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佳 陳 偉 王鵬飛
1 上海綠強新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 201806)
2 上?;ぱ芯吭壕巯N催化技術與高性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ぱ芯吭河邢薰?(上海 200062)
分子篩活化粉是一類分子篩合成原粉經(jīng)過脫水后的分子篩,因其具有較大的吸濕速率,主要被用作聚氨酯涂料、油漆、樹脂及某些黏合劑的添加劑或骨料,具有降低水分含量、消除氣泡、提高物料均勻度和強度的作用[1]。
分子篩表面羥基的極性較大,在普通脫水應用時羥基的存在是一項巨大的優(yōu)勢,但應用于聚氨酯系統(tǒng)時則情況相反。聚氨酯的原料為聚合多異氰酸酯和包含羥基的多元醇、聚合胺類。異氰酸酯非常活潑,易與含羥基化合物發(fā)生反應,而分子篩富含表面羥基,易促使原料之間的預先聚合,降低適用期。同時,分子篩表面能高,表現(xiàn)為親水疏油性能,易團聚且不能在有機相中充分混合,難以均勻地分散在有機介質(zhì)中,影響應用效果。
硬脂酸是一種成本低廉的有機酸,其分子結(jié)構(gòu)中含有類似偶聯(lián)劑的親水、疏水活性基團,因此可以對納米無機粉體進行表面修飾。硬脂酸可以改善無機粉體的吸附、潤濕、分散等性質(zhì),從而改善無機粉體與聚合物的親和性、相容性,提高二者之間的結(jié)合力[2-4]。為降低親水分子篩的表面勢能、調(diào)節(jié)其在油相中的分散性能,利用硬脂酸對分子篩進行了表面改性,著重研究了硬脂酸改性工藝參數(shù)對分子篩性能的影響。
試劑:3A 分子篩原粉,自制;硬脂酸(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蓖麻油(分析純),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多亞甲基多苯基異氰酸酯(PAPI-27),陶氏公司;亞麻仁油,鄭州天馬美術顏料有限公司。
儀器:DF-101T 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上海力辰邦西儀器科技有限公司;ZR-12-10 臥式真空電阻爐,上海晨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V-2T RV 旋轉(zhuǎn)黏度測試儀,美國博勒飛公司;S3500 激光粒度分析儀,美國麥奇克儀器有限公司;Nova Nano SEM 450 熱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Nicolet iS10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采用KBr壓片法測定紅外光譜,分辨率為4 cm-1,掃描范圍為4 000~400 cm-1;粒度分析樣品進樣采用SDC 濕法進樣器,進樣測試時超聲1 min。
在燒瓶中加入3A 分子篩原粉和去離子水,攪拌均勻后,置于恒溫油浴鍋中,機械攪拌,到達設定溫度后加入適量硬脂酸,經(jīng)一定時間處理后,離心、干燥、破碎、活化,得到改性分子篩樣品。
1.3.1 油漿黏度
稱取50 g 試樣置于250 mL 燒杯中,加入與樣品等質(zhì)量的蓖麻油,機械攪拌5 min,使活化粉與蓖麻油均勻混合,形成漿狀物。將得到的漿狀物置于50 mL 燒杯中,使用25 ℃恒溫水浴恒溫后,使用黏度儀進行測試。
1.3.2 靜態(tài)水吸附
稱取適量試樣置于稱量瓶中,搖動稱量瓶,使試樣分散,置于盛有飽和氯化鈉水溶液的干燥器中;將干燥器置于鼓風干燥箱中,開啟鼓風機,箱內(nèi)溫度設置為35 ℃,進行恒溫吸附。記錄吸水前后活化粉質(zhì)量,計算吸附的水分與樣品的質(zhì)量百分比。
1.3.3 適用期
將26 g 分子篩試樣和26 g 蓖麻油在燒杯中均勻混合,混合時采用高剪切攪拌棒攪拌3 min;所制備的約50 g 膏狀體存放12 h 以便平衡和充分釋放其中的吸附熱;往膏狀體中加入9.85 g PAPI-27,然后在240 r/min 的速率下攪拌2 min,獲得待測膏狀體;通過間歇性地測試膏狀體的黏度變化來反映聚氨酯體系的適用期,當膏狀體的黏度達到56 Pa·s時所消耗的時間即為聚氨酯的適用期。
固定硬脂酸用量為分子篩質(zhì)量的2.0%,調(diào)整不同油浴溫度,考察改性溫度對于分子篩靜態(tài)水吸附量、吸油值、黏度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1。
表1 改性溫度對分子篩性能的影響
由表1 可知,當改性溫度為70~80 ℃時,改性效果不明顯,可能是由于硬脂酸熔點較高且不溶于水,在該溫度下未完全轉(zhuǎn)化為液態(tài),在水相中分散不均勻。當升溫至90~100 ℃時,改性效果較明顯,分子篩吸油值和油漿黏度都有明顯降低,粉體的親油性能得到明顯改善;這可能是由于該溫度下硬脂酸以液態(tài)存在,在水相中形成乳濁液,與粉體充分接觸,提升了改性效果。改性前后水吸附性能差異不大,說明在該條件下進行改性,硬脂酸未對分子篩孔道結(jié)構(gòu)造成明顯的影響,分子篩依然保持了足夠的吸水能力。確定后續(xù)改性溫度為100 ℃。實驗中發(fā)現(xiàn),加入硬脂酸改性后,粉體烘干后結(jié)塊情況有所改善,結(jié)塊粉體更易被破碎為均勻粉末,說明硬脂酸的包裹可以改善分子篩干燥過程中的分散情況,避免材料因高表面能而發(fā)生團聚。
