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兒童因童年時期父母長期不能陪伴在其身邊或者受單親家庭的影響,或多或少會形成內向、沉默寡言的性格,這一類性格的兒童很多都會養(yǎng)成畫畫的習慣。作為一種修復兒童心理的表達性藝術療法,繪畫性藝術療法在幫助兒童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宣泄壓力上具有良好的效果。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相應兒童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繪畫性藝術療法來修復兒童的內心,改善其困境,幫助其回歸正常的生活。
關鍵詞:兒童心理問題;社工介入;繪畫;表達性藝術療法
中圖分類號:R749.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2
1 兒童的心理問題產生
當前我國離婚率日益攀升,很多家庭破裂,這其中受傷最深的就是孩子。盡管有些家長在離婚后依然會對子女關心有加,但是其實大多數兒童最希望還是與爸爸媽媽一起相處的時光,孩子表面上不說,實際上非常希望許多重要的時刻能有父母的參與。例如,在幼兒園舉行的親子游戲中,處于單親家庭的孩子看著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一起比賽心里會非常的失落,這僅僅是其中的一種例子。還有些小朋友甚至會因為單親家庭的經歷遭受更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比如因為單親家庭被身邊的同學嘲笑,抬不起頭來。這些兒童會漸漸變得不愛說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能靠繪畫來與世界對話。實際上,繪畫作為一種藝術類型,是一把打開兒童心靈的鑰匙,通常兒童會把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和人格傾向以圖像化的形式表達出來。
2 繪畫性藝術療法的概念及理論基礎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并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紓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都可以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想法,從這個意義上看繪畫帶有交流的屬性,在繪畫過程中,作畫者會將內心所想表現在畫中。繪畫性藝術治療形式多樣,包括自由繪畫、主題繪畫(普通主題繪畫:樹木、自畫像以及房樹人;特殊主題繪畫:童話故事、動物、異性、煩惱以及夢)、完形繪畫(給一定的刺激點、線條、點等讓來訪者補充)等。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兩個:第一,投射理論。繪畫療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學中的心理投射理論為基礎。投射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作用是減輕焦慮的壓力及保衛(wèi)自我以維持內在的人格結構,此時的投射是個體將自己的過失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欲念加諸他人,又稱為否認投射。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可用非語言的象征性工具表達潛意識的內容,繪畫可以作為心理投射的一種技術。而同樣是心理投射技術的羅夏墨跡測試、主題統覺測試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心理測驗及心理治療工具,因此繪畫也應該具有此功能。第二,大腦偏側化理論。大腦左右兩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與抽象思維、象征性關系以及對細節(jié)的邏輯分析有關;右半球則是圖像性的,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音樂、繪畫、情緒等心理機能同屬右半球掌控。另外,通過對精神分裂癥的側化損害研究發(fā)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大腦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現為情感活動異常,主要是負性情感體驗,這說明右半球功能損害會影響患者的情緒機能[1]。因此,繪畫療法認為以言語為中介的療法在矯治由不合理認知或信念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時有療效,但在處理以情緒困擾為主要癥狀的心理問題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而同屬右半球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可以影響和治療患者的情緒機能障礙[2]。
3 運用繪畫療法介入兒童問題的構想
3.1 以往社會工作者介入兒童問題的不足之處
