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
如果你曾留意過,就會發(fā)現(xiàn)歐洲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是清一色的標配“雙眼皮”。而且仔細一想,真的找不出幾個單眼皮的歐美人,不信你可以在腦內(nèi)搜尋一遍。在歐美等地,他們根本不知道單眼皮為何物,也不會去區(qū)分單雙眼皮。所以如果將在亞洲風靡的“雙眼皮整容手術(shù)”搬到這些地方去開業(yè),基本上可以預見是虧損的。不過與其說歐洲人都是雙眼皮,倒不如說亞洲人的單眼皮才是世界上最獨特、最具有標志性的人類特征。
東亞人種獨特的單眼皮,其實指的是眼眶內(nèi)側(cè)有一條皮膚皺褶,叫內(nèi)眥贅皮。內(nèi)眥贅皮是上眼瞼褶皺下墜包裹眼頭的結(jié)果,有輕重程度之分。程度較輕的就成了內(nèi)雙,而較為嚴重的便成了所謂的單眼皮。內(nèi)眥贅皮,也叫作蒙古褶,因一般認為現(xiàn)在的東亞地區(qū),為蒙古人種的后代。
就算是雙眼皮的亞洲人,有這道褶的也不少。例如劉亦菲的雙眼如此具有東方神韻,就是托了“蒙古褶”的福。相反,沒有蒙古人血統(tǒng)的白種人(高加索人),他們的眼部有不同程度的凹陷,頭骨眼眶部分突出,雙眼是又圓又大,“蒙古褶”就極其罕見了,除非是變異或疾病等原因。然而因為審美的變化,東亞人總是以這道“蒙古褶”為恥,紛紛走進整容醫(yī)院,想要改變這刻在基因里的印記。
19世紀末,一位英國醫(yī)生約翰·朗頓·唐便把唐氏綜合征,稱呼為“蒙古人種病”。因為他認為唐氏綜合征患者的眼部特征與亞洲人十分相似,如“蒙古褶”和上揚的眼尾。他解釋道,唐氏綜合征是一種由“高貴”的白種人退化到“低賤”的蒙古人的病變。所有人在嬰兒時期普遍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蒙古褶”,而高加索人一般在3~6個月之后“蒙古褶”就會自動消失。所以,他們才用“弱智”來描述此類患者,認為“蒙古眼”是“進化不完全的產(chǎn)物”。殊不知東亞人的眼睛不但與眾不同,而且進化出了不少過人之處。
根據(jù)進化論的解釋,東亞人獨特的眼型主要起源于對極度嚴寒環(huán)境的適應。如果在寒冷的地方,第一時間凍瞎的可能就是“雙眼皮”的歐洲人。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都起源于非洲,經(jīng)過數(shù)百萬年的遷徙才形成了今天的人種格局。而其中有一支,就在間冰期(較溫暖)通過西伯利亞到達東亞大陸。隨著時間推移,在距今1.8萬~2.2萬年,寒冷的末次冰盛期便來臨了。為了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我們的祖先在外貌、體格上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對抗惡劣的氣候,我們獨特的眼睛才形成。例如我們眼窩內(nèi)脂肪層不但會加厚,還會進一步延長,而且眼部的皮膚會向內(nèi)生長,使眼眶變小。這些變化的出現(xiàn),都是為了保護我們脆弱的雙眼。雖然我們雙眼沒有感知溫度的神經(jīng),但人體對眼球的保護是無微不至的。要知道,為了保護眼球,人體優(yōu)先供熱的地方之一就是雙眼。在紅外成像儀中,就能看到眼窩周圍是臉部溫度最高的區(qū)域。除了供熱優(yōu)先外,角膜和鞏膜也像隔熱層一樣,能起到保溫作用。這些缺少血管的透明組織,幾乎沒有散熱作用,但能起到緩沖寒冷直接傳導到眼部的作用。在極其寒冷的環(huán)境中,如果沒有這些保護措施,“體液外露”的眼睛都可能被凍住。
對極度嚴寒地區(qū)的人來說,眼睛幾乎是決定著生死的關(guān)鍵器官。它不能通過用厚厚的獸皮包裹的方式來抵御寒冷。人類雙眼必須裸露在外,才能獲取到最重要的視覺信息。在嚴寒的劣境中,假如沒有有效的保護措施,人們的雙眼很容易被凍得無法睜開。失去視線,幾乎就等同于葬身于雪海。
所以在原有的保暖措施基礎(chǔ)上,東亞人特有的“蒙古褶”就是保溫的必備良器。
