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發(fā)展,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是初中階段學習的重要學科,除了學習必備的理論知識以外,還要對學生法治觀念、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重視度,提高中學生法治觀念,將所學知識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理實一體化教學的目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性格特征等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探究能力,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行為品質,使學生能夠成為有文化、有道德、有素養(yǎng)、有理想的綜合型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觀念的研究進行了分析,以期幫助學生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法治觀念?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34-02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在初中階段教育教學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門學科內容涵蓋面非常廣泛,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豐富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認識生命教育、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注重對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人格教育的培養(yǎng)。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較強、思想叛逆、追求個性的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正是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失去理性思維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科學正確地引導,加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及困難,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遵守法制法規(guī)、依法守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
一、加強法治觀念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小學到初中這一過度期間,學生會發(fā)生很大的轉變,從學生的身體發(fā)育、心理發(fā)育到思想認知、性格、興趣等方面都會產生較大的變化。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是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自己的是非觀越來越清晰,逐漸開始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追求個性化,對外界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思想認知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成為學生的引領者,在此期間培養(yǎng)學生法治觀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直接影響學生未來道路中價值觀的走向。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學生成長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從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有所轉變,思想上也逐漸成熟,自我想法比較多,不愿受到他人的管束,對外界事物還有極強的好奇心。在這種特殊轉折期,如對學生稍有疏忽管理,就容易使學生思想偏離,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為了能夠引導學生正確思想,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觀念,通過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能夠在思想上、行為上等方面得到一定的約束力,順利度過轉折期。
(二)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已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和法律知識,遵守國家法制法規(guī),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在教師的引領下,不斷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行為品質、思想格局,讓中學生能夠成為一個能夠辨別是非、獨立自主、理性分析的新時代青年,有文化水平、思想認知、遵守紀律和道德、追求理想的能力,真正落實新課改的相關要求。
可以說,初中階段的學生性格比較自我、叛逆,不愿意受到管束,更不愿意聽那些大道理,包括在學習中對書本中的一些理論知識感到排斥,傾向于對外界事物的新奇感,通過體驗獲得更多的收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情境,創(chuàng)建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通過一些社會現(xiàn)象、生活案例等,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法律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變能力以及承擔公民義務的能力,對生活、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敢于承擔、敢于創(chuàng)新,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觀念的研究
(一)結合社會熱點,分析具體實例
在以往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到較多的理論性知識,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行講授,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缺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造成學生對該學科產生厭倦感和排斥感,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習態(tài)度越來越消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期間,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學情、特點、性格、興趣、認知等方面來調整教學框架,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將一些較為抽象、復雜的知識點轉化為形象而生動,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可以引入社會熱點、時事新聞、真實的生活實例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進一步了解法律知識的相關內容。通過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探討觸犯哪條法律、指出不道德行為、哪些是犯罪行為等,如何解決相關問題,確定行為后果與法律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道德與法治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將課本中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互融合,理實一體化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應變能力等,便于對知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師要引導學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新聞熱點,通過某一種事件可以結合所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公平正義的價值》這一知識點時,針對“公平”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引入社會時事、生活中的案例,結合教學內容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合作,通過小組形式一起交流和探討,如:“在新勞動法中,正式工與臨時工同薪同工”,就此問題讓學生討論一下這種現(xiàn)象是否公平,帶來哪些影響等。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交流,激發(fā)學生的法治意識,學會正當使用公民的合法權益。又如,在學習“肖像權侵權”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引入,肖像權侵權行為在娛樂界比較常見,有很多商家為了能夠提高知名度,在沒有經過他人允許的情況下,擅自使用明星肖像為企業(yè)做宣傳。有的學生就會發(fā)出質疑,“在沒有經過對方允許的情況下,用某個學生的頭像制作表情包,發(fā)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算侵犯肖像權嗎?”教師給予提示的同時,讓學生自行探討,并從中獲取答案,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注重實踐活動,宣傳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除了要講授傳統(tǒng)知識外,還要加強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真實體驗,將所學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在實際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也是提升法治意識的有效途徑。當學生們擁有法治意識后,可以對法律知識、法治意識進行大力度宣傳,通過廣播、社區(qū)活動、發(fā)宣傳單等活動讓更多的人具備法治意識。在班級中還可以通過制作手抄報、黑板報、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進行推廣和宣傳,不僅學生自身的法治觀念有所提升,還能夠帶動周圍的人,更在授人玫瑰中手有余香。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更加切合實際、更加科學,非常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年齡特征,知識結構體系與社會發(fā)展密切關聯(lián),能夠做到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理論和應用達到有機統(tǒng)一,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獲得更多的體驗感和感悟,強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通過引入生活案例使教學回歸生活本真。如:有一些小餐館衛(wèi)生不達標,這些不良商家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地溝油,導致一些人吃完后身體不適、腹瀉、食物中毒等,為了維護消費者權益,應當采取哪些措施。教師在班級中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法院,邀請學生扮演法庭審判長、法官、書記員、原告、被告等,通過學生的表演,讓其他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討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相關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在此活動中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能夠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能夠讓學生融入到集體之中,參與形式不同的活動,一方面能夠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思想觀點;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相互傳達、交換思維、吸取他人好的分享點,讓學生在學習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觀念是當前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當立足于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學情、性格、認知等特點,創(chuàng)設多樣性教學模式,通過引入社會時事、生活實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豐富知識和經驗,深刻領悟和體驗,明確法律之間的關系,宣傳法治意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不斷積累生活中的經驗,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小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J].讀寫算,2020(34):175-176.
[2]馬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制意識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2):77.
[3]胡瑞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思考[J].甘肅教育,2020(22):158-159.
[4]梁耀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8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