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友 等
讓了解的人和關心的人參與評判
吳蘭友(山東聊城)
2020年12月下《雜文月刊》刊登一文《莫讓變味的網(wǎng)絡評比空耗基層精力》,批評目前廣泛存在的網(wǎng)絡投票評比現(xiàn)象。文末呼吁,變味的網(wǎng)絡評比之風當剎,別再讓這種形式主義噱頭徒增基層負擔,消耗基層干部的干事精力。
說實話,網(wǎng)絡投票對被評對象的客觀評價有多大意義,評比組織者也未必認可,因為投票者多是參評者拉來的,即便有少數(shù)自愿投票者,又對參評者有多少了解?但為何有關部門還熱衷網(wǎng)絡評比?
其實,在有關部門那里,組織網(wǎng)絡投票評比的作用至少有兩個:一個是增加所謂的客觀評價標準。比如某些“最”之評,候選對象20個最后只表彰10個,除由“專家”通過看材料決定先后名次外,增加網(wǎng)絡投票評選好像有了“民意”和“定量”指標。再就是可“廣造聲勢”增大活動影響力。因評選名次一定程度上由網(wǎng)絡投票決定,相關參評對象會想法設法擴大自身“影響力”,通過發(fā)朋友圈等方式希望更多的人給自己投票,無意間擴大了評選活動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否則社會上能有幾人知道某某評選?
既然網(wǎng)絡評選形式大于實質,尤其若網(wǎng)絡投票過多過濫,其公信力很小不說還會勞民傷財,所以網(wǎng)絡投票評比活動亟需規(guī)范。那些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網(wǎng)絡投票,可由更高層次的部門“發(fā)文”禁止,即原則上不允許組織網(wǎng)絡評選,至于那些有政府背景協(xié)會等組織的評選則應加以限制和規(guī)范。當然,若是民間組織的網(wǎng)絡投票,那暫時可讓他們自娛自樂一下,但必需明確絕不能動用公共資源組織網(wǎng)絡評選。
另外,若禁了或限了網(wǎng)絡評選投票,那評選的“民意”如何保護?一條原則,所有的投票評選最好讓了解的人和關心的人參與評判,而不是隨便拉個人來投票。
別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陸成文(遼寧錦州)
讀《“想象力跟不上科技”當反思功利教育》(《雜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有感。國際市場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國家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創(chuàng)新能力的競爭。然而,“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時代,可孩子們的想象力水平還停留在凡爾納寫的《海底兩萬里》或葉永烈創(chuàng)作《小靈通漫游未來》的年代”,“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發(fā)展”,“中國孩子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shù)第一”……這些確實令人擔憂。
在國人看來,考了“高分”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家長臉上有光,老師有獎金,學校有名望,官員有政績。分數(shù)對學生、家長、老師、學校乃至地方政府各有所取。于是,考試分數(shù)和升學率成了考量學生、老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要指標。于是,學習成了孩子的唯一任務。結果是孩子成了被灌輸知識的容器、考試的機器。他們有做不完的作業(yè)和練習,參加不完的補課班。他們成了中國“最累的人”,甚至有七齡童毅然給班主任打報告要求“提前退休”。孩子哪里還有時間去獨立思考、自由想象呢?
少年兒童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于想象。但是,“標準答案”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剪掉了學生想象的翅膀。在考試中,一位監(jiān)考老師發(fā)現(xiàn)考生面有難色,猶豫不答。于是拿來試卷一看,覺得有的題目連自己這個學過8年中文有18年教齡的語文教師也非常棘手:“每當捧起它,就想起那( )的故事。備選答案:動人心弦、激動人心、令人激動。”其實,這三個備選答案沒有本質區(qū)別,填哪個都貼切??墒?,答案只能是與課文中的一致,否則就不正確;孩子用“孔明”代替“諸葛亮”竟然被教師打了一個大紅叉。如此考試、評價,孩子豈敢越雷池半步?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新,人類社會也不可能發(fā)展到今天。我們的學校、老師、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應特別注意保護和培育孩子的想象力。如此,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大有希望。
自疑,懷疑精神之
必備內(nèi)涵
王海銀(山西太原)
《拒絕投喂:賦予消費者關閉算法的權利》一文(《雜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所反映出的問題,確實令人憂慮。社會進步需要共識和合力,而由“算法”構造的“信息繭房”,卻讓人們越來越封閉和偏執(zhí),越來越難以溝通。如此,怎么能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呢?
筆者以為,更令人擔憂的是人性中的一個弱點:一旦喜歡上了某個觀念,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關注支持這一觀念的信息,而對相反的信息不屑一顧。在人際交往上,也傾向于與觀念相近的相處、交流,天長日久,就會越來越堅信自己的觀念,越來越固執(zhí)己見,最終將自己的觀念與自己的智識、價值和尊嚴聯(lián)系起來,容不得他人“詆毀”。為了維護自己的“價值”和“尊嚴”,不惜將持相反觀念者視為“腦殘”。在網(wǎng)上,人們之所以會因為觀念問題產(chǎn)生嚴重沖突,相互辱罵,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即使關閉了“算法”,拒絕了信息“投喂”,仍然會有許多人像蠶一樣,自己為自己制作一個繭房,將自己封閉在其中。而要減少偏見,關鍵是要有自知之明,明白任何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性,都難免存在大量的認知盲區(qū)和誤區(qū)。我們崇尚懷疑精神,對經(jīng)典書籍及權威專家的觀念都要持懷疑態(tài)度,卻對自己的觀念卻堅信不疑,是不合情理的。我們崇尚的自信,是指相信自己的潛能,相信自己生命和尊嚴的價值不遜于任何人,而非相信自己的觀念都是正確的。退一步講,即使你有非常充足的理由認定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你的觀念,與你站在一起,共同推動社會進步,你也應該敞開胸懷,與持不同觀念的人進行深入的交流,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表述,了解其觀念產(chǎn)生的原因和賴以存在的根據(jù),從中發(fā)現(xiàn)破綻。這樣,批評起來才能夠有針對性,也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