固定改性溫度為100 ℃,改變硬脂酸質(zhì)量與分子篩質(zhì)量的比值(0,0.5%,1.0%,1.5%,2.0%,3.0%,4.0%),考察硬脂酸用量對于分子篩黏度、靜態(tài)水吸附量、吸油值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2。
表2 改性劑用量對分子篩性能的影響
由表2 可知,硬脂酸用量對分子篩的性能產(chǎn)生較大影響,當增加硬脂酸用量時,改性效果隨之提升,吸油值和黏度呈明顯下降趨勢。當硬脂酸用量為4.0%時,吸油值由0.45 mL/g 下降至約0.37 mL/g,黏度由23.05 Pa·s 下降至14.03 Pa·s,說明經(jīng)過硬脂酸改性后,分子篩粉體在油相中的分散性能有了明顯提高。這可能是由于隨著硬脂酸用量的增多,分子篩表面被包裹的效果提高,親油性逐漸增強。隨著硬脂酸用量的增加,分子篩靜態(tài)水吸附量有一定下降,當硬脂酸用量低于2.0%時,水吸附性能相對較為穩(wěn)定。結(jié)合分子篩水吸附能力的指標要求,確定較優(yōu)的改性條件為硬脂酸用量為分子篩質(zhì)量的3.0%。
使用分子篩質(zhì)量3.0%的硬脂酸,在100 ℃下對分子篩進行改性,得到改性分子篩粉體,比較改性分子篩、未改性分子篩的紅外譜圖(見圖1)。
圖1 紅外譜圖:整體譜圖(a);局部放大譜圖(b)
從圖1 可以看出,改性后樣品在3 565.7 cm-1處的峰強稍有減弱,可能是由于分子篩表面的羥基在改性過程中被消耗。有文獻報道,在納米CaCO3的硬脂酸改性研究中,在略低于3 000 cm-1處出現(xiàn)了硬脂酸中—CH3和—CH2—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分別位于2 921.49和2 855.78 cm-1處),表明硬脂酸已經(jīng)牢固鍵合在納米CaCO3表面[5]。在局布放大紅外譜圖中,發(fā)現(xiàn)改性后的樣品在2 919.69 和2 848.34 cm-1處有2 個弱吸收峰,說明硬脂酸鍵合在分子篩表面,但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分子篩為微米級晶粒,顆粒相對較大,表面可鍵合基團數(shù)量較少。從紅外譜圖可以看出,最終改性分子篩產(chǎn)品中所含硬脂酸的量很少,可能是由活化過程中失去物理吸附作用的硬脂酸導致。
使用分子篩質(zhì)量3.0%的硬脂酸,在100 ℃下進行改性,得到改性分子篩粉體。利用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改性分子篩、未改性分子篩的粒徑分布,結(jié)果如圖2 所示。
圖2 粒徑分布圖:未改性樣品(a),改性樣品(b)
從圖2 可以看出,改性前后樣品的整體分布區(qū)域差異不大,改性后樣品的粒徑分布稍向小粒徑方向偏移,其中未改性樣品D50為9.19 μm,改性樣品D50為7.35 μm。
圖3 為改性前后樣品的掃描電鏡照片。
從圖3 可以看出,相比改性前,改性后樣品的團聚現(xiàn)象有明顯改善,顆粒之間分散更明顯。可能是由于硬脂酸鍵合或吸附在分子篩表面后,降低了其表面能,使顆粒處于較穩(wěn)定的分散狀態(tài),避免了團聚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改性后的樣品大顆粒數(shù)量增多,可能是由于小粒徑的顆粒易分散在液體體系中,造成流失。實驗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加入硬脂酸后,使用相同的離心速率進行分離,分離出的液體中含有更多的未沉降粉體顆粒,需進行多次分離,說明改性后粉體沉降難度加大。
圖3 掃描電鏡照片:未改性樣品(a),改性樣品(b)
圖4 所示為聚氨酯體系適用期測試中的黏度變化和溫度變化。
由圖4 可知,未改性樣品初期黏度高于改性樣品。加入多異氰酸酯后,在20 min 內(nèi)體系溫度升高,說明聚氨酯體系開始固化反應,但體系黏度變化不大。時間到達35 min 時,未改性樣品所制備膏體的黏度接近要求值(56 Pa·s),因此該產(chǎn)品適用期約為35 min。時間到達48 min 時,改性樣品所制備膏體的黏度接近要求值,因此改性產(chǎn)品適用期約為48 min。溫升曲線中,改性樣品體系溫升較緩和;達到要求值黏度后,改性樣品體系溫度仍低于未改性樣品體系,說明體系中反應較緩和,改性樣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體系的適用期。
圖4 適用期測試黏度變化(a)和溫度變化(b)
采用硬脂酸對分子篩進行改性,可以改善分子篩干燥過程中的分散情況(可能是由于硬脂酸在分子篩表面進行修飾,起到一定的“潤滑”作用),提高分子篩在油相中的分散性能,降低分子篩吸油值和油漿黏度。由于硬脂酸具有一定疏水性,改性后對分子篩的水吸附性能有一定影響,但較低含量的使用,可以得到具有穩(wěn)定水吸附能力的分子篩。隨著改性溫度和硬脂酸用量的提高,改性效果逐步明顯。在改性溫度為100 ℃、硬脂酸用量為分子篩質(zhì)量的3.0%的條件下,可以得到較優(yōu)的改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