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小麗 謝雯婷 林 歡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福建 福州 360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類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導致的心肌壞死,常見臨床癥狀有持續(xù)而劇烈的胸骨疼痛,休息及常規(guī)藥物不能緩解,嚴重者甚至會引發(fā)心律失常、休克等并發(fā)癥[1-2]。目前臨床上的常用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發(fā)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及其家屬的正常生活。有研究認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家庭護理,不僅能夠降低病發(fā)率,還可彌補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不足,解決患者及家屬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護理質量[3-4]。時機理論下的家庭護理模式,分階段對患者展開護理,不僅可控制病情,還能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提高整體護理效果。本研究選取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討時機理論下家庭護理模式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均50 例。入選標準:(1)腎臟功能正常;(2)聽力障礙者;(3)無重大傳染性疾病。排除標準:(1)意識模糊,無法正常溝通;(2)免疫功能異常者;(3)不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者。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家庭護理模式,具體為:(1)護理人員全方位了解患者情況,對疾病禁忌事項牢記清楚。(2)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向患者介紹疾病所用治療方法、目的。(3)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及時開導患者,防止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產生。(4)向患者及家屬講述疾病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其禁止劇烈運動等。
1.2.2 觀察組另外給予是理論下的家庭護理模式,具體為:(1)成立專業(yè)的護理小組,由3 名主管護師、2 名護士組成。(2)在時機理論指導下,劃分為5 個護理階段,策劃每個階段的護理內容,定時對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進行護理內容培訓。護理方案為:①診斷期:患者確診后,護理人員及時和醫(yī)生溝通交流,并告知患者家屬疾病進展情況,向其介紹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所用到的藥物、護理措施和醫(yī)院、病房的環(huán)境,消除其因陌生環(huán)境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圍術期: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相關情況、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手術結束后,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結構,保證水分及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量合理,按時幫助患者進行翻身、活動四肢等運動,并給予患者術后康復訓練指導,如臥床休養(yǎng)時間、肢體運動等,護理人員可進行示范。③出院前準備:在患者出院前2-3d,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述出院后的治療信息,詳細講述藥物的用法用量、禁止事項、復診時間等,告知其進行復診的必要性。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居家康復護理計劃,可與患者家屬交換聯(lián)系方式,以便患者發(fā)生意外狀況時及時進行指導。對患者家屬給予鼓勵、肯定,增強其責任心與自信心。④調整期:患者出院1-2 周內,護理人員可進行上門隨訪,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地康復訓練,督促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電話、微信溝通,以便及時解決患者遇到的意外狀況。⑤調整期:患者出院3-5 個月內,每3 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程度,給予遠程康復指導。
(1)家屬感受: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評分,量表有10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5 分,無明顯負擔:<20,輕度負擔:20-29 分;中度負擔:30-39分,重度負擔:40-50 分。
(2)家屬照顧能力:采用照顧能力測量表(FCTI)進行評價,包括處理個人情緒、評估家人及社區(qū)資源及調整生活以滿足照顧患者需求等5 個分量表,25 個條目,總分50 分,分值越高,照顧能力越差。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22.0 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計量表示方法為±s,組間對比行t檢驗,P<0.05 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患者家屬總接受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家屬感受比較 [n(%)]
出院時,兩組患者家屬照顧能力各項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4 個月后,觀察組上述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家屬照顧能力比較(±s,分)
表3 兩組家屬照顧能力比較(±s,分)
項目時應照顧角色應變及提供協(xié)助處理個人情緒評估家人及社會資源調整生活及滿足照顧患者需求總分時間出院時出院4 個月后出院時出院4 個月后出院時出院4 個月后出院時出院4 個月后出院時出院4 個月后出院時出院4 個月后觀察組(n=50)3.13±0.26 0.87±0.23 2.43±1.07 0.79±0.24 2.33±0.46 1.11±0.21 2.73±0.65 0.85±0.22 2.83±0.25 0.66±0.21 13.24±1.77 5.62±1.32對照組(n=50)3.22±0.21 0.98±0.25 2.54±1.11 0.91±0.33 2.48±0.38 1.29±0.17 2.67±0.57 0.97±0.30 2.77±0.30 0.78±0.35 13.56±1.68 6.72±1.44 t 值1.904 2.290 0.505 2.080 1.778 4.711 0.491 2.281 1.086 2.079 0.927 3.982 P 值0.060 0.024 0.615 0.040 0.079<0.001 0.625 0.025 0.280 0.040 0.356<0.001
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急、起病快,致死率較高,患者發(fā)病時,家屬往往不能立即轉換角色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護理,另外大部分患者度過急性期后,會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導致患者不能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質量[5-6]。且大部分患者需要長期服藥來控制病情,給患者身心均帶來了巨大壓力。而對患者進行家庭護理,可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加強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了解,以便患者家屬為患者提供正確的護理[7-8]。目前常用的家庭護理模式,不能從各個階段對患者進行護理,降低了整體護理效果。有研究認為,時機理論下家庭護理模式能夠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能力,提高整體效果[9-10]。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家屬總接受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時機理論下家庭護理模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屬接受程度更高。時機理論下家庭護理模式首先成立護理小組,保證護理工作的專業(yè)性,從側面提高護理效果。另外根據患者病情,將整個護理過程分為5 個階段,根據患者每個階段的需求,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并指導患者家屬去執(zhí)行,對患者家屬進行專業(yè)性的指導,可提高其家屬照顧能力,表2、3 中觀察組家屬照顧能力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證實了這一點。另外因進行分階段護理,制定各階段的護理計劃,分階段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護理,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能力[11-12]。而對患者而言,家屬是其最熟悉、親近的人,讓家屬進行護理,不僅能夠減輕經濟負擔,而且可提高計劃執(zhí)行效率[13-14]。另外對這家屬進行各階段的康復訓練指導,讓其對患者進行護理,較少患者家屬因護理能力不足產生煩躁情緒,提高患者家屬的接受程度。
綜上所述,時機理論下的家庭護理,能夠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家屬的照顧能力,護理效果理想,值得廣泛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