這種從上眼皮脂肪層一直向下延伸至睫毛處的結(jié)構(gòu),能夠更有效地包裹雙眼,使溫度更難散失。此外,上下眼皮的脂肪層也會變得更厚,甚至連眼窩內(nèi)都填滿了脂肪,幾乎看不出凹陷。這種平坦的結(jié)構(gòu)不但降低了眼睛與寒冷空氣的接觸面積,使冷空氣帶走的熱量更少,而且更厚的脂肪能有效地保持眼部溫度。這些結(jié)構(gòu),無疑都大大地提高了東亞人的生存概率。不過,這種脂肪飽滿的眼部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那道雙眼皮褶子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了。除了防寒作用,單眼皮對強光的緩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據(jù)研究報道,干凈新鮮的雪面對太陽光的反射率高達95%。也就是說,在陽光下,95%的太陽光線會被雪面反射出來。如果你盯著雪面看,就幾乎等同于盯著天上的太陽看了。所以去滑雪時,人們就要戴滑雪眼鏡。因為雪地反射不但影響視野,還容易被“亮瞎了眼”,患上雪盲癥。雪盲癥,顧名思義就是雪面強光刺激造成的暫時性失明,包括眼角膜、結(jié)膜等的損傷。
東亞人的眼睛自帶墨鏡效果,因為東亞人有更淺色的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它位于視網(wǎng)膜的最外層,由單層色素上皮細胞構(gòu)成,可以吸收光線,減少光的散射,從而保護眼內(nèi)組織免受氧化損傷。這層上皮細胞的顏色和透明度,決定了其反射量和吸收量。
研究表明,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的顏色與人的膚色有關(guān)。這是因為在人類的胚胎時期,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曾是皮膚的一部分。此外,東亞人的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的透明度也更低。而東亞人這顏色更淺和透明度更低的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會使其對強光的反射量和吸收量都變大。這些結(jié)構(gòu),無疑為東亞人的祖先成為“雪原一霸”增加了籌碼。
根據(jù)艾倫法則,四肢和附器越短小,散熱也就越少。
例如一個物體的體積只有8個棱長為1的正方體那么大,那么把它們拼成1×2×4的長方體,其表面積就是28個單位。但如果把它們拼成2×2×2的正方體,其表面積就是24個單位。而表面積越小,也就意味著散熱量越少。
在19世紀,美國動物學家艾倫就發(fā)現(xiàn),與溫帶的兔子相比,北極兔的耳朵和尾巴更短,身體也更圓。同樣的情況,也普遍發(fā)生在北極熊、北極狐等動物身上。來自不同緯度的同一物種,也遵循著艾倫法則。當然,這個法則同樣適用于人類。那些住在炎熱地區(qū)的人,腿部往往較長,如非洲等地,而東亞人就明顯四肢相對較短。人類學家曾測量了不同種族的坐高與身高比,東亞人為0.55,歐洲人為0.5,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則為0.45。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研究了動物面部特征與艾倫法則的關(guān)系。1968年,斯蒂格曼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兩組幼鼠分別放到22℃和5℃的環(huán)境中90天,并給予充足的水和食物。實驗結(jié)束時,他發(fā)現(xiàn)在寒冷條件中生存下來的老鼠,有更狹窄的鼻腔、更寬的臉,尾巴和四條腿也更短。在寒冷的西伯利亞,東亞人小而塌的鼻子,也正是艾倫法則的體現(xiàn)。我們都知道,鼻子的功能除了聞氣味外,還能對空氣加濕加熱。較小的鼻孔和更深入的鼻腔,都能提升加熱冷空氣的效率。這樣,我們的器官和肺才能避免被冷空氣所傷。
所以說,那些你認為丑爆了的單眼皮、短腿、大臉、塌鼻,也曾幫助我們的祖先開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