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西安碑林博物館所藏“官箴碑”集36字官箴、歷代跋語于一身,可謂一部“公廉”官箴的流傳史。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在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中,有這樣的36字官箴碑,至今仍對為官者產生著影響。這則官箴的大致意思是說:官吏不害怕我嚴厲,而害怕我廉潔;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辦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怠慢;居官清廉,屬下就不敢有所欺瞞。為官公平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做官清正廉明,才能樹立威信。
這塊石碑由來頗為曲折,它能代代相傳,由此亦可窺見,官箴作為官員從政道德思想的承載體,自古以來就扮演著教化官員、反映政治生態(tài)的重要作用。
清朝乾隆年間,一名叫顏希深的24歲年輕新官,出任山東泰安府知府。一到泰安,他就主持創(chuàng)建了泰安試院,之后,周圍的文人士子紛紛從濟南改道泰安來考試。一時,泰安文人薈萃,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突飛猛進。
有一天,剛剛辦完公的顏希深在府衙活動筋骨,偶然在墻壁上看到前泰安知州顧景祥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刻下的一塊“官箴碑”,碑上刻著的,正是那36字的官箴。
讀罷碑文,顏希深感慨萬千,覺得此箴“言約意深”,精準地概括出了做官的要領和道德標準。于是,他命人將36字刻于碑上,并附以跋文,立于府衙的西廂房旁邊,當作座右銘。顏希深先后出任貴州巡撫、云南巡撫,為官一任,體察吏治弊端,勤政之心有口皆碑。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顏希深的兒子顏檢從京師調任山東鹽運使,彼時的泰安知府名叫汪汝弼,他將36字官箴的石刻拓下來寄給了顏檢。顏檢閱后,深深敬服父親為官清廉、造福于民的品質,并立志繼承先父的家訓,先后在浙江巡撫、貴州巡撫等任上多有為官建樹。
調任山東鹽運使的同一年,顏檢又赴任浙江巡撫一職。這時,他的兒子顏伯燾于中二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顏伯燾到浙江省親,顏檢拿出父親顏希深任泰安知府時所刻官箴的拓本,告誡兒子:“你即將進入波詭云譎的官場,一定要懂得做官為人的原則,這是你爺爺生前的座右銘,也是我們家祖?zhèn)鞯慕陶d。你以后管理屬下、調解民事,要以這段箴詞勉勵自己,不能松懈?!鳖伈疇c鄭重地接過官箴拓本,也將箴詞銘記于心,踐之于行。
道光四年(1824年),顏伯燾到陜西任延榆綏道,他請托長安知縣張聰賢照著拓本摹刻,張聰賢遵囑刻字立碑,這塊碑文也就是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36字官箴碑。36字官箴的誕生與流傳,生動地演繹了官箴在古代官僚系統(tǒng)的正面效應。
回溯歷史,“箴”這種警示、勸誡、規(guī)諫的文體,在夏商周時代已經出現(xiàn)?!墩f文解字·竹部》解釋“箴”字說:“箴,綴衣箴也?!币簿褪钦f,箴是裁縫衣服的工具,跟“針”同義。遠古時期沒有金屬,插、刺之類的裁縫工具是竹子做的,所以箴言體就如同針一樣的文字,刺人疼痛,催人警醒。
《尚書》的《虞箴》被視為最早的官箴之一,說后羿身居帝位,貪戀打獵游樂,忘記了國家的憂患,心里只有飛鳥走獸,該被批判。到春秋時期,官箴經歷了由君王、百官到私人的發(fā)散式嬗變,比如《左傳》中常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勸誡之詞。
漢代文豪揚雄曾模仿《虞箴》作《州箴》,他所作的十二州牧箴和二十五官箴,經過后人補充續(xù)作為《百官箴》,小到縣令,大到九卿,無不被拳拳戒規(guī),認為“國家之敗,由官邪也”。
不過,兩漢以后,規(guī)誡君王的官箴隨著封建集權的強化愈加減少。有學者統(tǒng)計,與西晉潘尼的《乘輿箴》,唐代張?zhí)N古的《大寶箴》,宋代陳亮的《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等屈指可數的勸誡皇帝的官箴相比,規(guī)誡百官的官箴卻多如牛毛?;实凵踔劣H自出馬,牽頭負責官箴的創(chuàng)作。武則天曾主持編撰了《臣軌》,唐玄宗創(chuàng)制了《令長新戒》,五代十國的后蜀王孟昶“著《官箴》頒于郡國”。
出現(xiàn)這種情形的原因,一來是因為皇帝也是人,是人都不想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而對別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的權力在皇權穩(wěn)固后,幾乎成為皇帝捍衛(wèi)皇族和權貴既得利益的特權。另一方面,封建官僚體系的腐敗實在太嚴重,強調清廉謹勤的官德本分,確立為民謀利的為政基礎,在上層眼中顯得尤為重要。
因而,官箴的泛濫,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王朝的政治生態(tài)出了大問題。拿理學的鼎盛時期宋朝來說,經過元末大動蕩,仁義的儒學根基受動搖,官僚體系德道支柱亟需重建,官箴于是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當時的基層官員為官手冊《州縣提綱》提到,向縣官呈交供詞時,胥吏讓“甲乙對競,甲之賂厚,則吏具甲之詞必詳;乙之詞雖緊要者且節(jié)去”??磥?,這種兩頭吃的現(xiàn)象當時比較普遍。
《州縣提綱》還稱,獄吏須派有經驗的老油條擔當,因為愣頭下手不知輕重,會把犯人打死在獄中。管理罪犯時,獄吏收取賄賂,錢給夠了,在放任重囚活動時,故意讓犯人去喝水,犯人心領神會,“以飲水為名,將水潠壁,浸漬泥濕”,晚上鉆開墻壁,越獄成功。
從官箴書中可以看出,宋朝獄訟系統(tǒng)幾乎腐敗到根子了,那些勸誡的話究竟發(fā)揮了多大的作用?值得懷疑。
不少貪官污吏巧借官箴對自己進行道德裱糊。有史料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元末嘉興總管凌師德貪婪成性,卻以清廉自居。他用“竹本無心,外面自生枝節(jié)”的箴言標榜自己,結果有人將其作為上聯(lián)對了一句:“藕因有竅,中間抽出絲毫?!绷鑾煹侣牶髥】跓o言,像吞了蒼蠅一樣難受,是貪是廉,民眾心里有桿秤。
古代官箴文化包含了不少為官準則和政治智慧,對社會的風化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在宋朝,誓不殺大臣、言官的祖訓,極大鼓勵了群臣進諫進言的行為,促進了官箴文化的發(fā)展。
然而,官箴文化強調君臣官民的德治內斂,并與祖宗家法相得益彰,構成了封建社會特有的個人修養(yǎng)、仁愛百姓與報效國家“三位一體”的道德門楣。但這并不妨礙今人欣賞官箴文化的歷史、藝術價值并汲取其正面勸誡。當然,厘清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在現(xiàn)代政治文明中也尤為重要。
至清朝,如顏氏那樣扼守先賢箴言的官員不在少數,也正是他們,見證了清王朝在腐敗中日益凋敝,不少體制捍衛(wèi)者由此對制度變革路轉粉。魏源的《默觚》,康有為的《大同書》,梁啟超的《新民說》,孫中山倡導的“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tǒng),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開啟了官箴的現(xiàn)代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