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康,鄭小娥,林正清
1.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yī)院急診創(chuàng)傷外科,福州福建 350009;2.福建省立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福州福建 350001
急腹癥屬于臨床上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疾病類型,主要是指人體盆腔、腹腔以及腹膜后組織、臟器等部位出現嚴重的病理性改變,且這類疾病的特點在于發(fā)病較急、病情進展迅速等,其主要臨床特征在于患者會出現連續(xù)性劇烈疼痛等[1]。如果患者出現發(fā)病癥狀,就會承受巨大的痛苦,嚴重時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臨床上主要應用手術的方式對急腹癥患者進行救治,但因患者發(fā)病急、病程較短以及癥狀危急,需要及時對病情做系統(tǒng)詳細的檢查才能選擇合適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診斷以及治療。因而,選擇合理的探查方法對于增強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關鍵作用。近幾年來,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逐漸完善,因其具有術后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低等優(yōu)勢,所以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2-3]。該次研究探討2017 年4 月—2019 年 6 月以來該院收治的胃腸道急腹癥患者96 例,并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對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胃腸道急腹癥患者96 例,隨機分為兩組,且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均經檢查確認其符合胃腸道急腹癥相關診斷標準。其中對照組 48 例,男 25 例,女 23 例;年齡 19~66 歲,平均年齡(41.3±1.7)歲;病程 3~6 h,平均(4.1±1.2)h;急性闌尾炎患者23 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25 例。研究組48 例,男 29 例,女 19 例;年齡 20~67 歲,平均年齡(41.5±1.6)歲;病程 3~5 h,平均(4.1±1.1)h;急性闌尾炎患者 27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21 例。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該次研究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開腹治療。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手術,并引導患者采取仰臥位,于患者麥氏點位置行4~7 cm 大小的切口,依次將此處的皮膚、皮下組織以及肌腱膜劃開,并順著結腸位置把患者闌尾找出來,找到后將其結扎,于患者闌尾末端的盲腸壁實施縫合治療,并在距離結扎線0.5 cm 的位置將患者闌尾切除,同時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處理,并將闌尾末端包裹進盲腸內。最后使用絲線對患者闌尾末端做間斷褥式外翻縫合術,仔細檢查手術縫合口是否完整,并對創(chuàng)面進行清理。而對于發(fā)生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需給予其全身麻醉,并對發(fā)生穿孔的部位進行仔細檢查,以便對患者穿孔位置以及大小有所了解。應用絲線將穿孔處縫合起來,并應用大網膜將手術部位完全覆蓋住,最后對患者腹腔進行仔細清洗,做好相關引流處理[4]。
研究組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給予急性闌尾炎患者腰硬聯合麻醉術,給予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全身麻醉。對患者腹腔進行穿孔并建立起人工氣腹,確?;颊邭飧箖葔毫κ冀K保持在12 mmHg 左右。同時把腹腔鏡置入患者腹腔內部進行探查,且在探查期間需仔細觀察患者腹腔內是否存在積液以及胃腸道消化液外溢等狀況,進一步明確發(fā)生病變的位置,然后依據探查結果針對性的為患者選擇手術治療方式。對于發(fā)生急性闌尾炎的患者來說,首先需要用腹腔鏡確定闌尾的實際位置,發(fā)現闌尾后引導患者采取頭低臀高位,并在患者左下腹右側距臍周4 cm 左右處行一穿刺孔,吸干凈滲液后用分離鉗鑷起闌尾,并對附近的血管實施分離,于闌尾末端距回盲處0.5 cm 左右位置處用絲線將闌尾結扎,同時對患者創(chuàng)口進行止血,最后縫合闌尾殘端實施包埋處理并置入引流管。發(fā)生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須在患者左右肋緣下方以及右側麥氏點這兩個位置依次做穿刺點,并置入一個直徑10 mm 以及兩個直徑5 mm的腹腔鏡套管,于患者右上腹所做操作孔處放置進沖洗吸引器,將其推進至患者肝臟位置,把穿刺孔顯露出來并將滲液完全吸收,同時在麥氏點處放置無創(chuàng)抓鉗,通過右上腹所做主操作孔用可用吸收線將穿孔部位縫合完整,打結后使用大網膜將穿孔位置全部覆蓋起來。最后使用大量生理鹽水對患者腹腔進行多次清洗,并放置引流管對手術創(chuàng)口進行縫合[5-6]。
①分析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切口長度等指標。
②分析觀察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比率。主要包括術后出血、傷口感染以及腸梗阻等。
③分析觀察兩組患者VAS 評分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對患者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滿分為10 分。重度疼痛:8~10 分; 中度疼痛:5~7 分; 輕度疼痛:1~4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就越嚴重[7]。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 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時間為 (41.2±9.7)min、術中出血量(30.8±13.5)mL、住院時間 (4.6±1.5)d 以及切口長度(6.3±1.5)cm 短于對照組(64.4±15.3)min、(71.6±23.1)mL、(9.3±2.7)d、(17.5±2.6)c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切口長度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切口長度對比(±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切口長度(cm)對照組(n=48)研究組(n=48)t 值P 值64.4±15.3 41.2±9.7 8.873<0.05 71.6±23.1 30.8±13.5 10.565<0.05 9.3±2.7 4.6±1.5 10.543<0.05 17.5±2.6 6.3±1.5 25.851<0.05
