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的一天,蛇山腳下,撫院街(今民主路)97號,董必武的寓所。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張國恩、包惠僧、鄭凱卿、趙子健等七人正在秘密聚會,決定成立武漢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
會議由劉伯垂主持,研究制定了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推選包惠僧任書記,陳潭秋負責組織工作,張國恩負責財務工作。會上,大家一致決定租用武昌多公祠5號作為黨的機關,掛上“劉芬律師事務所”的招牌,以掩護黨的秘密活動。
這一天,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瞬間。但這一天,卻是湖北革命征程上的重要起點。從此湖北革命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武漢黨的早期組織成立后,積極發(fā)展黨團組織,吸納新黨員,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同時還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宣傳;并深入工廠調(diào)查,將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造就了一批無產(chǎn)階級的先進分子,為在全國建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當時的湖北,除了董必武、陳潭秋等人在積極創(chuàng)建黨的組織外,還存在著另外一條建黨路徑。1921年夏,惲代英、林育南等人在利群書社的基礎上成立了具有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性質(zhì)的共存社。這個在中國共產(chǎn)黨一大召開前幾天成立的組織,并沒有與共產(chǎn)國際和上海黨的早期組織有過直接聯(lián)系,而是在自身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摸索著走上建黨之路的。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湖北黨組織代表參加了大會。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還有李漢俊、劉仁靜、包惠僧三位湖北人。湖北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紅色印記:
武漢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立。1920年8月,受陳獨秀委托,劉伯垂由滬到漢組黨。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張國恩、趙子健、鄭凱卿就組黨問題取得一致意見后,在武昌撫院街97號舉行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
共存社成立。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惲代英、林育南等召集利群書社及有關社團代表在黃岡縣回龍山區(qū)白羊山下的浚新小學舉行會議,成立共存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