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美育工作不能過分依賴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而要增加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平時的考核,以此來對沖美育的應試化傾向。
近日,教育部明確將探索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和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藝術納入中高考”的消息立即引發(fā)熱議。據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目前全國已經有4個省推進藝術進中考,其中河南省已經做出部署,現(xiàn)在還只是在部分地市實行;江蘇、湖南、云南三省都已經開始實行。
“副科”轉正、藝術課程擬納入中高考,無疑會倒逼學校、家長與學生提高重視,但具體考什么、如何考卻成了另一道難題。以江蘇淮安為例,音樂和美術各以滿分5分計入中考總分,主要考查音樂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素養(yǎng),通過機考算分,學生基本都能得9分以上。但這引來“藝術教育應試化”的質疑,畢竟,背熟了貝多芬的幾首代表作并不意味著就能欣賞《命運交響曲》的雄渾與激昂。
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首先要認識到,美育到底有多重要、美育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他認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潑敏銳的性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的人格。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就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边@才是新時代美育的應有之義。
其次,要厘清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藝術教育是學校美育中最常見的形式,但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美育比藝術教育更科學、更全面。但在現(xiàn)實的學校美育工作中,仍存在著以藝術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識性和技能性的指標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過程等問題。因此,在推進美育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美育的意義不僅體現(xiàn)在可見的技能上,更體現(xiàn)于內在的修養(yǎng)中。美育是一種通過情感引導,端正學生思想,進而完善人格發(fā)展的教育形式,切忌“為藝術而藝術”,更要防止和避免將美育簡單化、功利化。
再次,推進美育工作不可急于求成。日前,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萬麗君強調:“并非要求2022年全部鋪開中考藝術考試,也不要求具體分值?!痹谫Y源分配尚不均衡的情況下,應嚴格控制“美育入試”的推進速度和美育成績的分差,以興趣為導向推進美育工作,避免過度的功利化色彩,防止不公平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美育工作全面鋪開、深入推進的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還應在美育評價機制方面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美育工作不能過分依賴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而要增加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平時的考核,以此來對沖美育的應試化傾向。
更為重要的是,美育應回到育人本身。美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具有“成人”教育的功能,是與生命意識最為貼近的教育。當前,在學生群體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著生命意識缺失的現(xiàn)象,我們時??吹疥P于學生自殺或傷人的報道,讓人觸目驚心,唏噓不已。因此,在推進美育工作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美育在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靈和建構積極人生態(tài)度方面的潛在而深刻的作用,引導學生尋找到最美好的自己,綻放出生命應有的光彩。
“美育入試”是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破解“唯分數”“唯升學”的使命,因而更要注意防范其淪為應試教育沼澤地的風險。審美意識、審美能力是人的一種精神素養(yǎng),不應也無法僅僅用一個具體的分數來衡量,培養(yǎng)和塑造高尚、自由、完整、全面的“人”,才是美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若子薦自《小康》2020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