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 錚
◆主題閱讀·母親的詩和遠(yuǎn)方
有一種記憶可以很久,有一種思念可以很長,有一種愛叫作“母愛”。在我們慢慢長大的同時,母親也正慢慢變老。老去的母親雖然身體狀況和精神大不如前,但她也能很時尚,也想擁有自己的詩和遠(yuǎn)方。
(張興武)
十月的風(fēng)再次有了重量感,像園子里那些成熟了的豆莢和茄條。園子是離青春很遠(yuǎn)的母親的領(lǐng)地,四季蔥蘢,青春逼人。母親說,草木的芳香能凈化空氣,提神醒腦。
進(jìn)城十幾年,她常常莫名煩躁,直到有了這個園子。除了葡萄、橘子、無花果樹以及我特意要求的月季、百合、茉莉等花草外,園子里還栽了一些薄荷,一些牽藤的豆莢。幾盆多肉也被養(yǎng)得肥而不膩,爬出盆沿。每次進(jìn)園子,都感覺她把故鄉(xiāng)帶了過來。
不管外界有多少紛擾,母親只顧園子里什么該收藤了,哪些該下種了,與益蟲私語,對害蟲憤怒。她早晚都在園子里翻、撿、摘、除,修籬、種花,時不時捧些瓜果回來。對與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她而言,土粒就是她的珍珠,每一顆都接受了她的撫摩。遇到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坐在吊椅上,打開音樂,一邊做著手中的針線活兒,一邊有一眼沒一眼地看周圍的花草。那些做給重孫的繡著萬字格、太陽花的小鞋小帽掛在枝條上,像結(jié)出的豐碩果實(shí),看著感覺特別安穩(wěn)踏實(shí)。
母親不信佛,不知道百丈禪師倡導(dǎo)的農(nóng)禪生活,但她謹(jǐn)遵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她覺得不勞動就等于廢人,更喜歡吃自己種的那些無農(nóng)藥無化肥的天然果蔬。在她的心里,生活并不復(fù)雜,一園閑花時蔬,數(shù)條青藤垂窗,穿梭其間,全然不顧流年的變換。這不是心如止水,也不是落寞孤寂,相反,在這穩(wěn)、靜、淡中,她擺弄好了一家生活、四季煙火、五谷雜糧,也守護(hù)著心中的詩和遠(yuǎn)方。
母親這一生,少有聰明伶俐的舉動,更不懂權(quán)衡利弊的奧秘,但她又是一個常常避開世俗偷偷浪漫的人。你看她,在鞋面上繡花,在白紙上畫鳥,栽菜摘葉的時候哼著小曲,面對小貓小狗一臉寵溺。她還曾把空鳥籠打開,說是有鳥兒路過,愿意歇息的話有個落腳處。
屋子與園子,母親更偏愛園子,不管是天晴還是下雨,她都要去園子待一會兒。下雨要把多肉遮住,雨大擔(dān)心淹了嫩苗,雨小又怕沒把土淋透。要是遇到好太陽,就搬了家里一些吃的穿的,展開來晾曬。春秋天氣溫暖,她會躺在吊椅上打盹兒,還不忘打開緩緩流淌的音樂。在她勻凈的呼吸中,音符和花草都溫柔了起來,靜好歲月填滿了她的皺紋。
對母親來說,除了園子里的瓜果蔬菜,仍有許多東西放不下,比如散布在各地的滿堂兒孫,所以她學(xué)會了用智能手機(jī)。這樣就可以把她滿園子的詩意隨時分享到遠(yuǎn)方——番茄的軟、橘子的甜,還有三角梅垂下的枝條,即使兒孫們只能隔著屏幕聽她講述。母親終于有了清靜自在,又免不了牽腸掛肚,問了孫子的生意,又要看重孫的視頻。
劉禹錫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母親習(xí)慣了園子里的榮枯濃淡,只為新生的嫩芽開心,不為老去的荒涼傷感。她說,熟了的,總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