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區(qū)加措冰川。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長期從事資源、環(huán)境領域基礎與應用的綜合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尤其對青藏高原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40多年來他先后幾十次到高原調研考察。
年逾87歲依然健康矍鑠,孫鴻烈覺得自己主要是受益于長期野外考察的鍛煉?!暗貙W很有意思。如果你們的孩子還沒有上大學,建議他們以后選擇地學。”2019年,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講堂上,孫鴻烈笑著對來自幾個研究所的年輕同行們說。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曾是邊關塞外的玉門關,應是一幅戈壁沙漠的蒼茫景象。但半個多世紀前,正是在這里,鉆探出了自噴油井,發(fā)現和開發(fā)了我國第一個大型油田玉門油田。從此,玉門以新興石油工業(yè)城市的驕人風姿取代了“平沙萬里絕人煙”的邊塞沙場形象。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人就是中國石油事業(yè)的奠基者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先生。孫健初不曾料到,在他發(fā)現油田時,年僅5歲的兒子孫鴻烈,在若干年后,接過他的衣缽,作為一名年輕的土壤學家,歷史性地走向青藏腹地,將新中國青藏科考事業(yè)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1950年,孫鴻烈考上了北京農業(yè)大學土壤農化系。過去土壤學屬于地質學范疇,選擇這個專業(yè),與他小時候在父親身邊的耳濡目染有關。在甘肅時,每年暑假,孫鴻烈會跟著父親一起,隨勘探隊一同到野外考察,騎駱駝,看大西北那種大自然,后面是大雪山,前面就是戈壁灘,要么是一片大草原。那時就覺得大自然太好了,那么美麗,今后,也得選擇這種職業(yè)干這種事情。只是母親很心疼,覺得他怎么跟父親一樣,又選擇了那種吃不飽、漂泊不定的生活。
孫鴻烈院士兒時與父母在甘肅酒泉的合影。
大學畢業(yè)后,孫鴻烈先是留校任教兩年,1957年又考上中國科學院沈陽林業(yè)土壤研究所的研究生,并參加了中蘇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1961年研究生學業(yè)結束后,來到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工作,從事土壤地理與土地資源研究。
孫健初與孫鴻烈父子兩代的地學之路,也從一個側面映照了近代中國地學發(fā)展之路。
在作為土壤學家的孫鴻烈院士看來,土壤地理屬于地學范疇,我國東部大部分是農田,調查研究的意義不大,必然要向西部發(fā)展。那時國家也開始關注西部地區(qū),加之中國礦產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qū),而資料非常少,有許多未知的東西,等待著我們去挖掘、闡釋。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參加了青藏高原的幾次考察。
1956年國務院編制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中,就把西藏和橫斷山的考察列為57項重大任務之一。
1960年中科院組織的西藏綜合考察隊就是按照這一規(guī)劃開展的,1961年,孫鴻烈開始參與考察。出發(fā)前查閱了一些資料,孫鴻烈發(fā)現新中國成立前僅有的一些文章幾乎都是外國人所寫,這些人有探險家,也有科學家,所寫文章大多是記述式的,沒有系統(tǒng)的學術科研成果,更沒有什么專著。其工作大都在青藏高原邊緣開展,主要是搜集些標本等零零散散的工作,那時中國科學界也沒有能力去那里開展工作。
“可以說西藏之前在科研上是一片空白,這里是中國的領土,必須由我們中國人來填補這塊空白?!痹诮邮懿稍L時,孫鴻烈回顧自己當初的心情。
上世紀60年代初的考察,主要在拉薩和日喀則的農區(qū)調研農業(yè)發(fā)展問題。遺憾的是,此時正趕上三年困難時期,此次考察1962年就被迫停止了。
1971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提出“要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據此,中科院組織院內外專家制定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1973—1980年綜合科學考察規(guī)劃》,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序幕。“可盼到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了!”孫鴻烈那時候的驚喜心情難以言表。
1973-1976年4年間,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員們的足跡遍布西藏自治區(qū)。作為一次重要的摸清家底的工作,獲得了數以萬計的第一手科學資料,初步填補了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的空白。例如,在植物分類方面就發(fā)現了7個植物新屬、300多個新種和1000多個新記錄,一共記錄有5766種植物;昆蟲研究方面發(fā)現了20個昆蟲新屬、400多個新種,還發(fā)現了一個新目——“缺翅目”;對青藏高原的成因也做出了科學的論證。
