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錢
廣西都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都安 530700
流行性腹瀉(PED)是養(yǎng)殖過程中的常見疾病,也是一種危害豬群健康的疾病,嚴重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和正常運轉。因此,本文通過介紹診斷辨別的方法確定腹瀉的種類,并介紹斷奶后PED控制策略,減少不必要的疫病發(fā)生。
豬拉稀腹瀉主要是動物排便次數多、糞便含水增多,呈粥樣、水樣便,顏色有黃色、白色、灰色、紅色、飼料便、膿血等。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腹瀉和仔豬腹瀉。
病毒性腹瀉:多突然暴發(fā)并迅速傳播等,如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等。
細菌或寄生蟲腹瀉:發(fā)作不明顯,傳播緩慢,如不積極治療,病情會逐步加重。
黃痢多發(fā)于10日齡;白痢多發(fā)于10~30日齡;紅痢多發(fā)于7日齡;副傷寒多發(fā)于2~4月齡;豬痢疾和增生性腸炎多發(fā)生于成年豬;傳染性胃腸炎、PED、輪狀病毒等各個日齡都可以感染,秋冬季多發(fā);豬球蟲多發(fā)于夏秋季和仔豬。
糞便稀軟、糞便顏色為黃色(黃痢大腸桿菌)、白色(白痢大腸桿菌)、綠色(副傷寒沙門氏菌)、紅色(紅痢魏氏梭菌、豬痢疾密螺旋體、結腸炎胞內勞森菌)多為細菌性腹瀉。糞便水樣灰黑(藍耳病病毒、流行性腹瀉冠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冠狀病毒)或蛋黃樣(豬瘟、圓環(huán)病毒、偽狂犬病病毒)多為病毒性腹瀉。結腸炎和豬痢疾糞便多成漿糊狀,仔豬紅痢、球蟲糞中可能帶血量大;結腸炎、豬痢疾糞便會偶見帶血。糞便表面有鮮血多是直腸部位有出血,糞便混有血液,顏色發(fā)黑多是胃和腸道前段出血。仔豬腹瀉灰白,含有凝乳塊,多是仔豬白痢或消化不良。糞便呈水樣,色澤不一,冬季多發(fā),可能是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等。糞中含有脫落的腸黏膜,干糞便帶有腸黏膜可能是豬瘟,稀糞便帶腸黏膜多是壞死性腸炎等。糞便時干時稀多是豬瘟或副傷寒、附紅體等。
副傷寒腸壁有糠麩樣或豆腐渣樣壞死,回腸炎多見回腸部位腸壁增生變厚如同硬管。豬紅痢多見腸管尤其是空腸、回腸等有出血。豬痢疾多見腸管有帶血色的豆腐渣樣的壞死。
斷奶仔豬感染流行性腹瀉病毒后,因為其腸道結構受到損傷、腸道消化酶活性降低,造成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率降低,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修復。由于消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小腸結構的損傷將造成斷奶仔豬消化不良(如乳源性飼料)。因此,應當早些幫助仔豬從乳源性飼料轉變過來,從而更利于仔豬的生存和發(fā)育。另外,在生產中還需注意其他控制點,防止PED的感染。下面將提出幾點關于斷奶仔豬護理的關鍵點,以期幫助養(yǎng)殖戶提高仔豬存活率,改善其生長性能。
日常飼養(yǎng)管理中,養(yǎng)殖人員必須保證仔豬獲得足夠的、干凈的飲水;在滿足正常的基礎生長需求外,還需補充仔豬在飼養(yǎng)過程中流失的體液。一般情況下,要求10頭斷奶仔豬需要保證一個飲水點或水槽(流速500 mL/min;壓力<1.4 t/m3)。為盡早協助斷奶仔豬學會飲水,需在仔豬出生后的幾個小時內通過滴水或水嘴漏水等途徑完成最初的教學工作。
在飼養(yǎng)中,通常每天都需要多次趕起仔豬以幫助仔豬增加精神活力,同時,也可以通過此途徑觀察豬群的精神狀態(tài),如果有精神不好的仔豬及時診斷,如果有疾病發(fā)生,需及時處理治療。
哺乳期間,仔豬約2 h為一個周期采食母乳。研究發(fā)現,仔豬斷奶后4 d內,可根據這樣的周期規(guī)律,能更快的幫助仔豬學會采食飼料和飲水。
良好的環(huán)境是指環(huán)境干凈無污物、溫度濕度適宜、適宜仔豬正常飲水采食和生長的環(huán)境。生產中,腹瀉或者脫水的斷奶仔豬可通過給予較高的環(huán)境溫度緩解。仔豬圈內如果使用墊子,中間保溫燈下溫度最高可以調整至35 ℃;如果墊子被仔豬弄濕了,需要翻過來或者換掉,否則容易造成腹瀉;如果圈舍內地板潮濕且濕度大于65%,可以通過升高溫度、降低風機轉速等途徑解決。
生產中,如果仔豬正常開始采食,斷奶仔豬的生長性能(體型狀況、精神狀態(tài)、疾病因素等多方面)會得到顯著的提高;且生產中也有發(fā)現,如果每天為斷奶仔豬提供濕拌料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最終實現優(yōu)秀的生長性能表現。
撒料飼喂也是不錯的方法,其目的是刺激仔豬采食而不是真正的采食;當斷奶仔豬適應了斷奶期的飼料后,就會選擇料槽采食。實際操作中,可通過檢查料槽底的飼料量確保飼喂效果。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