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怡,朱國旗,陳玉狀,楊紹杰,張崢嶸,祝永福
1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230000
2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新安醫(y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安徽合肥 230038
3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00
非傳染性疾病現在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癌癥預計將成為21世紀世界每個國家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延長預期壽命的最重要障礙[1]。據GLOBOCAN2020相關統(tǒng)計[2],全世界約1929 萬新發(fā)癌癥病例,996萬死亡病例,其中我國癌癥發(fā)病率及死亡率約占全球23.68%、30.15%。伴隨而來的因診斷、治療及生活壓力帶來的遲發(fā)的心理障礙及畏懼去醫(yī)院就診的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chuàng)傷應激障礙)人群比例呈上升態(tài)勢,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以反復出現的創(chuàng)傷性再體驗、回避麻木、高度警覺為核心癥狀群,對癌癥患者的生活及精神產生負性影響,使其預后更差、生存期更短[3]。癌癥經歷可能涉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多種創(chuàng)傷事件,其中一些是復雜和重復的。此外,癌癥可被視為一種“內部”威脅即內源性的應激源,而不是來自例如襲擊者或自然災害的外部威脅[4-5]。由此可見,癌癥危害人類的生命安全,同時癌癥患者作為一類特殊人群,病程的遷延反復使其更容易產生復雜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強烈的“身-心-社-靈”的需求也就隨之而來。癌癥不再是終極性疾病,已發(fā)展為一種慢性病。究其癥狀表現,情志刺激“驚”“恐”,是其發(fā)病主要原因已得到普遍認可[6]。但關于 PTSD 的病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于腫瘤相關PTSD的認識少之又少。本文將在心腎立論的基礎上以肝郁脾虛貫穿疾病始試探析腫瘤相關PTSD的病機特點,以期發(fā)揮中醫(yī)藥多靶點同調優(yōu)勢,為其診療提供新的思路與觀點。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常指暴露于突發(fā)的重創(chuàng)事件后,所致個體長期存在的一種損傷性精神障礙,臨床以創(chuàng)傷記憶侵入、創(chuàng)傷相關刺激回避、負性認知與情緒改變、持續(xù)性警覺增強4個核心癥狀群表現為主,常伴抑郁、焦慮、煩躁、不安、睡眠障礙等情緒紊亂表現?!毒裾系K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Ⅲ)[7]中重點強調創(chuàng)傷造成的癥狀事件及以創(chuàng)傷性應激源作為評估其診斷的首要條件。在DSM-Ⅳ[8]中將威及生命的疾病診斷歸為PTSD的創(chuàng)傷應激源之一。而在較新的DSM-V中[9],只有在突發(fā)的“災難性”疾病時,如癌癥等醫(yī)學疾病才被視為創(chuàng)傷性事件。這一補充納入促進了腫瘤患者PTSD的深入研究。該病的診療及治療過程中伴隨的身體機能的失調、外形的改變、社會角色的功能變化等,作為不可回避的應激源持續(xù)刺激腫瘤患者。對比單一應激源的刺激,多元應激刺激下的腫瘤患者更易患PTSD。據統(tǒng)計[10],PTSD全球終生患病率約為3.9%。相關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與癌癥相關的PTSD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1-12],雖在腫瘤患者中 PTSD患病率較低,但腫瘤患者普遍存在PTSD核心癥狀[13],尤其大多臨床病人表現為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現代醫(yī)學總體可將PTSD的治療方法分為心理干預和藥物治療兩大類[14-17],心理干預以延長暴露、認知加工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為強烈推薦治療,而藥物治療主要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單胺氧化酶、交感神經阻滯劑、抗驚厥類、苯二氮卓類等,以抗抑郁為主要治療。心理治療及西藥治療療效確切,但心理干預缺乏治療穩(wěn)定性,西藥藥物局限于對癥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及成癮性等,且治療費用較高,進一步加重腫瘤患者的治療經濟負荷[18]。