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琳 蘇婷 次仁白珍 紅花
1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中醫(yī)科,廣州 510655;2林芝市藏醫(yī)院外治科,西藏自治區(qū) 860000
腰雖為腎府,但腰痛者非獨腎也,五臟六腑皆可令人腰痛。蓋諸經皆貫于腎而絡于腰脊,故六經受邪腰必痛矣。由此可見,腰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如臨床常見的腹斜肌損傷所致腰痛,癥若“引項脊尻背如重狀”“不可仰息”[1]。此乃腹斜肌損傷累及太陽經、太陰經所致,但常因接診醫(yī)師經驗不一,該病易被誤診,并可能存在過度治療的情況。筆者在臨床中常常利用六經辨證治療腹斜肌損傷所致的腰痛,療效極佳。
患者,男,50歲。初診日期:2020年4月1日。主訴:左腰部疼痛伴活動受限3 h?,F(xiàn)病史:早上因單手提牛奶桶不慎扭傷腰部,后出現(xiàn)左側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可俯仰,左腿跛行步態(tài),遂至林芝市藏醫(yī)院針灸科門診求治(去年至今筆者林景琳作為援藏工作人員正在林芝市藏醫(yī)院工作);刻下見痛苦面容,腰部活動受限,不可俯仰,納呆口淡,腹脹便溏,舌暗淡胖、苔白稍厚,脈浮緊。查體: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4”字試驗(-);左側保護性彎腰,左側髂前上棘及左側髂后上棘內上方壓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滿分10分)評分9分。腹診:心下痞硬,左少腹壓痛、痞硬。既往體健,無手術史。輔助檢查:腰椎X光拍片提示腰椎退行性變。中醫(yī)診斷:腰痛(氣滯寒瘀證)。西醫(yī)診斷:腹斜肌損傷。
分析:在腰部扭挫傷的基礎上,風寒濕三氣雜至,入侵于太陽經脈,同時襲傳太陰,阻滯經脈氣血之運行,證屬太陽太陰合病。治宜辛溫開痹,溫脾補陽。取穴:維胞[2]左,下髎右(不留針)、攢竹左、中脘。操作:俯臥位,先針刺下髎,選0.35 mm 3寸毫針,沿80°向下直刺,不留針;然后,仰臥位,針刺維胞,選0.35 mm 3寸毫針,進針后沿腹股溝韌帶向恥骨聯(lián)合方向斜刺;中脘選0.35 mm 3寸毫針,進針后向神闕方向斜刺;攢竹選0.35 mm 1寸毫針向下斜刺,得氣為度,留針30 min。針后結合傷科手法復位。
結果:針后微汗出,腰痛明顯緩解,可俯仰,VAS評分3分,患者對療效滿意。囑3 d后復診。
4月4日復診:輕微腰疼,心下仍痞緊,左少腹不適,舌暗淡胖,脈浮緩,VAS評分2~3分。查體:左髂前上棘處、次髎壓痛。
分析:證仍屬太陽太陰合病,治宜解表通里,散寒祛痹。取穴:環(huán)跳右(不留針)、維胞左,次髎左(不留針)、攢竹左、中脘、太白左、然谷左。操作:先針刺次髎,在髂后上棘內下方陷中,選擇0.35 mm 3寸毫針,向下50°刺入;再針刺環(huán)跳,選擇0.35 mm 3寸毫針,進針后見臀部肌肉跳動后出針,不留針,其他穴位常規(guī)操作,得氣為度,留針30 min。
結果:針后患者腰痛消失,VAS0分。
1周后隨訪,患者訴腰痛已完全緩解,無不適,已恢復正?;顒?。
2.1 傷科理論 腹內、外斜肌在臨床傷科中常統(tǒng)稱為腹斜肌,它們位于腹部前側面,腹外斜肌起點為第5~12肋骨外面,止點為髂嵴前部和腹白線,參與腹直肌前鞘的構成。腹內斜肌起點為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外側,止點為第10~12肋骨下緣和白線[3]。軀干的縱向轉動主要由腹內外斜肌協(xié)同完成,后者共同附著于髂前上棘,同時還具有保護內臟、維持腹壓和屈曲軀體的功能。這為腹斜肌損傷提供了解剖學的基礎。
腹斜肌損傷常見于日常動作中,如搬、拉、抬、提等,一旦骨盆出現(xiàn)相對性扭轉,腹斜肌由于拮抗軀干背伸而攣縮,當髂前上棘處形成的旋切力過大時,常常會發(fā)生腹斜肌損傷,這是臨床傷科中腰痛常見原因之一[4-5]。
筋骨病的診斷,傷科臨床上務必留意損傷的原因。本患者單手提重物受傷致腰痛,腰椎影像提示腰椎退行性變,但是本次受傷史并不會引起腰椎退行性變,另外患者受傷前并沒有腰痛不適;因此,腹斜肌損傷導致的力學失衡才是疼痛的根源;治療時不應該著眼于腰椎退行性變上,而是應該重點處理患者力學失衡的成因。患者搬重物時,軀體如果沒有扭轉,損傷的反而是腰方肌,這是臨床上需要鑒別的地方。腰痛是腹斜肌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正如本患者以腰痛為主訴而求診,其原因是由于骨盆扭轉,腹斜肌損傷的瞬間,胸腰筋膜常常會出現(xiàn)緊張、攣縮、卡壓所致,臨床上常發(fā)現(xiàn)髂前上棘周圍不會出現(xiàn)劇痛,這是由于人體自我保護而保持屈曲姿勢,反被腰痛所掩蓋,這也是臨床上被誤診誤治的根本原因。腹斜肌損傷的主要壓痛點位于髂后上棘內上緣和髂前上棘處,后者??蓲屑耙涣芽p,邊緣清晰時常提示急性損傷,而瘢痕樣改變常提示慢性損傷。
