從而講好中國的民族宗教故事,傳播好中國的民族宗教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2021-06-01)[2021-06-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2]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電視臺.文獻紀錄片《長征》第7集《百川歸?!穂M/CD].2016.
[3]方漢奇,張之華.中國新聞事業(yè)簡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01.
[4]李仲明.報刊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36.
[5]李淑麗.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報刊事業(yè)研究[D].陜西:西北大學,2010:15.
[6]劉家林.中國新聞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7]新中華報今日新聞??敖夥湃請蟀l(fā)刊啟事[N].新中華報,1941-05-15(1).
[8]劉春.日寇滅亡回回民族的陰謀[N].新中華報,1939-07-21(4).
[9]陜甘寧邊區(qū)回民代表大會的開幕[N].新中華報,1940-10-10(1).
[10]日人促使下之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以“防共”為施政方針[N].新中華報,1937-11-04(1).
[11]謝覺哉.邊區(qū)政府的組織與建設[N].新中華報,1937-06-29(4).
[12]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N].新中華報,1941-05-01(1).
[13]邊區(qū)回民代表大會向中共中央及毛澤東同志致敬[N].新中華報,1940-11-28(4).
[14]回協邊區(qū)分會和回民文化促進會及回民代表大會同時開幕[N].新中華報,1940-10-20(4).
[15]回民支隊——英勇的伊斯蘭兄弟向日寇的側背挺進[N].新中華報,1940-06-05(4).
[16]延安回民救國協會告全邊區(qū)回民同胞書[N].新中華報,1940-03-22(3).
[17]本市蒙漢同胞歲首聯合公祭大帝[N].新中華報,1941-02-06(2).
收稿日期:2021-07-08責任編輯:王玨
作者簡介:王有軍(1980-),男,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及民族宗教研究。北京 100081馬文娟(1982-),女,陜西師范大學民族學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阿拉伯語教學及民族學研究。陜西 西安 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