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凱 李昱龍 魏唯一
山西汾西師家溝村完整保存了清代晉商耕讀傳家、讀書求仕的家族生活和文化風貌,以及臨汾地區(qū)特殊地理環(huán)境影響下獨具特色的村落建筑風格?!皫熂覝厦窬印庇?996年被列入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師家溝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師家溝村成為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薛林平等《師家溝古村》)
聚氣環(huán)山,興于明清
師家溝村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村落的東、西、北三面皆是綿延的山體,南面坡度稍緩。整個村子北高南低、避風向陽,形成了所謂的“聚氣山環(huán)”。(薛林平等《師家溝古村》)村南邊遠處的幾座小山形似朝案,面向師家溝村,形成龍脈集結(jié)之勢,正如《要氏家譜》所言“觀其村之向陽,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龍虎二脈累累相連,目觀心思以為久居之地面”。村南有一條節(jié)令小河蜿蜒而過,匯入村東的對竹河。村中宅院選址正符合《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
據(jù)縣志記載,明崇禎七年(1634),汾西縣編戶六里,師家溝村名為僧念里二甲。1997年版《汾西縣志》載:“明清實行甲里制,明初將汾西縣編戶十五里,后歸并十四里,崇禎七年因戰(zhàn)亂并為六里,僧念里歸為梧桐里,但民間仍稱十四里?!弊铋_始該村多為牛、李兩姓,明末時要家祖先要復禹途經(jīng)此處,看中此地山清水秀,風水極佳,故遷居于此,《要氏家譜》中對此事有記載。要氏祖先本為汾西縣崇永坊五甲民籍,要復禹為明朝晚期汾西縣生員,小有功名,但其移居師家溝的時間并沒有準確記載?!稁熓霞易V》中記載,康熙(1662—1722)中期師家祖先師文炳定居于此,至三世祖師法澤家道漸興,于乾隆十一年(1746)從要氏第六代要珍處購置了一塊土地,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該土地上建起師氏在村中的第一座大院—“鞏固”院,并在此后大量收購村中其他姓氏的土地和房產(chǎn),自此該村中心位置主要為師氏族人聚居。正由于師氏家族的興旺,民國十二年(1923)將汾西縣劃為3區(qū)56個村,此地始稱“師家溝村”。
氣勢恢宏,俊宇雕梁
師家溝古建筑群整體氣勢恢宏,木雕、磚雕精美絕倫,是晉商民居“俊宇雕梁”的典型代表。
村落格局具有“點”“線”“面”“體”四個特點?!包c”即古建筑群中有一塊“洞天福地”,從師法澤立宅建院就禁止在此修建任何建筑,師家的院落以“福地”為中心展開?!懊妗眲t是最中心的九座院落形成了三個小型組團,在《師家溝古村》:“位于師家溝環(huán)狀巷道中的九座院落在水平空間上形成三個小組團,‘成均偉望’院與‘瑞氣凝’院形成組團A,‘東山氣’—‘北海風’院、‘理達’院與‘務本’院形成組團B,‘竹苞’院、‘流芳’院、‘鞏固’院與‘大夫第’院形成組團C。”明顯看出尊卑有序的社會觀念及強烈的宗族意識,與圍繞居住區(qū)的商業(yè)建筑,共同組成村落的平面格局?!熬€”為村中的兩條主路,設置一條環(huán)狀巷道以及一條主干道,各種建筑靈活布置在道路周圍?!绑w”是師家溝村依地勢之利,院中有院,窯上登樓,層疊錯落,暗道、過堂將院落彼此相連,配合排水系統(tǒng)獨具匠心的設計,使村落的生活空間與基礎設施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
道路與排水設施
