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強
春節(jié)臨近,龍口市東江街道中智家村委大院里越發(fā)熱鬧起來,中智家饅頭合作社的饅頭又出鍋了。棗鼻的、光盤的,一個個豐滿的大饅頭甚是可愛,一個個蒸魚、蒸餅既飽滿又秀氣。走進成品間里,一股股濃濃的饅頭香味沁人心脾、讓人舒坦。
在饅頭合作社里干活的有9名工人,個個都是拿手的好師傅??村伜驼{(diào)堿是做面食的兩大技術活,看鍋的責任落在了60多歲的孫傳章身上,調(diào)堿的活兒則由欒吉漢來把關。
57歲的欒吉漢,是現(xiàn)任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個樸實的漢子。他在企業(yè)跑外20多年,2017年回村里任村委會主任,2020年底書記、主任“一肩挑”。
大老爺們會干調(diào)堿這精細活兒?別說,這真是他的拿手活。前些年,欒吉漢在外面幫忙時學過這個手藝,分寸火候拿捏得不錯。
2020年10月,村里組織籌辦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大家一合計,自己人有這個手藝和經(jīng)驗,就辦個饅頭合作社。為了給村民帶個好頭,村兩委干部和孫傳章以資金入股,村委會以房屋租金入股,最后,入社成員達到14個?!按甯刹繋ь^走在前,給老百姓吃個定心丸?!睓杓獫h說,不管啥項目,只要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又能給村集體增加收入,就一定要用心去做。
2021年的第一天,村黨支部領辦的饅頭合作社正式開張,這件喜事兒在村里傳開了。做面食是個良心活兒,要做出地道味的饅頭,可不是簡單的事兒。技術和工人是關鍵,為了節(jié)省開支,欒吉漢、孫傳章和孫立臻親自干,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各司其職。同時,又外聘了6名專業(yè)工人。
加工間里,幾個著裝整齊的工人在忙活著。和好了面,調(diào)好了堿,放到壓面機里揉好了面,然后就開始手工制作。32歲的張麗萍是外聘的6名工人之一,她動作麻利地揉出型,再挑出鼻兒,塞上大棗。三下五除二,一個可愛的大饅頭出手了。
“成型都是人工成型,這種大棗饅頭跟魚餅都必須人工做,機器是做不出來的。”從事10多年面食手工活的張麗萍說,饅頭用的是傳統(tǒng)做法,老面引子發(fā)面,經(jīng)過8到12小時的發(fā)酵后再使堿,綜合酸味,讓堿香味跟面香味融合,就能做出老味道來,“然后揉到光滑緊致成型,這樣做出的饅頭口感緊實、有嚼勁,層次分明,表皮白亮光滑。”
除了做棗鼻饅頭、光盤饅頭、蒸魚、蒸餅四大件外,合作社還實行個性化定制服務,做圣蟲、豬頭、葫蘆等農(nóng)村傳統(tǒng)面食的任務,落在了年輕的張麗萍身上?!斑@是咱膠東的一個傳統(tǒng)工藝,我喜歡也愿意把它傳承下去。”在張麗萍看來,做饅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用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她說:“不管做什么,不用心出來的效果肯定不好,更何況我們是做饅頭。過年做一鍋好的饅頭,討個好的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