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紅艷
目前,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與實施中存在“對主題內核、擴展鏈把握不準;缺乏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意識;主題內容教材化,缺乏有機組合,有拼盤現象;教師干預過多,幼兒自主選擇、參與的機會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主題活動方案不適宜,教師缺乏主題活動方案編制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影響主題活動實施的效果?;趦和龅挠變簣@主題活動方案編制是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課程質量的重要保障。在編制高質量的主題活動方案時,幼兒園和教師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調查主題活動資源
課程資源是主題實施的“原材料”、重要載體和實現條件,課程資源是否豐富多樣,是否具有挑戰(zhàn)性,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在開展大班主題活動“我們在春天里”(以下簡稱“春天”)前,我們對園內外各項資源進行了調查、分析,如:園內外的花草樹木有哪些,種植園地(戶外、班級)中有哪些農作物,春天適宜種植哪些植物,相關的圖畫書有哪些,以往實施該主題有哪些可借鑒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等等。在對課程資源有了較為深入、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我們對依托資源可能開展的活動進行規(guī)劃和預設,讓主題活動方案更加真實、飽滿。
二、確立主題活動目標
(一)了解幼兒已有經驗和興趣需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視野和經驗?!盵1] 幼兒的需要、興趣是課程的起點,觀察和分析幼兒的興趣需要、發(fā)展水平是確立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的基本前提。在設計大班“春天”主題的活動目標時,我們通過調查、訪談,了解幼兒關于春天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以及通過什么方式獲得新的經驗。這些是確定主題活動目標的依據,也是對主題活動方案實施的可能性分析。
(二)對照相關文件和園本課程
主題活動目標是主題活動擬達成的效果。在制定大班“春天” 主題活動的主題目標時,我們學習、參照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綱要》中相關精神和內容,特別是大班幼兒在五大領域的發(fā)展指向,同時對園本課程目標體系中相關內容進行解析、細化,從認知發(fā)展、能力發(fā)展、情感與社會性發(fā)展等方面確立主題活動目標,并在實踐中落實、檢驗、優(yōu)化活動目標,以保證目標的全面性、整合性。
三、搭建主題網絡框架
形成主題網絡框架的過程,就是積極調動與主題有關的知識經驗或概念,經過歸納整理,建立起某種聯系和關系,并以網狀的形式將這種關系和聯系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的過程[2] 。主題網絡是一種暫定的計劃,需要對其不斷地調整、優(yōu)化。我們將主題目標有機地滲入活動中搭建主題網絡,我們主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明確主題內核
主題內核就是該主題中心話題的主旨要義,不同的內核會產生不同的主題內容和規(guī)模。首先,要分析主題內核的包容量及伸展的可能性;其次,要明確主題內核中蘊含的生活價值,即幼兒能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如在分析“春天”主題內核時,我們要思考幼兒除了能關注到春天里動植物的生長變化,還會關注什么;幼兒在春天里的生活、活動會有哪些變化。在不同的情境下,內核的有些部分可以更換或調整。例如,有的班級會圍繞春游的規(guī)劃、準備、實施、分享展開活動,有的班級會組織尋找、挖、清洗、加工、制作、品嘗野菜的活動,還有的班級可能會選擇欣賞、制作和放風箏的活動。
(二)明晰主題擴展鏈
兒童本位的主題擴展鏈設計,要關注幼兒經驗的生長、完整經驗的獲得、幼兒真實生活的自然展開(見下圖)。
“春天”主題擴展鏈是按照發(fā)現、感知—生活、探究—表達、表現三個層次逐步推進、拓展的,其中第三層擴展鏈是菜單式的,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及現實條件選擇相關系列活動,然后再展開實踐探究。
四、設計主題情境脈絡
設計主題情境脈絡主要是思考主題活動開展的順序,強調主題間的邏輯關系,避免經驗的重復,讓幼兒的學習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狀態(tài)。
大班主題“春天”活動的脈絡設計思路主要有兩個角度:一是“感知感受—操作探索—表達表現”;二是“基于經驗—豐富拓展—鞏固提升”。從自然觀察、尋找、調查、記錄園內外春天里的變化入手,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明確主題活動的生長點和生長力,進入主題活動。然后采用項目活動的方式,支持幼兒規(guī)劃、操作、交往、探索,最后進行分享交流、作品展示。例如“春游”系列活動,從制訂春游計劃、做好春游準備到開展春游活動、進行春游、分享見聞,再到最后形成春游記事檔案。又如“挖野菜”系列活動,從初識、尋找野菜到準備挖野菜(收集各種挖野菜工具,學習使用方法)、挖野菜(商定工作職責、分工挖野菜)再到野菜品嘗會(挑揀、清洗、制作野菜美食,了解野菜營養(yǎng)價值)。
五、安排主題教學活動
這部分要整體考慮區(qū)域活動、日常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集體教學活動等各類活動對主題的貢獻,用適宜的方式組織、實施主題內容。要優(yōu)先考慮區(qū)域活動、日常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支持幼兒進行自由、自主、個性化、深入的探究。一些需要集體分享的活動則通過集體教學活動來進行,適時進行經驗的梳理、總結、提升,保障幼兒獲得完整的、連續(xù)的、有益的經驗。例如,在“桑蠶”系列活動中,按照事件發(fā)展順序,先后要進行“飼養(yǎng)蠶寶寶”(結合日常,根據飼養(yǎng)周期,進行日常散點式觀察、學習)、“揭秘蠶絲”(集體學習、區(qū)域活動,了解選繭、烘繭、抽絲等工藝流程及蠶絲的用途,進行抽絲測量)、“蠶繭手工藝”(結合區(qū)域蠶桑館開展制作、展覽、欣賞)等活動,每個活動提前都安排好相應的活動形式。當然,這些教學活動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主題推進情況隨時做相應調整。
六、開展主題活動審議
主題活動審議伴隨主題活動方案規(guī)劃設計的全過程,并一直延續(xù)到主題活動結束。在“春天”主題活動方案整個編制過程中,我們對于課程資源、主題目標、主題網絡框架、主題情境脈絡、主題活動內容、主題實施方式等一一進行了審議,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幼兒是否具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比如,幼兒是否能積極主動地對“春游”活動進行規(guī)劃、籌備?在探究蝌蚪、蚯蚓時,材料選擇和活動開展形式等有沒有考慮幼兒的意見?
第二,幼兒是否有豐富多元的個性表征方式?幼兒是否通過自己的學習方式,積極主動地探究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并能動地理解和運用相關知識或經驗?教師是否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自己的經驗和知識?
第三,師幼之間是否能夠很好地協同合作?主題活動的過程是師幼平等對話、協商合作、共同探索的一個相互作用過程[3]。如師幼共同選擇感興趣的話題“風箏怎樣飛上天”后,共同決定了活動開展的方式及持續(xù)的時間,共同創(chuàng)建探索情境,探究風箏的特點、制作風箏的方法、試飛失敗原因等,在實踐中循序漸進地獲得相關的完整、連續(xù)的經驗。
總之,兒童立場視野下的主題活動方案編制,要求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下,基于領域基礎,用整合的概念,立足于幼兒的生活與已有經驗,依托適宜的資源設計主題活動。在“春天”主題活動方案編制過程中,我們期待幼兒用自己的視角觀察、探究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發(fā)現、表征,遇見更加美好、真實、完整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6.
[2] 裘迪·哈里斯·赫爾姆,麗蓮·凱茲著.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教學 [M].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等,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0.
[3]屠美如主編.向瑞吉歐學什么——《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解讀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