師家溝村未選擇傳統(tǒng)的中軸結(jié)構以及網(wǎng)格狀的道路,與村落所在地理環(huán)境有關,使用一條環(huán)狀巷道與一條主干道,配合院落間四通八達的暗道、偏門、樓梯,將每個院落都變成了交通網(wǎng)絡的一部分。環(huán)狀巷道是圍繞院落組團的環(huán)線,以村口牌坊為開端,整體由石板鋪就,緊挨著建筑或院墻邊緣,環(huán)道內(nèi)為師氏宅院與少量的商業(yè)建筑,外為要氏、部分師氏普通子弟的宅院以及商業(yè)建筑、祠堂等。主干道兩端連接環(huán)道,中間穿過“福地”,與中心院落的主、次入口相連,中有岔口、環(huán)道、涵洞,具有豐富的空間感。
師家溝村獨具特色的是建筑中先進的排水系統(tǒng),由于村落建于山坡上且三面環(huán)山,地基為黃土堆積,故雨水、生活用水匯集于村內(nèi),設計優(yōu)良的排水溝、排水口、地漏、排水管道等排水設施有力保障了村落和居民的安全。同時各院落的地面與屋頂中都設計有明顯的坡度,配合道路之下可達半人高的排水通道,其效果如村民所言:“下雨半月不濕鞋”。
公共建筑
村中主要有師、要兩大家族,但只有師氏建有祠堂。師氏祠堂現(xiàn)已成為民居,幸其整體建筑結(jié)構未發(fā)生改變。師氏祠堂位于村落東面的山腰處,坐東向西,相對各宅院為至高所在,自此遠眺,視域范圍涵蓋整個村落,充分彰顯祠堂的地位。祠堂為一層一進三合院,共有十三孔窯洞,均為平屋頂錮窯。
根據(jù)院中殘留石碑記載:“聞之禮曰,君子將營,官室宗廟為先,蓋自天子至于庶人……咸豐乙卯歲□□立祠……同治二年歲次癸亥仲冬之月師五常 師纘成 立碑”,由此可見祠堂始建于咸豐二年(1855)。
牌坊位于師家溝村西南側(cè)的村落入口處,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咸豐皇帝為表彰師家第四代師自省之妻趙氏、張氏以及第五代師五音之妻劉氏三人堅守貞操、洞洞屬屬,欽賜建此節(jié)孝坊。坊為石質(zhì)仿木結(jié)構,南北橫向,四柱三間三樓,單檐歇山頂,正樓上施鴟吻及寶剎,寶剎形為背負葫蘆的大象,兩側(cè)邊樓上各施一鴟吻,其正樓高6.3米,寬5.8米,邊樓各高4.2米,寬2.9米。
牌坊文字為陰刻,圖案為陽刻浮雕。正樓上層額枋正、背面橫書“天章光被”與“龍章寵錫”。下層額枋正面刻“敕贈儒林郎國學生師自省安人趙氏、張氏,儒林郎師五音安人劉氏之坊”,背面為“大清咸豐七年歲在中秋丁巳穀旦建”。正反楹聯(lián)為“圣德鵜鶘天寵渥,王言繪浡國恩多”“丹墀寵錫絲繪命,紫誥榮膺日月光”。浮雕正面有“琴棋書畫”四幅圖案,背面是香爐、書卷、竹簡等吉祥之物。邊樓正反各書“龍褒、鳳誥”、“錫晉、崇封”。楹聯(lián)正反為“袍笏殽名榮梓里,簪英品望耀金泥”“芝泥煥彩云霞滿,蘭檢浮香雨露新”。雀替上還有麒麟腳踏祥云及二龍戲珠等祥瑞圖案。底座之上,明間柱下正反各有石獅一對,次間柱下共有抱鼓石六尊。
師家墳塋位于村西山后的一塊馬蹄形臺地之上,背靠主山,兩側(cè)青龍白虎相擁,前有溝壑,是藏風納氣的陰宅吉地?,F(xiàn)存有七座磚石結(jié)構墓闕,均為仿木建筑,可分為孝思堂、追遠、永垂、無題字四類。墓闕下有臺基,闕上多雕刻有花紋或畫像,部分有楹聯(lián)。闕內(nèi)存放石碑,以標明墓主人的姓名、官職等,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孝思堂”為師家第三代師法則、第四代師彩云以及第五代師五魁墓闕匾額名。師五魁的墓闕位于馬蹄形臺地東邊數(shù)百米外,可俯瞰全村,硬山尖山頂式,形制簡單。正面匾額上書“孝思堂”,其兩側(cè)各有磚雕牡丹一朵。牡丹下浮雕楹聯(lián):“風來松度龍吟曲,雨過冢留鳥跡書”,楹聯(lián)以蓮花為底,垂花為頂,左右刻有竹節(jié)。門洞中為墓碑,上有二龍戲珠圖案圍繞的“皇清”豎匾,碑上刻“昔大清同治三年歲次甲子冬十一月旦 例受承德即孝廉方正師府君師五魁 妻亢孺人妾陳劉張孺人 奉祀男瓚成”,門洞下建有鏤空萬字形欄桿。