從發(fā)生的這么多兒童問題案例中可以看出,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僅僅是表面,并沒能深入其中,不足之處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媒體的曝光使得個案裸露在大眾視野之下,這時候閃光燈的匯集會讓受害者遭受二次傷害,同時也會讓一個家庭的生活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而社會工作者在此時沒有及時終止事態(tài)發(fā)展;二是社會工作者所運用的方法不適宜兒童,社會工作者服務過程中的目的性較強,只希望趕緊完成服務,于是常常采取灌輸式的傳授模式介入兒童的心理修復過程而忽視了服務對象的心理變化過程,一味地運用理論卻忽視了兒童并不能完全理解理論的意義,這一做法會大大降低兒童對社會工作者的認同程度以及信任度,從而阻礙之后的服務開展;三是社會工作者對于心理治療方法的運用不熟練,導致在介入過程中不僅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反而還適得其反;四是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僅停留在金錢幫扶、安慰和緩解壓力舒緩心情上,重塑服務對象使之提升自身能力、變得積極開朗、樂觀面對生活的工作不夠深入,回訪、繼續(xù)跟進也流于形式,并不能很好地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2 借繪畫性藝術療法還兒童一片藍天
繪畫治療以其特有的感情宣泄方法,運用白描、水彩、撕貼、剪貼、表格等方式,通過對線條、色彩、構圖、人物景物關系等內容的分析來展現兒童真實的內心世界,解釋兒童特殊心理現象內在緣由。人生經歷、情感情緒、性格特征、夢境等都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潛意識里,是豐富卻無法真實觸摸到的體驗,而通過繪畫這一途徑,可以很好地展現出這些潛意識,并且可以層層漸入,讓意識層面的自己去探索發(fā)現潛意識層面的情感和意義,最后實現心境的統一,達到人生的完整。在繪畫中,兒童大多對彩筆有著極大的喜愛,借助五顏六色的顏色,兒童可以繪出一片五彩的世界,這讓他們的世界不再只有黑白。當給兒童提供最基本的材料如紙張、彩筆、顏料等,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繪畫愿望,因為繪畫對兒童來說是最直接的傳遞情感的途徑。
對一副完成后的兒童畫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包括大體的印象、繪畫過程、繪畫的內容等。首先可以從整體上觀看畫面的大小,如果畫面很大則說明兒童可能具有攻擊性或者較強的防御心理,也可能表現出浮躁、躁動的情緒;如果畫面很小則說明兒童可能比較缺乏安全感,膽子較小。而如果整幅畫是置于紙張中間的,則表明兒童有充足的安全感;畫在紙張的上方則表示有雄心壯志,有時也可能是一種自信或不合理的自信。從繪畫用筆的力度來看,有力的筆觸可以表示出兒童的自信;而軟弱無力、顫抖歪斜的筆觸則是猶豫、糾結、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其次,要從兒童繪畫的過程去分析,兒童最先畫的內容往往是他們最關注的地方;如果有很多涂改的痕跡則說明兒童猶豫不決或追求完美,也有可能是對自己不滿、情緒焦慮,或者想隱藏內心的真我。最后,從畫的內容去分析,兒童最常使用的繪畫內容有房屋、樹木、人物等[3],而經過觀察可以發(fā)現,無論是處于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的孩子都會畫爸爸媽媽和自己在一起的合照,這說明了兒童對家庭的渴望,對父母雙方共同陪伴的渴求。
3.3 繪畫性藝術療法介入兒童問題應該怎么做
社會工作者在對待心理遭受過創(chuàng)傷的兒童時要注意到他們所處階段情緒是極其不穩(wěn)定的,因此要避免提及會讓其沉默的話題,造成二次傷害。此時就要求社會工作者要熟練運用專業(yè)的價值理念、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改善兒童的處境。鋼琴、繪畫等表達性藝術療法在治愈兒童因性侵而產生的陰影時有十分顯著的作用。但鋼琴的成本較高,因此使用鋼琴介入兒童心理問題可行性不是很高。因此,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兒童修復心理,繪畫治療法在兒童社會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繪畫治療這一方法實際上是表達性藝術療法中的一種,在介入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該參與其中,而不是讓兒童自己一個人畫,與兒童一起畫可以提高兒童對社會工作者的信任。在繪畫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該仔細觀察兒童繪畫的狀態(tài)、繪畫的事物和繪畫色彩的使用情況,通過這些細節(jié)往往可以看出兒童目前的狀態(tài)。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蟲》里,富人家的小孩自小就畫了一幅所有人都看不懂的畫,在影片結尾揭曉的時候才知道小孩用了抽象的手段畫了讓他陷入“沉默”的男人。由此可以看出,兒童雖然沒有很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卻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與成年人對話。表達性藝術類療法除了繪畫治療外還包括音樂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等,在選擇方法的時候社會工作者也可以通過前期的資料準備工作了解兒童對哪些領域比較感興趣,從而投其所好,提高服務效果。例如,如果兒童十分喜歡唱歌,社會工作者就可以鼓勵兒童使用全民K歌、唱吧等唱歌APP來錄入自己的歌聲,之后將其分享在網絡上如公眾號、朋友圈里,再將大家的點贊評論告知兒童。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兒童的自信心,使兒童感受到唱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從而忘卻悲傷。有條件的社會工作機構也可以在社區(qū)舉辦晚會,然后鼓勵大眾和兒童共同參與進來,這個晚會的重點就是讓兒童知道自己也和大家一樣有享受生活的權利。
