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芳 邵玉姿
一把藤椅,百年歲月。
在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大黑坨村的李大釗故居中,有一件文物尤其珍貴:那是一把歷經(jīng)百年滄桑的藤椅,藤椅表面已呈黃褐色,扶手、椅座處有些許藤條已經(jīng)斷裂。這是1918年1月,李大釗出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親自買來的。就是在這把藤椅上,李大釗潛心研讀馬克思主義,揮筆疾書寫出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重要文章,用敏銳的目光、深邃的思想、無畏的精神,向人類高喊出:“試看將來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也是這把藤椅,伴隨著李大釗走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斗爭歷程:無數(shù)青年圍坐在這把藤椅旁聆聽他講述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接受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洗禮……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大黑坨村。李大釗自幼父母早逝,主要靠祖父李如珍教養(yǎng)長大。幼年時期,祖父李如珍總愛利用茶余飯后的時間為他講述當時國家、社會之大事,在他幼小的心靈埋下了救國愛民的火種。正如此后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所寫:“釗自束發(fā)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業(yè)?!?/p>
1907年,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jīng)濟。1913年冬,他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在日本學習期間,有一次李大釗和同學們一起上街,在一所日本王室主辦的“游就館”里,看到了許多甲午中日戰(zhàn)爭及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時,日本帝國主義從中國掠奪去的物品?!岸梦飩麘?,徘徊不忍離去”,回學校的路上,李大釗默默買下了其中一對紫紅色的木質(zhì)茶盤和茶葉筒,以“飲異鄉(xiāng)茶,思故鄉(xiāng)源”。漫漫異國求學路,這對茶盤、茶葉筒一直陪伴左右,成為他為國分憂、立志報國的最好見證。如今這對茶盤、茶葉筒被收藏在距離故居約15公里的李大釗紀念館第一展廳中。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備受鼓舞,連續(xù)發(fā)表了多篇重要文章和演講,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從1920年初開始,李大釗等革命家就商議在中國建設(shè)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問題。”在李大釗紀念館第二展廳的一組鍛銅雕像前,講解員吳溪正在為前來參觀的游客介紹。雕像名為“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雕像二人,一人穿西裝,一人著長衫,他們目光堅定,凝望著遠方。雕塑旁,一塊青銅色展牌上的字熠熠發(fā)光:“我們現(xiàn)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chǎn)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即是社會主義團體?!?/p>
這是李大釗于1921年3月發(fā)表的《團體訓練和革新的事業(yè)》一文的經(jīng)典段落,以此號召全國的共產(chǎn)主義者要擔負起“中國徹底的大改革”的責任。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宣告成立,李大釗是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qū)黨的工作。1922年至1924年,他受黨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重大貢獻。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孫中山對李大釗極為看重,邀請他出席。為了保存會議的重要文件,李大釗在開會期間購買了一對邊角有鑄銅、兩側(cè)有拉手的樟木書箱。李大釗非常珍愛這對樟木書箱,加之樟木能夠防蛀蟲,他經(jīng)常把自己收藏的重要書籍文獻放在里面。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被反動軍閥絞殺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樟木箱中的所有書籍也都付之一炬,只留下了這對空箱子如今展陳在紀念館內(nèi)。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紀念館內(nèi),李大釗的雕像威嚴肅穆,不時有游人獻花瞻仰。據(jù)介紹,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李大釗紀念館和故居年均接待全國各地觀眾及海外游客130余萬人次。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在李大釗故居前院的百年丁香樹下,13歲的小講解員李梓珺正在為前來參觀的游人背誦這段自己最熟悉的篇章,聲音稚嫩卻鏗鏘有力……
在李大釗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有10年是在北京度過的。其中,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一家在石駙馬大街后宅35號(今西城區(qū)文華胡同24號)北院居住近4年,這是他在故鄉(xiāng)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
故居為一小三合院,有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西廂房三間打通,作為李大釗的書房及會議室使用,在陶然亭慈悲庵作為黨組織的固定活動場所前,中共北方黨組織的大部分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北房的堂屋是李大釗一家的餐廳和接待室,在這間屋子里,李大釗曾手書一副對聯(lián)掛于北墻。他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楊繼盛的氣節(jié),也很欣賞楊繼盛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一詩句,便在此句基礎(chǔ)上,取陸游《文章》一詩中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改寫成“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李大釗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精神風范的真實寫照。
據(jù)統(tǒng)計,在文華胡同居住期間,李大釗發(fā)表文章140余篇,文字總量超過33萬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參加各種會議120次,陪同會見、拜訪各界人士30次,講演30次。
在這個小院里,李大釗與鄧中夏、高君宇等秘密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斯(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建立共產(chǎn)黨組織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他領(lǐng)導建立北京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積極發(fā)動工人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辦通俗革命刊物《勞動音》,開辦勞動補習班,成立長辛店工會。他與共產(chǎn)國際代表商討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問題,并積極進行籌備……可以說,李大釗故居是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辦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見證。
2007年5月8日,在李大釗英勇就義80周年之際,李大釗故居正式對社會開放。2009年,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故居正在進行展陳改造,將以全新的面貌、創(chuàng)新的方式講好李大釗的故事,迎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
北京香山腳下,萬安公墓中部,一處傳統(tǒng)庭院式建筑坐西朝東,李大釗烈士陵園就坐落于此。
走進陵園,迎面是兩米高的李大釗漢白玉石雕立像。蒼松翠柏間,只見先生身著長衫,雙手背后,深邃的目光凝視遠方。其后靜臥著李大釗夫婦墓,墓后是一座寬4米、高2米的青花崗石紀念碑,碑的正面鑲刻著鄧小平同志書寫的題詞:“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共中央為李大釗烈士撰寫的碑文。
清晨的陵園肅穆寧靜,一束束鮮花寄托著人們的崇敬之情。
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出軍警、便衣偵探200多人,襲擊了蘇聯(lián)大使館西院及附近的庚子賠款委員會等處,逮捕了李大釗等國共兩黨和進步人士80余人。
此時,大革命從高潮走向失敗的血雨腥風已然來臨。在李大釗入獄后的第六天,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進步人士。其后,蔣介石密電張作霖,“將所捕黨人速行處決,以免后患”。
4月28日,張作霖控制的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刑,當日執(zhí)行。刑場上,李大釗第一個登上絞刑臺,毫無懼色,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38周歲。6年之后,即1933年4月,中共地下黨組織通過北京大學師生和李大釗生前好友,為李大釗發(fā)起公葬,將靈柩安葬于萬安公墓。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中共中央于1982年決定在萬安公墓內(nèi)修建李大釗烈士陵園。1983年10月29日,即李大釗烈士誕辰94周年紀念日,中共中央隆重舉行李大釗烈士陵園落成典禮。
1984年5月24日,李大釗烈士陵園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28日,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
(摘自4月3日《人民日報》。作者均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