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劉紅如
李德成在建國初期,于北京師從形意拳名家李存義、尚云祥先生的傳人陳子江先生學習形意、八卦、太極拳、龍形劍等諸多拳械。每逢假日,他還從北京西的北京體育學院(現(xiàn)北京體育大學)騎車往返近百里到北京東的工人體育場,求教查拳名家常振芳先生。常先生每見他騎車大汗淋漓到場,便會讓其他弟子離開,單獨給他示范解析查拳動作要領。常先生嫻熟的查拳技藝,誨人不倦的高尚武德始終銘刻在李德成心中。
從北京體育學院畢業(yè)分配至蘭州工作期間,李德成有幸得到在蘭州久居的原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黃埔軍校武術總教官、武術泰斗楊松山先生的悉心栽培。楊先生曾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南京培養(yǎng)了張文廣、吳江平、何福生等一大批國家武術棟梁。楊先生文武兼?zhèn)?,諳熟查、華、炮、洪、地蹚、形意、彈腿、太極、八卦等多拳種技法,甚精于散打、摔跤、柔道、拳擊、日本劍道等實用技擊,文武兩科均造詣極深。
此外李德成還多次邀請到當時正在甘肅援建的天津武術名家張群炎到運動隊里指導翻子、劈掛技術。八卦掌名家沙國政、形意拳名家何福生對李德成的關愛也都表現(xiàn)在不吝賜教之中,諸多武林前輩的教誨使李德成終身受益。
李德成練功照
李德成練功照
李德成從每位武術泰斗身上看到、學到的是大師們幾十年修煉得爐火純青的武功,誨人不倦、嚴謹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遇危不屈、臨難不懼的傲人風骨,在國家危難時刻,始終堅守“尚武精神”和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操。
2000 年在北京公園展示拳術
1959年,李德成被特招到北京體育學院。當時學院提出的“一專多能”的培養(yǎng)目標,使他系統(tǒng)學習了田徑、球類、體操、游泳等多項運動技能,以及運動解剖、體育理論等多種體育理論為他以后的教學訓練奠定了系統(tǒng)扎實的基礎。
在武術專業(yè)方面,他師從張文廣、成傳銳、夏柏華、翟金生、門惠豐等著名武術教授。在各位武術大師的教誨、引領下,他走入探究武術真諦之門,求藝若渴的李德成得到集諸多武技融于一身的良機,如魚得水般在武學海洋里暢游,技藝日臻完善。
在體院本科時他是師生公認的自覺苦練的學生。作為當時院武術代表隊的隊長,每當早操起床鈴響起時,也是他滿身汗水,手握劍、槍早操結束的時候。由他示范演練的“初級拳三路”被學院“電教科”拍成電影教學片,是武術學生研修的專業(yè)入門教科片。
李德成畢業(yè)后分配到甘肅工作。1972年12月,“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濟南舉行。他作為甘肅省體委組織的團隊成員前往觀摩,返回向駐省體委軍管會領導匯報全國武術運動形勢后,軍管會決定成立甘肅省武術隊,公開招考省隊教練。聞訊前來報考者有甘肅武術名家和數(shù)名外地應試者。軍管會決定,體委干部都參加教練選拔的現(xiàn)場考試,應考者必練拳術和器械套路,擇優(yōu)選任教練。
李德成首先上場演練了當時稱為國家最高難度的六十多個動作組成的“甲組規(guī)定拳術”,套路中的外擺蓮、旋風腳、側空翻等整套動作,他干凈利落地一氣呵成。等再次上場時,李德成演練的是體院成傳銳老師親自傳授的“斷門槍”套路(國家規(guī)定甲組槍術原型)。李德成演練結束后,其余應考者有的上臺練了幾套,有的比試了幾招就下場,有的借故身體不適退考。李德成演練以后,軍管會的領導與在座的體委干部一起熱烈鼓掌,表達對他技術水準的一致認可。最后軍管會公布武考結果:任命李德成擔任甘肅省第一支武術隊主教練。
李德成(中)與吳彬、李連杰于電影《少林寺》拍攝期間在河南賓館前合影