2.2 六經腰痛理論
2.2.1 太陰腰痛 六經辨證治療腰痛方法源于《素問·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其中太陰腰痛首見于《素問·繆刺論篇第六十三》:“邪客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逼溽槾谭椒椋骸把创萄杲徽?,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shù),發(fā)針立己。左取右,右取左?!毖杲徽呔褪窍麦s穴[6]?!鹅`樞·經筋第十三》[7]:“足太陰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內側,上結于內踝……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故太陰腰痛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腰痛強硬,轉側困難,伴有兩脅少腹拘急不適。而《素問·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這提示了《內經》時期脾痹的針刺方法,對今天的針灸臨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中央為土,病在脾”;《靈樞·邪客第七十一》:“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兩髀”是指雙側的臀部,環(huán)跳穴也?!端貑枴ぬ庩柮髡撈诙拧罚骸捌⒄?,土也,治中央?!薄爸醒搿笔侵概c脊柱相關疾病有關,故穴選環(huán)跳、中脘、天樞、太白、然谷,以期溫中理脾。
2.2.2 太陽腰痛 《靈樞·經脈第十》:“膀胱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薄端貑枴ご萄雌谒氖弧罚骸白闾柮},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靈樞·經脈第十》:“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薄秱s病論》:“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可見腰痛屬于“體痛”范疇[8-10],風寒濕三氣雜至,侵襲太陽,經脈阻滯、氣血不通則為太陽腰痛,其病為實證[11]。故此病證屬太陽太陰合病。
2.3 針刺速效,多年診療心得有以下4點 ⑴關鍵是鑒別診斷和治療理念,從組織結構上講,腰部肌肉不包括腹內外斜肌,但后者單側做功時可旋轉脊柱,所以腰痛常是腹斜肌損傷后的首要癥狀。臨床治療上不建議只針對腰部,而應著眼于損傷的組織結構。臨床傷科中,其治療原則是除了要明確損傷部位和損傷原因外,最關鍵的是要修復損傷組織,這就是精準治療。⑵脈證相參,本病證屬太陽太陰合病,同時針灸臨床要養(yǎng)成“六經辨證”的整體思維。⑶取穴原則。①下病上取及調衛(wèi)氣:攢竹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是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主筋所生病”,“筋為氣之軌”,故是調節(jié)衛(wèi)氣的關鍵?!鹅`樞·禁服第四十八》:“審察衛(wèi)氣,為百病母?!薄鹅`樞·衛(wèi)氣行第七十六》:“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臨床上強調調衛(wèi)氣的重要性。②繆刺法:“左取右,右取左”,這是太陰腰痛的針刺方法之一。③局部取穴:維胞和“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維胞,奇穴名……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之內下方凹陷處,平關元穴;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常常主治子宮脫垂、腸疝痛等[2]。本文用于小腹痛,效果不錯;而后者是太陰腰痛的針刺選穴方法之一。⑷針刺配合傷科手法,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