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并無相應的病名記載,但PTSD 發(fā)生于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后,始動病因為“驚”“恐”,不知驟發(fā)則驚,已知危險則恐,為情志過極致病。關于腫瘤,其中醫(yī)病因病機可追溯至《黃帝內經》,據其癥狀體征常對應“瘤”“積”“積聚”等,《圣濟總錄》 曰:“ 瘤之為義,留滯不去也”。于腫瘤患者而言,從最初的懷疑診斷到診斷明確但仍不能接受,再到接受治療及治療后療效的不同反應,這一漫長、曲折的過程,不僅身體受創(chuàng),心理更是經歷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常常表現為中醫(yī)七情之驚、恐、憂、思、怒和相互混雜等,可見腫瘤的診治會影響患者的情感認知等,致情志過極發(fā)為PTSD[19]?!锻庾C醫(yī)案匯編》言:“正氣虛則巖。”《醫(yī)宗必讀》中李中梓論及“積”證病因:“正氣不足,而后邪氣居之”。郁為七情不舒,郁久生病?!爸T郁,臟氣病也”,郁證本因過度思慮所致,“更兼臟氣弱”,郁志日久生變而病生,指出“臟氣弱”是情志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內在因素。腫瘤患者多臟腑功能衰敗,正氣虧虛,五臟失其所主,故情志失司,在遭受長期的身心痛苦后更易發(fā)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V中有明確記定義只有在突發(fā)的“災難性”疾病時,如癌癥等醫(yī)學疾病才被視為創(chuàng)傷性事件。腫瘤相關PTSD正是因癌所致,個體的精神遭受巨大打擊難以承受而不能夠自我消化,以致出現長期性的氣神失調。即如《證治匯補》中道:“驚因觸于外事,內動其心,心動則神搖”。心為神之居,脈之宗,血之主,表明心為一身之君主, 具有統(tǒng)攝五臟六腑的功能,人體的意識活動、思維邏輯與精神情志均受心神的調節(jié)?!饵S帝內經太素》 曰: “五神藏于五臟……神不定則邪客于形”?!短洝吩疲骸跋才瓊裕穫瘛?,性損神傷則害生侵命。心神不利時,瘤邪易侵致正氣虧虛,傷及性命。“五志所發(fā),皆從心造”是《儒門事親》中所提及的觀點,亦如《類經》所曰: “心為臟腑之主……五志唯心所使”,外來的情境刺激首先由心神所感知,后由心神統(tǒng)攝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機能, 主持營衛(wèi)血脈, 以協調各臟腑的功能活動, 維持臟腑間的相互制衡, 并隨著內外環(huán)境的不同需要衍生出情志的多端變化。惡性腫瘤患者大多由于病情綿延反復以及經濟、家庭、工作等眾多干擾因素致素日情志不舒,百脈失和,思慮過度而耗傷心氣心陰,瘤邪積聚日久致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虧虛,心神不得濡養(yǎng),終致情志功能失常產生應激障礙[20-21]。故認為,驚傷心神,心神不利,統(tǒng)攝失調為腫瘤相關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核心因素。
腎者,《說文解字》:“水藏也。”《中藏經》言:“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比梭w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及各種機能活動都得依賴于腎氣、腎精的充足,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之精豐潤,腎精才能盈滿溢瀉。亦如腎氣虧虛則五臟六腑皆虛,內虛則腫瘤得以內生[22]。瘤邪正是內外各種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病理變化,尤以正氣耗竭至虧為主。腫瘤患者經過手術、放化療等治療后,元氣大傷、氣血津液不足, 正氣內虛是產生恐懼這一負性情緒的內在根源, 恐則傷腎而失精致神無所化,則癌毒內生,日久又繼續(xù)使得腎氣耗傷,促進腫瘤的發(fā)展傳變,造成生理與心理的惡性循環(huán)[23]。因瘤所致的PTSD中焦慮、抑郁問題較多見[24]。一項研究[25]顯示在391例術后一年無病生存的胃癌患者中, 其抑郁癥的患病率高達44%, 表明恐懼、緊張情緒仍是是臨床常見的腫瘤相關心理問題?!澳I藏志為恐”,恐而不已則致腎傷”[26]。“恐”乃由“驚”所化生,一般多是因驚致恐。《靈樞·本神》:“神傷則恐懼自失……恐懼不解則傷精。”該言指出當情境應激為“恐”時,持續(xù)性的恐懼不能得到舒緩,以致腎精不足無權攝納,導致 PTSD 的常見臨床表現,如恐懼、不安、焦慮、抑郁、失望甚至絕望等。亦有“氣不足則善恐”,即腎虛則易恐,腫瘤病人晚期因瘤邪侵犯,病程綿延,藥物毒性損傷,以致腎氣虧虛、腎精不足以化生元氣,故易為驚恐所傷[27]。二者互因互果使得腎氣與腎精受損、耗竭,并干擾腎及其它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動,而現代相關研究認為恐懼記憶是PTSD的病理核心,二者不謀而合[28],因此恐傷腎精,腎氣虧虛,腎虛易恐亦是腫瘤相關PTSD 發(fā)病的關鍵病機。