1998年李德成獲得國家體委頒發(fā)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93年參加東亞運動會時與國家體委原副主任、武術研究院原院長徐才同志(右)合影
1995年中國武術代表團在美國
1995年李德成帶領中國武術隊參加第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隊員獲七枚金牌后合影
1993年河南省人事廳對李德成記大功一次
1973年,根據(jù)體委領導指派,李德成到地市中學和小學選調了十幾名從未聽說過“武術運動”的孩子,一切從“零”開始,組建了甘肅省第一支武術隊。
為便于管理和訓練,他把訓練房一側的休息室改建成男、女宿舍。他和男隊員住在一起,每天安排四次訓練。
為準備參加全國武術比賽,按規(guī)則要求,每個隊員要有六項競賽套路,李德成根據(jù)男、女隊員的素質、個性特點創(chuàng)編套路。他以超人的創(chuàng)編能力,為全隊創(chuàng)編了六十余套參賽項目,內容為:長拳、刀、槍、劍、棍及傳統(tǒng)拳術、對練、雙槍、雙劍、大刀、樸刀、刀里加鞭等內容豐富、風格各異的套路。武術隊員也以當時盛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朝練晝習。經(jīng)過不到半年的訓練,他們就到蘭州蘭園燈光場以及紅山根體育場、院校和廠礦為群眾表演。當觀眾看到一群朝氣蓬勃的隊員時,都非常興奮。武術隊不僅表演了新穎的競賽套路,還表演了甘肅群眾喜聞樂見的瘋魔棍 、翻子、劈掛拳 、八步轉 、鞭桿等傳統(tǒng)項目,精彩的表演得到觀眾接連不斷的掌聲、喝彩聲。社會各界由此對省少年武術隊的贊譽廣為傳播。
199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對李德成通令嘉獎一次
1997年李德成獲得河南省總工會頒發(fā)的五一勞動獎章
2003年11月3日,李德成、林素樸與武術泰斗張文廣先生在北京體育大學校慶五十周年時合影
李德成獲得“河南武術改革開放40周年杰出貢獻人物”
1974年,組隊不到一年的甘肅武術隊赴西安參加全國武術比賽。初出茅廬的甘肅隊,獲得大會團體第四名的成績,名列在北京二隊之前。許多省隊說從來沒有聽說甘肅有武術隊,此次比賽卻被甘肅隊的實力震驚。
1976年,甘肅省武術比賽在武威舉行,李德成訓練的武威地區(qū)武術隊,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訓練,在這次省級比賽中獲得“男、女團體冠軍”,在36個單項比賽中,有35個獲得前三名。驕人的成績震驚了甘肅武術界。李德成以此證明自己的技能、對武術執(zhí)著無悔的熱愛。
宋震為李德成先生書顧炎武詩句
在李德成離開武威后的十幾年里,武威地區(qū)憑借他打下的良好的武術基礎,在省級武術比賽中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許多隊員憑借專業(yè)扎實的武術功底,相繼考取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及西北師范大學等專業(yè)院校繼續(xù)深造。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李德成在武威訓練過的隊員,都會動情地回憶起當年在艱苦的條件下,培養(yǎng)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訓練之余,李教練帶他們乘大卡車長途顛簸,迎著撲面的風沙到沙漠腹地為雷達部隊、黃羊鎮(zhèn)公社及以廠礦表演。弟子們說:當年恩師嚴格的教導,從技術能力到意志品德,都給他們打下了良好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