最近一部網劇《摩天大樓》中,鐘美寶的弟弟自小就有極高的鋼琴天賦,在沒有鋼琴可以練習的情況下也能靠聽過旋律便記住彈法。而長期沒有父母的陪伴讓他原本就很艱難的生活變得更加難過,還好他有姐姐的支持,姐姐一直在想辦法讓他可以繼續(xù)彈下去,這使得他黑暗的生活中有了一絲光亮。至少在和姐姐相處的日子里、在彈琴的日子里,弟弟的臉上都是掛著笑容的,可以看出,鋼琴在其中發(fā)揮著治愈弟弟的作用??社娒缹殔s沒有弟弟那么好運,美寶在家里承擔著照顧弟弟的責任,一心只想帶著弟弟逃出這個恐怖的家,盡管她也遭受著繼父的傷害,卻只能默默忍受著這一切,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弟弟能好好地活下去,以至于她后來計劃與繼父同歸于盡……如果當時鐘美寶所在的地方有人知曉此事并愿意幫助姐弟兩人走出陰影,讓繼父得到法律的懲戒,恐怕就不會有之后的悲劇發(fā)生了。從弟弟的經歷可以看出,鋼琴、繪畫這類表達性藝術療法在治愈兒童性侵問題中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生在單親家庭從來都不是兒童的錯,然而在現在的社會中,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兒童身邊的同齡人卻常常會以此來取笑他們,這些外界的惡意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害怕與別人交往,而通過舉辦晚會鼓勵兒童上臺唱歌可以增強兒童的自我認可感。同樣,如果接受服務的兒童喜愛跳舞,那么社會工作者就可以在服務過程中為兒童尋找合適的舞蹈機構,讓兒童將注意力放在跳舞上,這種做法也可以增加兒童的自信心。不僅如此,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他們與其他小朋友的相處也有利于其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可以發(fā)現,與以往傳統的介入方式相比,使用表達性藝術療法來幫助服務對象改變困境更容易讓服務對象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一方法瓦解了服務對象的防御心理。尤其是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心理還未發(fā)育成熟,在他們經受了傷害之后,社會工作者更需要用一種讓他們感興趣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走出黑暗。
4 結語
繪畫療法在治療兒童心理創(chuàng)傷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兒童在拿起畫筆的時候能夠不要想起太多沉重的回憶,能用手上的畫筆勾勒出一副布滿陽光的世界。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幫助兒童的過程中要做到關心和陪伴兒童,治療和修復其心理問題,要讓兒童重拾信心、獲得屬于自己的藍天。社會工作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社會工作者面向的是兒童的心靈層面[4],社會工作不是輕易就能做好的,長路漫漫,兒童更多的是要具備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在其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具備了這個能力,他就可以變得更堅強。重拾信心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兒童通過持續(xù)性地與藝術對話來治愈自己。而為了防止兒童被傷害的事件頻繁發(fā)生,在做社會工作時,社會工作者應該聯合學校、社區(qū)和家長,進行一場婚姻知識的普及,這場講座不只針對兒童,同樣也適用于家長。目前受互聯網的影響,孩子們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被錯誤的觀念影響而形成錯誤的觀念,在行動上就會表現為傷害其他兒童,這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合理引導,給自己的孩子講述家庭的意義,教育他們不應該去嘲笑單親家庭的孩子反而要多與他們玩,家庭教育的普及在其中也能發(fā)揮出重要作用,社會工作者在其中必須起到督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香華.繪畫治療,解讀心靈的“鎖鑰”[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01):53-56.
[2] 劉荊濤.互聯網+繪畫治療介入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J].祖國,2019(16):61-62.
[3] 曾念念.繪畫藝術療法在兒童情緒問題中的應用[J].明日風尚,2018(03):127+341.
[4] 汪淑媛.藝術與社會工作實務[J].臺大社工學刊,2013(28):9-14.
作者簡介:劉思妍(1997—),女,貴州黔西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青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