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與周恩來總理有著不解的緣分。李光羲在新中國第一部古典歌劇《茶花女》中扮演男主角,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關懷。周恩來去世后,李光羲每一次唱起《周總理,您在哪里》時,那些難忘的往事都牽動著他的心。
1954年,我以業(yè)余愛好者身份考入中央歌劇院,進院不久即演唱了新歌劇《草原之歌》序曲,并錄了唱片,還參加了獨唱音樂會。半年后,于1955年“三八婦女節(jié)”,被劇院派到北京飯店,在慶祝會上我演唱鄭律成寫的《延安頌》,正當我唱到一半的時候,現(xiàn)場突然爆發(fā)了掌聲,我被驚住了,原來是周總理走進了會場,只見他揮手示意,讓大家聽唱,不要鼓掌。就這樣周總理聽我唱完了后半段的《延安頌》。此后的19年,直到老人家去世前,我常去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為中央和國務院接待外國元首貴賓演唱。
1956年,我參加了歌劇《茶花女》的演出,首演是在北京的天橋劇場。當天,周總理親臨劇場觀看,我在演唱時發(fā)現(xiàn),他坐的座位空了,我想他可能太忙,中間退場了。后來才知道他換了樓上樓下幾處不同角度的座位去聽音響效果。演出結(jié)束后他上臺來祝賀演出成功,并對樂隊說,請他們調(diào)整伴奏的位置,拆掉“音墻”,不要用大音量壓住演員的聲音。當時的劇場有1500個座位,我們演唱是按照國際標準,不用“麥克風”電聲擴大的。
1970年,我和歌劇院不少同志一起被下放到天津郊區(qū)接受改造,種水稻。1972年的一天,我突然被調(diào)回北京,為西哈努克親王祝賀50歲壽辰,唱親王寫的歌。因為親王提出,他的歌要抒情的歌唱家來唱,于是總理想到了我。
在祝壽音樂會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約我去錄了三首歌《北京頌歌》《遠航》和《巍巍鐘山迎朝陽》(慶祝南京長江大橋開通)向全國播出。當時電視還很少見,廣播電臺除了樣板戲就是語錄歌,這三首歌向全國播出后,真是讓廣大聽眾耳目一新。記得后來第四屆文代會上見到電影表演藝術(shù)家孫道臨,他對我說:“當時我們在農(nóng)村,一天勞動完了,晚上集體聽新聞,聽完往回走的時候聽到了《北京頌歌》,我們都站住了。雖然不報名字,但我們能聽出是李光羲的聲音,當時好多人都哭了,因為李光羲被‘解放,我們也有希望了?!本瓦@樣,多數(shù)人長達十年離開專業(yè)崗位,而我幸運地能提前開始恢復業(yè)務。
1976年1月8日,我正在家里吃早點,突然電視和廣播里開始播放周總理逝世的消息,一時間我整個人像凝固了一樣,過了一會兒摸到衣服前襟全濕了,流淚已不自知。1977年,文藝界為了紀念總理逝世一周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歌曲。當我接到施光南為柯巖的詩《周總理,您在哪里》譜的曲時,怎么也唱不下去,拿起歌譜就流淚,嗓子也哽住了。
經(jīng)過多次努力練習,算是能上臺演唱了。然而到了臺上,見到臺下的觀眾都在流淚,我還是忍不住內(nèi)心的悲痛,流著淚演唱了這首歌曲。這首歌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它表現(xiàn)了人民不愿相信親人已逝去,還要去追尋他的足跡和呼喚他的名字。周總理生前給了人們最珍貴的人生啟示,去世后又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藝術(shù)源于生活的道理,而藝術(shù)的真、善、美,是要把“真”字提在前頭的。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