武威地區(qū)的比賽成績震驚甘肅全省。省體委急招李德成返回原單位工作。當他重返省武術隊時,看到的是:因為長期沒有正式教練,隊員們如同一盤散沙,技術更是大步后退。
令人痛心的是,隊員失去往日敢于拼搏的精神。在重重困難面前,李德成仍以超人的毅力,選留原來的骨干隊員,調集部分武威隊員,重整旗鼓進行訓練。
1983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五運會”上,甘肅隊員徐慶祥一把揚眉劍出鞘,獲得武術比賽劍術亞軍。
李德成在甘肅培養(yǎng)的隊員,開始陸續(xù)到大學深造或出國發(fā)展,骨干隊員徐慶祥、劉廣齊、張麗娟也擔負起甘肅武術隊助理教練的職責。
1982年,電影《少林寺》公映以后,促進了各地武術運動的發(fā)展,河南武術躍上更高的臺階。時任國家體委武術處的張山副處長,根據(jù)河南領導請他推薦高水平教練的要求及他對校友李德成技術、人品的了解,舉薦李德成到河南省執(zhí)教。李德成謝絕了甘肅體委對他的再三挽留,應聘到河南工作,開始了第三次創(chuàng)建武術隊的歷程。
1985年11月,應日本“少林寺拳法聯(lián)盟”之邀,中國武術院院長徐才作為團長率領中國武術協(xié)會代表團出訪日本,李德成任該團主教練。訪日期間,代表團參加了在東京舉行的“國際友好交流大會”。訪問中,徐才團長博學、睿智、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以及平易近人的性格給李德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全國武術錦標賽在鄭州舉行,李德成訓練的少年隊員劉海波、侯國旺作為主力隊員參賽,河南隊獲得“男子團體冠軍”。劉海波、侯國旺單項成績也名列前茅,總成績均達到“武英級”標準。
1993年,李德成任上海首屆“東亞會”中國武術隊“長拳類”組教練,隊員分別選調自北京、山西、甘肅及河南(劉海波),在比賽中他們都取得全能冠、亞軍的成績。
1995年8月,在中國武術院院長、國家武術協(xié)會主席張耀庭帶領下,中國武術隊(套路、散打)遠赴美國巴爾的摩市參加“第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
國家武管中心指派李德成擔任中國武術(套路)代表隊主教練。集訓地點在甘肅蘭州。八名參賽的男隊員有:河南劉海波、王二平,天津郎榮標,廣東陳崙;女隊員有甘肅李淑紅,安徽范雪萍,浙江呂丹,重慶劉艷艷。經(jīng)過激烈的競爭,中國隊員技壓群芳,一舉獲得七項世界冠軍、一項南拳亞軍。賽后中國武術隊應邀到美國紐約等城市進行表演,一路追隨觀看中國武術隊表演的美國觀眾很多,有的直接登臺獻花表達對中國武術的熱捧。
這次世界武術錦標賽,是武術運動首次走出亞洲在美國舉辦的武術盛會。徐才院長提出 “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口號,中國武術的影響力逐步顯現(xiàn),武術運動在歐洲、美洲等國家更迅速地開展起來。
李德成帶隊期間,一直重視隊風隊紀的建設。他帶的團隊訓練自覺、刻苦,團結互助,賽場上敢于拼搏、爭創(chuàng)佳績。賽后他常找機會帶領隊員們一起游歷祖國壯美名勝,許多名山大川都留下過他們的足跡。他啟迪大家做人練功要猶如山岳一樣的巍峨堅聳,也要有江海的博大胸襟和永不言棄的奮爭精神。他希冀弟子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p>
在他獨具匠心的訓練方法指引下,隊員在多種比賽中都有良好的表現(xiàn):劉海波和段志超的對練(樸刀進槍),侯國旺的螳螂拳,董國興的三節(jié)棍,王洪領的雙鉤,王繼強、王麗丹、趙焜、王琮、馬勇、孔繁輝的槍、劍、太極拳,唐文漪的雙劍、對練,魏亞磊、張坤榮的刀、棍等都多次奪得全國錦標賽冠亞軍的優(yōu)異成績。尤其是隊員劉海波的刀術、棍術競賽套路,從編創(chuàng)到演練身法技巧、風格,對全國各武術隊頗具影響,成為各隊公認的,如同武術教科書一樣的“示范作品”,各隊紛紛效仿。劉海波的八卦掌、樸刀等套路內容,也成為國內外武者練習該項目的“樣板”套路,至今依然在武術賽場傳習。
