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萍,丁麗華
(云南省昆明市延安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51)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健康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們愈來愈重視疾病預防,逐步養(yǎng)成了定期健康體檢的好習慣。靜脈采血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是實驗室檢查的常用方法,臨床上為明確診斷病情,往往需要采血檢測,也是最常見的一項有創(chuàng)性護理技術操作,這項操作的技術水平與護理質量密切相關。在采血操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局部不良反應,這對患者的精神和身體將造成一定的刺激和傷害,同時也給護理服務進一步工作帶來不良的影響。隨著醫(yī)院護理工作和模式的轉變,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會成為醫(yī)院護理工作的重點和關鍵?,F(xiàn)代的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優(yōu)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它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悅的心態(tài)或降低其不愉悅的程度[1]。本研究通過對門診采血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明顯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及不良反應,采血患者的心理狀況有明顯改善,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2月在我院采血室接受靜脈采血的患者12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0例,女性30例,男性30例,平均年齡(42.50±12.02)歲。觀察組60例,女性30例,男性30例,平均年齡(41.15±11.85)歲。兩組一般情況資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⑴18歲以上-55歲以下的成年人;⑵語言表達能力正常者;⑶無肢體偏癱和感覺障礙者;⑷穿刺點皮膚無破損、炎癥;⑸執(zhí)行前患者意識清楚,能配合完成靜脈采血;⑹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⑺禁用于高過敏體質、血管外露的患者。本研究的臨床試驗均經(jīng)患者、家屬同意。
1.3.1 觀察組應用鹽酸丁卡因膠漿前須詢問有無乙醇及丁卡因過敏史
所有患者靜脈采血均由同一人操作。選擇湖北中融達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使用血樣采集針,規(guī)格型號為CX-7#。穿刺部位均為肘部靜脈血管。
1.3.2 對照組按常規(guī)靜脈采血技術執(zhí)行
采用常規(guī)靜脈穿刺法采血時,進針角度小(針頭與皮膚成25°-30°),針頭在血管旁邊直刺或斜刺后再進入血管,因此針頭與皮膚接觸面積較大,同時針頭所穿過的皮膚組織較多,牽涉組織及神經(jīng)末梢也相對較多,表皮到達血管的距離相對較長。如果操作者進針速度越慢,對神經(jīng)末梢刺激時間也就越長,表皮受損范圍越大,極易對人體組織以及血管壁造成較寬的損傷面,極易導致患者的肌纖維斷裂,將人體皮肉切碎從而導致針孔堵塞,不僅容易出現(xiàn)穿刺失敗的現(xiàn)象,同時,由于穿刺時血管受推動壓力的作用,易滑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穿刺的成功率,還會導致患者的疼痛程度進一步加劇。
1.3.3 涂抹鹽酸丁卡因膠漿
本研究觀察組在靜脈采血前,用無菌棉簽取0.5g鹽酸丁卡因膠漿涂抹于穿刺點皮膚上(直徑面積為2×2cm),2min后擦干,通過皮膚滲透快速達到麻醉作用[2],降低穿刺時疼痛度,減輕患者的緊張心理。穿刺成功后局部麻醉效果可維持40-60min[3]。我們將這樣的藥物特性運用于靜脈采血,更人性化地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提高了患者舒適性和操作安全性,增強了護患間信任感。
1.3.4 延遲扎止血帶的時間
苑少慶等[4]研究發(fā)現(xiàn)扎止血帶時間>3min,患者出現(xiàn)感覺遲鈍,對針刺激不敏感,使無痛穿刺率提高50%。在見到回血后松開止血帶。這樣既保證了止血帶在采血過程中突出血管及固定血管的作用,提高采血成功率,減少靜脈血液標本溶血的風險,保證合適的采血量,增加病人的舒適度。
1.3.5 疑難血管的尋找
對于過度肥胖、血管不明顯、血管過深過細者,無法找到的靜脈血管,傳統(tǒng)做法是用力拍打尋找擬穿刺部位。此舉不僅會使體檢者手肘部位疼痛,并且極易造成血液標本發(fā)生溶血。舒適護理則要求,采用彎曲手肘或囑病人重復幾次握拳運動的方法代替用力拍打,也可用左手食指在采血部位輕壓,再抬起如觸到有彈性感,在此處用食指指甲輕掐上一痕跡,再行無菌消毒。
1.3.6 增大穿刺進針的角度
周永平[5]研究顯示增大穿刺針與皮膚之間的進針角度(40。-60。),使針頭迅速穿過皮膚進入血管,在皮下組織內行走的距離縮短。在穿刺過程中充分利用針尖刃面的銳度穿刺,由于針尖與皮膚之間產生的接觸面積相對較小,從而使針尖對組織以及血管產生的機械撕拉以及機械切割能夠減小,因而患者的疼痛感相對較小,最終能夠達到降低患者穿刺疼痛感以及減少患者組織受損的目的,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1.3.7 拔針后大面積按壓針眼處
拔針時慢慢退針且退針方向與血管軸線要一致,在針頭即將退出皮膚時要迅速。高櫻[6]拔針后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先后順序縱行排在針眼上下,形成上下兩個支點。按壓時注意肘部應該一直處于伸直的狀態(tài),不要揉動。按壓時間最好超過5min,不可短時間反復查看[7]。這樣皮膚針眼與血管針眼可以全部顧及到,減少了皮下血腫和瘀血的發(fā)生,避免引起采血后疼痛,提高了舒適度。表2顯示,觀察組組疼痛感低于對照組。
1.4.1 進針后詢問和記錄患者對疼痛的感受
無痛:患者局部無痛感;輕微疼痛:患者局部有輕微短暫痛感,時間不超過10s;較劇烈疼痛:患者表情緊張,局部疼痛較劇烈,疼痛時間超過12s[8]。收集患者滿意度。
1.4.2 皮下出血的判斷標準
拔針按壓后穿刺點無皮下滲血,只有針眼痕跡,表示無皮下出血;皮下滲血、皮下瘀斑或皮下血腫表示有皮下出血。有報道按壓時間的長短與皮下淤血、皮下血腫時間發(fā)生率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見,觀察組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fā)生皮下血腫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2可見,觀察組穿刺時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表1 兩組患者比較
表2 兩組患者NRS 評分結果比較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增強,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對護理工作質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護理模式顯然不能滿足目前護理工作的高要求,因此對門診采血患者實施舒適護理,使患者在整個采血期間感受到護士的關懷與幫助,減少對其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時提高血標本的準確性和患者的安全感,豐富了整體護理的內涵,提高了護理質量,極大地滿足了患者的身心需求,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護理效果顯著,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使醫(yī)護及護患關系更和諧,提高醫(yī)院整體的信譽度,從而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對科室管理和整個科室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建議臨床上借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