《景岳全書》曰:“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指出疾病可導致情志異常。初診腫瘤時患者常感驚恐、難以置信,繼而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可能因手術、化療等治療使得肢體機能障礙、外貌形象受損、心肺功能下降等,因持續(xù)難忍的癌痛、頑固性便秘、胸腹腔積液等持續(xù)反復難消的合并癥狀,使患者在受到“驚”“恐”等應激后,進而產生焦慮抑郁、煩躁不安、睡眠障礙等不良情緒[29]?!鞍俨∩跉庖病保嗅t(yī)家指出郁病發(fā)病的關鍵因素為氣機的變化,相關研究提示郁病的臨床證候主要表現為肝郁脾虛[30]。契合于中醫(yī)因病致郁理論,于腫瘤病患即為因瘤致郁致病,其中肝郁與脾虛始終貫穿疾病始終[31]。確診惡性腫瘤后,病患常常拒絕接受事實,愁憂難以釋懷,亦或情緒變化無常,“肝在志為怒”,故腫瘤病人初期多壓抑怒志使表達不遂或怒志過激致易怒多怒,使得氣機郁結于肝而不得行,致肝氣郁結,氣機不能通暢運行,影響五臟六腑正常運轉,過程中引起痰凝血瘀、毒聚,反之繼累及臟腑。腎為肝之母,母受邪能令子虛,故“肝氣虛則恐”。又“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肝失疏泄,則氣血不能調和、郁而不散,腫瘤病人久病遷延不愈,肝氣久不暢則克伐脾土[32],或久之憂思傷脾,脾病后脾不化津,濕濁內生,阻滯氣機,氣、血、痰三者相互膠結滯于經脈,聚而不散,日久形成瘀血、痰毒等病理產物,亦致病久纏綿難愈。
《辨證錄》亦有指出:“肝居于心腎之間……心欲交于腎,而肝通其氣;腎欲交于心,而肝導其津”??梢姼螝馐н_在心腎失交的病變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轉呈作用。另一方面,全身氣機升降出入均有賴于脾運,且脾居中焦又為心腎相交、水火交濟的必由之路,具有連貫上下的作用[33]?!捌⒂星≈\”,脾為土,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可載養(yǎng)人體之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又居中央灌四旁,作為氣機升降之樞可升肝腎之陰而降心陽,從而天地交泰成無病之人。若心腎之氣的相交失去中焦的助運,阻斷水火相濟的功能,擾亂升降的有序,日而久之可出現心煩不寐、驚悸多夢[34]。加之腫瘤病人治療期間的巨額醫(yī)療費用,及對手術的恐畏和術后隨之而來的個人形象、軀體功能改變的憂慮, 復雜矛盾的負面心理情緒應運而生,后期放化療的反復治療, 造成正氣虧虛, 氣血生化不足,腫瘤病人長久思慮,因病久之后期郁郁不得志又過度克制情志的表達,如《內經》云“生病起于過用”,肝失調達而郁,久而久之肝脾失調,進而發(fā)展為脾虛[35],日久脾虛生痰生濕,隨著病程不斷演化,基于五臟相克相生,由脾及心,病久不愈,繼變?yōu)樾哪I不交,心腎陰陽失去制衡,致心神和腎精受損,氣機紊亂,意志失藏,使臟腑失和,從而表現出涉及多臟病變的與腫瘤相關PTSD 復雜且持續(xù)的臨床癥狀[36-37]。故肝郁、脾虛是該病病機轉化的關鍵[38],過程中生痰生濕生瘀,致心神不利、魂不守舍、情緒不寧,最終發(fā)為腫瘤相關PTSD。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是一個關鍵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對個體心理產生沖擊,繼而打破個體生物-心理-社會的穩(wěn)態(tài),具有潛在的有害后果[39]。2019年的新冠肺炎的蔓延,嚴重危害人類健康,PTSD 作為一種災難性事件后發(fā)生的精神性疾病受到廣泛持續(xù)關注。PTSD 的干預和防治更成為全球各國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隨之運用中醫(yī)藥手段防治PTSD 也將會成為當代醫(y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而在DSM-V中將腫瘤視為突發(fā)的“災難性”疾病,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應激源。這一納入促進了對腫瘤患者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進行進一步研究。但腫瘤相關PTSD的研究報道較少,且研究時間較短,研究基礎較為薄弱?;诖?,筆者綜合各家觀點,結合腫瘤這一特殊病因要素,補充肝郁、脾虛貫穿疾病始終之論,從心、腎、肝、脾論腫瘤相關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指出驚傷心神,心神不利,統(tǒng)攝失調為腫瘤相關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核心因素,恐傷腎精、腎氣虧虛、腎虛易恐是腫瘤相關PTSD 發(fā)病的關鍵病機,而肝郁脾虛,生痰生濕生瘀則貫穿疾病始終,以期為后期該病的臨床與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