1997年,劉海波在上海舉辦的全國“八運會”上獲得刀術、棍術比賽的全能冠軍,為河南省再次爭得榮譽。
李德成曾受中國武術協(xié)會派遣,赴印度尼西亞進行援外教學,為慕名來訪的香港武術隊進行多次教學輔導,為首次到大陸專程赴河南訪問的“臺灣青少年武術代表團”訓練指導。
多年來,他經(jīng)常參加中國武術協(xié)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舉辦的重大的武術競賽活動,多次在“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中擔任大會仲裁。
李德成退休以后,經(jīng)常接受到邀請奔赴全國各地的專業(yè)院校進行講學指導。并曾應邀到法國、意大利進行武術教學。
李德成筆耕不輟,曾發(fā)表多篇專業(yè)論文。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審定的《少林拳系列規(guī)定套路》《中國少林拳競賽套路》中任副主編、審定委員會副主任。他主編了《少兒武術拳術》和《少兒武術器械》兩冊書,徐才為該書再版題詞:“把武術傳給少兒,讓武術進入學校,是武術普及綿延的必由之路?!彼€編著出版了90余萬字的《武術教學培訓教材》兩冊書。河南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遴選了《武術教學培訓教材》中的三項基礎套路,定為河南省青少年武術錦標賽規(guī)定套路。
李德成執(zhí)教的三十余載里,始終懷著對黨和人民培養(yǎng)的感恩之情,以繼承中華武術文化為己任,奉獻自己的能量。每當?shù)茏觽內〉眯碌臉I(yè)績時都令他感到欣慰。
學生賈瑞從河南武術隊轉調到澳門武術隊后,連續(xù)獲得四屆“世界武術錦標賽” “亞運會” “東亞會”金牌共計三十余枚。在“第九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中獲得冠軍后,澳門特區(qū)為他頒發(fā)銀蓮花獎。李德成、劉海波教練應邀出席頒獎大會,受到澳門特首何厚鏵的接見。
李德成教過的隊員在磨礪中成長起來。在甘肅培養(yǎng)的李紹成任蘭州大學教授、國際A級武術裁判;陳青相繼任西北師范大學教授、體育學院副院長、河北體育學院燕趙武術文化研究室主任;劉廣齊為國家級武術教練,現(xiàn)任上海武術院副院長;李淑紅曾獲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現(xiàn)任上海武術隊高級教練;姜貴琴現(xiàn)為美國一武術學校校長,張麗娟現(xiàn)為俄羅斯圣彼得堡武術學校校長;丁慧茹曾榮獲亞洲、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現(xiàn)任甘肅省體育局副局長。
河南隊劉海波、侯國旺、段志超、董國興、王洪領、趙保強、王繼強、趙焜、張坤榮、魏亞磊、李炳雷、張士杰、王巍堡、金若塵、王琮、賈瑞、王麗丹、陳靜、朱琳、唐文漪、李紅、宋曉鴿、郭玉峰、柴云龍、孔繁輝等一大批優(yōu)秀隊員中,有25人成為教授、副教授。他們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河南、陜西、河北、甘肅、澳門等院校、公安、省武術隊及解放軍特種作戰(zhàn)學院等崗位上建功立業(yè)。
李德成說:“一生對武術的熱愛與執(zhí)著,在挫折磨難中不言放棄,力量來自諸多武術名師對我的教誨,信念來自武術傳統(tǒng)文化對我的滋養(yǎng),來自傳承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歷史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