研究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2%低于對照組1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術后 VAS 評分4 h(2.1±1.1)分以及術后24 h(4.2±3.2)分均低于對照組(7.3±4.5)分、(7.8±6.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 VAS 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 VA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術后4 h 術后24 h對照組(n=48)研究組(n=48)t 值P 值7.3±4.5 2.1±1.1 7.777<0.05 7.8±6.1 4.2±3.2 3.621<0.05
胃腸道急腹癥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它主要發(fā)生于患者的腹腔、盆腔以及腹膜后組織和臟器。這類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腹部劇烈疼痛,并伴隨有全身性的不良反應。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急腹癥有急性腸梗阻、急性闌尾炎、急性膽道感染以及急性胰腺炎等?;颊咄话l(fā)急腹癥后,只有及時給予科學的臨床檢查和診斷才能對發(fā)病原因有所了解,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急診治療[8]。目前臨床上經常應用開腹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但因其具有較高風險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等缺點,不能實現預期治療效果。近幾年來,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一步完善,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
傳統(tǒng)開腹手術是臨床上使用率較高的一種方式,但是因其極易導致患者發(fā)生感染,且盲目性的開腹治療會使手術風險加大,患者極易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威脅,所以在臨床治療中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普遍使用,腹腔鏡手術器械以及操作能力逐漸趨于成熟,其傷害小、痛苦程度低、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勢逐漸凸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觀念,進一步彌補了開腹手術存在的不足,它將疾病早期診斷以及治療結合起來,增強了臨床診療的效率,極大地提升了醫(yī)生的醫(yī)療技術[9-11]。因此,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在臨床上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應用腹腔鏡手術對急腹癥患者治療可有效減輕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并且手術視野清晰,可直接找出發(fā)生病變的位置,適用于進行輔助檢查不能確切診斷的患者,比如育齡患者、肥胖患者以及臨床癥狀不具備典型性的患者,對其應用腹腔鏡手術有比較理想的效果[12]。而對于部分需要進行中轉的開腹患者,可明確找到一個合理的手術切口位置,極大地減輕了因手術切口過大或不當而引起的不良反應。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4.2%低于對照組 18.8%(P<0.05),與冷蔚等[13]研究結果中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5%低于對照組19.1%具有一致性。說明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道急腹癥患者效果理想,具有比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減輕對患者造成的損傷,降低術后感染,從而避免患者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手術期間對患者應用生理鹽水清理腹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的可能性,同時避免了對患者胃腸道功能造成損傷[14]。
該研究發(fā)現,研究組手術時間為(41.2±9.7)min、術中出血量(30.8±13.5)mL、住院時間(4.6±1.5)d 以及切口長度(6.3±1.5)cm 短于對照組(64.4±15.3)min、(71.6±23.1)mL、(9.3±2.7)d、(17.5±2.6)cm(P<0.05),且研究組術后 4 hVAS 評分(2.1±1.1)分以及術后 24 h(4.2±3.2)分均低于對照組(7.3±4.5)分、(7.8±6.1)分(P<0.05),這說明腹腔鏡手術的實施可有效減少手術花費時間,使術中出血量減少,并且能緩解手術造成的痛苦,有利于促進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腹腔鏡手術本身就具有微創(chuàng)的特征,因此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口小,有利緩解患者痛苦,促使患者盡快恢復,進而有效減少住院花費的時間; ②腹腔鏡手術實施時可以依據患者自身的病變情況來選擇合理的手術切口,極大地增強了治療療效,避免了術后并發(fā)癥對患者的影響[15]。
綜上所述,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道急腹癥效果理想,可有效促進患者癥狀改善,減少術后失血量,極大的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