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223900)趙建亞 趙揚 王小波
近些年來,長江與淮河流域的花生種植常受不利氣候及耕作制度改變等因素影響,蟲害較為突出。為提高花生種植效益,同時保證花生品質(zhì),需對常見的蟲害采取以下綠色防控措施。
蠐螬是金龜甲幼蟲的總稱,成蟲為金龜甲。金龜甲一生要經(jīng)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不同發(fā)育階段。為害花生的蠐螬主要包括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和銅綠麗金龜3種。
(1)為害特點在花生幼苗期,成蟲咬食莖葉,造成缺苗斷壟;在結(jié)莢飽果期,幼蟲啃食根果,造成花生大片死亡和莢果空殼。蠐螬為害對花生產(chǎn)量影響大,一般使花生減產(chǎn)15%~20%,嚴重的減產(chǎn)50%~80%,甚至絕產(chǎn)。
(2)防控技術(shù)①防治成蟲。在成蟲發(fā)生盛期進行藥劑噴殺及人工撲殺,可用40%樂果乳劑,或50%馬拉硫磷,或2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或90%敵百蟲等1 000倍液田間噴霧。②防治幼蟲。一是采用毒土法,即用5%辛硫磷顆粒劑或5%異丙磷顆粒劑,每 畝(1畝=667平 方,下同)約3千克,加15~20千克細土,充分拌勻后,撒入播種穴內(nèi)。二是采用拌種法,即每畝用40克吡蟲啉懸浮種衣劑(600克∕升),兌水250毫升,拌種15千克;或用50%辛硫磷乳劑50毫升,兌水400毫升,拌種25千克。③其他防治。在開花下針期,可用50%辛硫磷乳劑,或20%甲基異柳磷800~1 000倍液逐穴點澆。此外,如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可減輕蠐螬危害;田邊地頭種植蓖麻,對誘殺大黑金龜甲成蟲也有很好效果。
蚜蟲,俗稱“蜜蟲”,是花生產(chǎn)區(qū)一種常發(fā)性害蟲。除了自身為害外,往往帶來病毒病害。
(1)為害特點早播春花生尚未出苗時,蚜蟲就能鉆入幼嫩枝芽上為害;出苗后,多在頂端幼嫩心葉背面吸食汁液;始花后,蚜蟲多聚集在花萼管和果針上為害,使植株矮小、葉片卷縮,影響開花下針和正常結(jié)實。嚴重時,蚜蟲排出大量蜜汁,引起霉菌寄生,使莖葉變黑直至全株枯死。
(2)防控技術(shù)①藥劑拌種。畝用40%毒死蜱乳油10毫升,兌水1千克拌種,花生種子帶藥出苗后蚜蟲遷飛為害時,即可致死,同時還可以兼治蠐螬、金針蟲、薊馬等害蟲。②噴施藥液。在花生苗期、花針期,有蚜蟲發(fā)生時,可用40%樂果乳劑1 500倍液,或50%辛硫磷1 500~2 000倍 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噴藥時噴頭朝上,噴葉片背面,并注意噴勻。
棉鈴蟲又俗稱鉆桃蟲、鉆心蟲等,并不只是危害棉花,對花生、甘薯、大豆、玉米、多種蔬菜等危害也很大。
(1)為害特點年發(fā)生5~6代,第一代發(fā)生在5—6月,第二代發(fā)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也是為害花生的主要世代。初齡棉鈴幼蟲啃食葉肉,以后各齡常從葉緣取食或?qū)⒛廴~咬穿形成缺刻。幼蟲特別喜愛取食花蕾,嚴重為害時可吃掉每天新長出的大部分花蕾,造成大量減產(chǎn)。
(2)防控技術(shù)①農(nóng)業(yè)防治。除選擇抗蟲性強的花生品種外,可在花生田邊穿插種植一些春玉米、高粱作為誘集帶,引誘成蛾產(chǎn)卵,再集中消滅。②生物防治。根據(jù)棉鈴蟲為害程度,釋放姬蜂、繭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敵,以及瓢蟲、草蛉、蜘蛛等捕食性天敵,具有較為顯著的控制作用。③物理防治。利用棉鈴蟲的趨光性,可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棉蛾,以50畝地左右花生田安裝一盞燈為宜,可明顯減輕花生田落卵量。④藥劑防治。在第二、三代棉鈴蟲發(fā)生期,當每百穴花生累計卵量20?;蛴杏紫x3頭時,要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5%毒死蜱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1 000倍液,或含孢子量每克100億以上Bt制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每代棉鈴蟲需防治2~3次。
斜紋夜蛾又名蓮紋夜蛾、斜紋夜盜蛾,是一類雜食性和暴食性害蟲,寄主相當廣泛。
(1)為害特點以幼蟲咬食葉片、花蕾、花及果實,初齡幼蟲嚙食葉片下表皮及葉肉,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齡以后進入暴食,常把葉片和嫩莖吃光,造成嚴重損失。
(2)防控技術(shù)①農(nóng)業(yè)防治。清除雜草,收獲后翻耕曬土或灌水,以破壞或惡化其化蛹場所,有助于減少蟲源;結(jié)合管理摘除卵塊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蟲,以減少蟲源。②物理誘殺。點燈誘蛾,即利用成蟲趨光性,于盛發(fā)期點黑光燈誘殺;糖醋誘殺,即利用成蟲趨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敵百蟲誘蛾;也可用柳枝蘸灑500倍液敵百蟲誘殺蟲蛾。③藥劑防治。交替噴施50%氰戊菊 酯 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2.5%功夫、2.5%天王 星 乳油4 000~5 000倍液,或80%敵敵畏1 000倍液均勻噴霧2~3次,每次間隔7~10天。此外,可利用斜紋夜蛾性誘劑誘殺,平均每畝設(shè)置一個誘捕器。
甜菜夜蛾俗稱“青蟲子”,分布廣泛,食性雜,寄主范圍廣,是一種間隙性爆發(fā)的暴食性害蟲。
(1)為害特點初孵的幼蟲群集于葉片背面,取食作物葉片的葉肉,留下表皮,形成透明的小孔。3齡后分散為害,可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僅剩葉脈和葉柄,造成幼苗死亡、缺苗斷壟、甚至毀種。幼蟲稍受震擾即吐絲落地。7—8月發(fā)生頻繁,常和斜紋夜蛾混發(fā)。
(2)防控技術(shù)①農(nóng)業(yè)防治。秋末耕翻土地可消滅部分越冬蛹,春季3—4月除草,可消滅雜草上的低齡幼蟲,并結(jié)合田間管理,摘除部分作物葉背面的卵塊和低齡幼蟲團,集中消滅。②物理防治。成蟲發(fā)生期,用殺蟲燈、性誘劑等誘殺成蟲,以降低花生生長期幼蟲危害。③藥劑防治。在甜菜夜蛾1~3齡幼蟲高峰期,用20%滅幼脲懸浮劑800倍液,或5%氟蟲脲分散劑3 000倍液噴霧。甜菜夜蛾幼蟲晴天傍晚會向植株上部遷移,因此,應(yīng)在傍晚噴藥防治,注意葉面、葉背均勻噴霧,使藥液能直接噴到蟲體及其危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