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
《渴望》堪稱中國電視劇史上第一部“萬人空巷”的經典之作。30年后再回首,關于這部劇,還有許多動人故事……
1989年年初,北京電視臺交給時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鄭曉龍一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年內拍出一部50集的電視劇。
鄭曉龍召集編劇李曉明、作家王朔、《十月》雜志副主編鄭萬龍等人,集思廣益,出出主意。就在這樣臨時的商議過程中,“劉慧芳”誕生了。
編劇李曉明將大家的意見匯總,寫出了約7萬字的故事大綱,取名《渴望十六年》。鄭曉龍隨即撥通正在外地拍戲的導演魯曉威的電話,讓他趕緊完成手中的工作,回北京拍電視劇。這時,距離開拍只有3個月,而劇組依然沒有成熟的劇本,沒有演員和場景。
魯曉威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1979年參與創(chuàng)建北京電視臺,是北京電視臺首位開播導演。1986年,他執(zhí)導的電視劇《鐘鼓樓》榮獲第三屆巴西里約熱內盧國際影視節(jié)評委特別獎。
時間實在太緊迫,編劇李曉明加班加點也只趕出9集劇本,若等劇本寫完再拍,必然不能如期交工。沒辦法,魯曉威索性拿著這9集劇本開始找演員。
一開始,魯曉威讀劇本里的劉慧芳時,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當時因《情滿珠江》一舉成名的演員左翎。不巧的是,左翎正在拍攝電影《袁氏遺產案》,檔期錯不開。后來,陸續(xù)有女演員試鏡,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人選。
距離《渴望》開拍還有5天,導演魯曉威突然想起一個人——電視劇《大林莽》的女主角賈雨嵐。他趕緊去煤礦文工團找她,也不湊巧,賈雨嵐出國了。
屢次受挫的魯曉威失望至極,正準備下樓打道回府時,碰到了張凱麗。當時的張凱麗27歲,是煤礦文工團的一名普通話劇演員,并沒什么名氣。魯曉威有心讓張凱麗試鏡,但他發(fā)現(xiàn),張凱麗性格開朗大方,跟內斂沉靜的劉慧芳一點兒都不像。而張凱麗得知魯曉威的來意后,也一口回絕了他。
后來有一天,魯曉威和趙寶剛在煤礦文工團轉了半天,依然沒有收獲。正失望而歸時,湊巧又碰到了張凱麗。張凱麗怕他們餓著,請他們去家里吃飯。一頓飯吃完,女主角也定了下來。
當年,李雪健因表現(xiàn)出色而從云南部隊的業(yè)余宣傳隊借調到北京二炮文工團,來給話劇《千秋大業(yè)》跑龍?zhí)?。但后來話劇擱淺,李雪健面臨返回云南的窘境。正在這時,魯曉威找到李雪健,希望他來飾演宋大成,李雪健本不太愿意。此前,他在話劇舞臺上大多飾演英雄人物,而宋大成這個憨厚的工人和他熟悉的“戲路”實在不符。但最終李雪健還是接下了宋大成這個角色。沒想到,正是宋大成這個角色,使李雪健—舉成名。
劉慧芳的母親劉大媽的確定,更是碰巧。一開始,魯曉威在尋找劇中另外一個男主角王滬生——一個出生于上海的知識分子。當時,導演最早中意的是空政話劇團的演員濮存昕,但濮存昕沒有檔期。魯曉威找到好友、時任實驗話劇團辦公室主任孫慶榮,請他介紹—個演員。孫慶榮說:“我有一個兒子叫孫松,也是學表演的,要不,您看看他怎么樣?”
去孫家登門拜訪時,魯曉威一進門就遇到熱情的韓影。韓影憑借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和舉手投足間透露的熱情與干練,打動了魯曉威。魯曉威誠意邀請她出演劉大媽,還表示,如果她同意,就捎上她兒子孫松演王滬生。
接下來,魯曉威使盡渾身解數把演員找齊,讓傅彪演司機,讓齊焰演宋大成的工友熊子,讓梁冠華演劉國強的朋友等,這些如今家喻戶曉的演員,當時基本全是生面孔。
就這樣,1990年11月3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編導攝制的50集大型室內連續(xù)劇《渴望》終于在北京電視臺播映。
電視劇播出后,舉國轟動。當時,全國有多家電視臺輪流播放,數億觀眾收看,創(chuàng)下“收視神話”。據統(tǒng)計,《渴望》在北京首播的收視率高達92.8%。后來在全國各臺重播,一度形成“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的文化氛圍,成為獨特的時代記憶。
隨著這部電視劇的火爆,其主題曲《好人一生平安》也風靡全國。
由于時間倉促,這部劇的拍攝近乎是“邊拍邊寫”模式,同時拍攝資金來自社會贊助,劇組人員為了節(jié)省開銷,用的還是北京電視臺淘汰的舊設備。盡管如此,劇組依然沒有給劇作的拍攝效果打折扣,過程中采用了基地制作、室內搭景、多機拍攝、同期錄音、現(xiàn)場剪輯等工業(yè)化制作方式,為觀眾們呈現(xiàn)了相對優(yōu)質的視覺體驗。
《渴望》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口碑,也贏得了獎杯,一舉包攬1990年中國電視金鷹獎、1991年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等幾乎所有相關大獎。
《渴望》獲得如此關注和認可,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文化與情感的空白期,《渴望》應運而生。人們從《渴望》中,感受到了自我命運,也以此為契機,抒發(fā)心中情緒。與其說觀眾愛《渴望》,不如說他們是在呼喚生活中的善良、友愛、溫情和真摯。
從《渴望》開始,一大批演藝創(chuàng)作人員開始關注老百姓的情感生活,大眾文藝也一騎絕塵,奔向“百花齊放”的繁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