孫鴻烈院士實地考察長期監(jiān)測等實驗樣地。圖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總體上,從(上世紀)70-90年代,由中科院牽頭完成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前后持續(xù)了30年。西藏自治區(qū)考察總結完成后,接著開展了橫斷山區(qū)、可可西里地區(qū)、喀喇昆侖與昆侖山區(qū)的綜合科學考察??梢哉f,我們對青藏高原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基本上有了全面的了解?!睂O鴻烈很自豪地說。其間,針對這24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一共有100部專著和文集出版。相關成果先后獲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等;參加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隊員中產生了16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在西藏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高山缺氧,那時候野外工作時可不能像我現在這樣連續(xù)說話,都得說一會兒歇一會兒。爬山更是困難,爬幾步就得歇一歇。本地藏族人就沒事?!睂O鴻烈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那時候要路沒路,要車少車,沒有能隨手攜帶的氧氣袋,只有車載的急救氧氣罐,更沒有那么多抗高原反應的藥物,主要依靠個人體質去適應。
“可以說西藏之前在科研上是一片空白,這里是中國的領土,必須由我們中國人來填補這塊空白?!睂O鴻烈回顧自己當初的心情,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參加了青藏高原的幾次考察。
蹚冰河,爬懸崖……考察隊員們在高寒、缺氧、雨雪、斷菜、缺糧、陷車等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苦條件下經受著考驗。特別是從日喀則去阿里,因為沒有公路,過河時汽車經常陷到河里,水冷極了,大家都得跳進去推。那時候考察不僅艱苦,而且有風險,有時候水也很急,有人一腳踩滑下去,旁邊人要趕緊把他拉起來,如果是一個人獨自去就麻煩了,自己站不起來……
通常中午這頓飯比較困難。無法帶熱的食品,到山上就凍成冰疙瘩了。只好從部隊買壓縮餅干,而餅干必須用水才能咽下,沒有水,只能每次咬一點,用唾液將它潤濕?!耙粔K麻將牌大小的壓縮餅干,一頓飯都很難吃完,太干了?!?/p>
1973年開始的第一次青藏考察,第一年只有20多個學科參與,到第四年就達到38個學科。4年來參加考察的人數達到770多人,“當時真沒有一個人怯陣,而且參加的人還越來越多?!睂O鴻烈說。當時條件那么危險和艱苦,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孫鴻烈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國爭光的心情,同時,要探索青藏高原的奧秘,它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區(qū)域。
孫鴻烈。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地理與土地資源學家
孫鴻烈參與完成了上世紀70年代西藏自治區(qū)的4年野外科考和4年總結工作。遺憾的是,自己在80年代到中科院擔任副院長后,就不能再直接參加考察了。80年代轉入橫斷山區(qū)等地的科考,主要由李文華、章銘陶、武素功分別帶隊?!拔覀兛梢苑浅W孕乓卜浅W院赖卣f,第一次青藏科考確實是填補了空白,而且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水平的專著和論文。除了學術上的貢獻,也有政治上的意義。”孫鴻烈說。
“到現在我還能記得很多植物的拉丁學名,這是在考察中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吳征鎰先生學的。我親身感受到綜合科學考察是一個大學堂,能夠學到很多知識?!睂O鴻烈體會到。
“要做好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工作,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專業(yè),一定要有寬廣的知識面,打好學科基礎。例如學林的若只知道什么樹,至于樹木生長的地形土壤卻說不上來,這就很難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在青藏高原科學大講堂上,孫鴻烈對年輕同行們強調。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孫鴻烈說,比如搞土壤的也需懂得一些植物的知識,有的土壤是由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對下面的巖石也要有所了解。孫鴻烈做研究生時方向是土壤地理,他專門在北京大學學了巖石學和地植物學,到北京地質學院學了第四紀地質學。
◎ 來源|綜合中國科學報、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