師家村古建筑群中宅院均依山而建,師家居于中心,要家則生活在村落外沿。民居建筑主要是窯洞與磚木結(jié)構結(jié)合,基本形制為三合院或四合院,通常以前后串聯(lián)或左右串聯(lián)式連接院落。師家宅院中門楣處基本均有題字,如“鞏固”“成均偉望”“東山氣”“北海風”“南山壽”,不僅是對家族成員發(fā)展的期待,也是對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的追求。
“鞏固”院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位于“福地”之北,亦是村落中心,是師家在此村中的第一處宅院,由祖宅和“敦本堂”兩院構成,均為錮窯。院落以西北—東南為軸,靠東為祖宅,靠西為“敦本堂”,進入祖宅必須通過一條西南—東北向的巷道?!岸乇咎谩睘橐惶幰粚觾蛇M院落,院門匾額為“瑞云搏繞”。進入外院后可見兩座三開間磚木結(jié)構廂房。內(nèi)外院間現(xiàn)存垂花門一扇,匾額為“敦本堂”,雕刻鳳凰、仙鹿以及盛放的牡丹等精美圖案。內(nèi)院為三合院,正房面闊三間,廂房為兩開間獨立式錮窯,與祖宅正房二樓相連的暗道便在西廂房中。祖宅亦是兩進,外院兩側(cè)廂房為五開間獨立式錮窯,倒座門上懸掛“迪吉迓休”匾額,與過廳同為雙坡硬山頂,過廳面闊三間,其中的窗花靠內(nèi)院者細致繁密,靠外院者則稀疏通透,既保證采光,也保障了內(nèi)院隱私。祖宅內(nèi)院兩側(cè)廂房為三開間獨立式錮窯。正房一層為明三暗二式獨立式錮窯,前設單坡檐廊。二層是懸有“水月松風”匾額的賞月樓,通過東側(cè)廂房中的暗道方可抵達,通常在“祭月節(jié)”才會使用,賞月樓兩側(cè)廂房一般用作倉庫。與賞月樓密切相關的還有巷道東南側(cè)的“祭月臺”,即一座類正方形高臺,每年八月十五村中女性都要在此舉行祭月活動。
“成均偉望”院始建時間不詳,現(xiàn)建筑建成于咸豐七年(1857),由于建成年代晚且近年保護工作加強,保存狀況與建筑質(zhì)量都很高。該院落為三層四進,由工房院和三層主院組成。工房院整體簡單樸實,不僅分割開了主院與外界空間,也起到幫助主院排水的作用。一層的主院名為“成均偉望”,是一座四合院,本在西南向建有正門“閥閱門”,后因主院無法與外界空間分隔開便將其封住,建起倒座,現(xiàn)仍存有石獅一對,墻上有兩處雕有天官賜福圖案的房擋?,F(xiàn)須經(jīng)過工房院,從“成均偉望”垂花門進入主院之中,此垂花門與“敦本堂”垂花門最大區(qū)別在于牡丹皆含苞待放,體現(xiàn)了家族長幼之分。垂花門后有一龜背圖照壁。一層有窯洞十三孔,上窯五間為靠崖窯,采用“明三暗二”的形制。正中的房門匾額上書“元吉”,其左右兩邊各有一壁龕,曾供奉土地神與財神。廈窯與倒座均為錮窯,兩側(cè)廈窯靠近上窯的地方有臺階通往房頂和二層“觀國光”院,此為家中長輩所居三合院。一、二層均有木構檐廊,屋頂皆為向內(nèi)坡,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最后修建的“瑞雪院”為繡樓,專為家中女性后代所建,形制簡單。
師家溝村古建筑群鑿山為窯、鑿石為礎、鑿磚木為飾,是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山地窯居村落的典型代表,對研究窯洞民居、晉商文化等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曹凱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昱龍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博士研究生;魏唯一為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