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陳思誠編劇、導演的《唐人街探案3》(以下簡稱《唐探3 》,目前正處于口碑、票房的煎熬期。正所謂譽滿天下謗亦隨.與前兩部相比,《唐探3》口碑確實有相當程度的下滑,然而如果將其放置在中國系列電影,尤其是商業(yè)大片的發(fā)展史上來看,卻是極其重要的里程碑。《唐探3》片尾“Q”以團隊形式出現(xiàn),預示著未來的“唐探宇宙”會躍升,也令本系列具備更為廣闊的拓展空間。
與前兩部相比,《唐探3》最大的遺憾在于推理部分的弱化。故事從曼谷、紐約到東京的庸人街,王寶強飾演的唐仁更加“油膩”,劉浩然飾演的秦風個人魅力卻未增強,再加上托尼·賈飾演的泰國偵探鬧騰有余,妻夫木聰飾演的日本偵探花里胡哨,導致整部電影正面力量的娛樂化功能過線,嚴謹踏實的偵破動能不足以說服“挑剔的”那部分觀眾。
“唐探”系列前三部將密室推理玩出了新花樣,可以說是把本格派和社會派融為一爐。案件表征是本格的方法論,層層揭秘之后,背后的因緣際會是社會和歷史根底。犯罪嫌疑人(們),或有情或無情,或嫁禍于人或強行自我催眠。他們有著不堪回首的痛苦前史,往往秉持著或營造自以為是的原始正義的復仇觀。他們基本上都是高智商犯罪,唐仁和秦風的組合介乎于神跡表演,在紛繁復雜的線索中找出頭緒。正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奧妙各有不同,陳思誠的可貴之處在于,將俗套的動作喜劇、高冷的偵探推理通過合適的人文地理空間,打通娛樂大片的關隘。
相對于007的浮夸、漫威電影的漫畫式解決社會難題,“唐探”呈現(xiàn)的世界足夠復雜,人性猶如莫比烏斯環(huán)上的螞蟻,有方向、有前景,但行者的路卻沒有開始和結束。所謂結論和秩序,僅僅是一時一地,暫停鍵摁下那一刻的表達。007和漫威宇宙的超級英雄們,給到觀眾的是糖衣炮彈,即便是蝙蝠俠和小丑,無非是更復雜些罷了,并未改變他們與觀眾越來越遠的距離。
在《唐探3》中,不管是高高在上、隱居幕后的“Q”,還是臺前犯罪的秘書宅男及黑幫頭目,都認為“這個世界是有原罪的”,他們的行動,思想都高度自覺的利己,且無論自覺是棋子、棋手還是棋盤,都盡可能隱藏真實目標。從表面的爭地盤,到埋伏七十多年的日本遺孤,再到20世紀80年代的拋棄與背叛,局中人每對關系的上位者都是“小人”,引發(fā)一連串陰謀。在偵探故事和現(xiàn)實案件中,下毒和暗示引導,是弱勢群體復仇的主要辦法;既得利益者,不啻以最粗糙、直白、血腥的暴力,甚至戰(zhàn)爭進行征服。
于是,陳思誠再次在片頭引用古典題詞 出自《禮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何才能天下為公?首先要反戰(zhàn),不義戰(zhàn)爭即便過去七八十年,依然有足夠的可能造成當代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其次是要公平和正義,在推理電影里,偵探會給出確切的答案。但偵探本人一定代表正義嗎?其實不一定,“唐探”系列的格外價值體現(xiàn)在這里。
《唐探3》中最應被觀眾注意的,是秦風在闖關游戲時的鎮(zhèn)定從容。相對于唐仁等人的正常思維,他不惜“殺人”(即便是在游戲中)。通緝犯村田昭墜亡,秦風究竟是否“出手推人”,也是毫厘之間的選擇。假如情境再極端一些,他是“可以”的,起碼已經(jīng)盤算過。無論是“狠斗私字一閃念”,還是禪宗的理、宋明儒家的“天理”,秦風這些作為是“破防”的鐵證,他如何在未來的故事里回到“天下為公”的本心,值得期待、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