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新,張 旭
(東北電力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昭示我國邁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里程。毋庸置疑,新時代概念的提出同我國與日俱增的綜合國力和話語權密切相關。為了更好地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傳播中國的特色文化,高等教育的受眾群體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份光榮的責任,在新時期履行新職責,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作為世界通用語,英語在推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層面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語言運用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源語信息傳遞的客觀性與有效性,所以針對中國的二語教育群體來說,構建起符合本國國情的二語習得環(huán)境和科學有效的語言習得理念勢在必行。大學英語作為通識必修課,對大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長遠影響,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培養(yǎng)國際意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同時為潛能發(fā)揮和全面發(fā)展提供一個基本工具,為迎應全球化時代的挑戰(zhàn)和機遇做好準備[1]??梢娙绾文軌蛟谥v授英語的同時,有效引導學生堅守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外語教學者的教學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币虼诵聲r代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革新和開展必須科學地同思政元素相融合,承擔起大學英語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自2016年6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伊始,課程思政這一劃時代的教育理念便被教育界各領域和各學科廣泛接受,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學術研究范式和教育成果,對于新時代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3]。2019年8月,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yè)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fā)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4]?!痹撐募楦咝K颊n堂的進一步構建指明了方向。同年9月,教育部進一步印發(fā)了《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并指出“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引領帶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5]。”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該文件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和整體規(guī)劃,強調各類課程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和通過課程思政戰(zhàn)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迫切性,同時闡述了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全方位融入日常課堂教學建設中,該文件的頒布為思政進課堂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綜上可見,課程思政的戰(zhàn)略正逐層加深,它彰顯了以習總近平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教學理念革新的切實關心和高度重視,同時也為高校全新育人模式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大學英語作為全國高校本科的通識必修課程,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反復強調英語教育的外延性,旨在使學生通過英語學習能在全球一體化的語域中傳播中華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為此學界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融合了思政元素,以期升華新時代大學英語的育人職責,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雙重價值。
大學英語肩負著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思政元素的融合體現(xiàn)了語言知識的傳授與精神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根本目標。思政元素的介入可以有效緩解西方文明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進而促成求同存異,防止學生全盤接受西方元素而忽略了中國本土文明的養(yǎng)分,最終實現(xiàn)三全育人的格局,這與《大學外語教學指南》中“思想性”和“德育性”的概念不謀而合。
傳統(tǒng)大學英語的教學范式主要為英語語言學知識,教師在常規(guī)二語語料的輔助下,完成教學內容,但卻因此而忽略了人文學科課程的精髓所在。教師對西方語料過分的“填鴨”易使學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從而導致部分學生的價值觀發(fā)生扭曲,養(yǎng)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維貫式[6]。故針對于此,大學英語的教育理念亟需調整方向,適時融入思政元素,使大學英語通過知識傳授與精神追求引領學生不斷前行,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并培養(yǎng)其跨文化意識和愛國情懷,從而使其內外兼修,受益匪淺。
大學英語作為綜合素質課程,在課程思政方面肩負著“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7]”的使命。將思政元素加工,并使其貫穿至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可使學生通過二語習得回歸本土文化,并鞭策教師積極響應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號召,革新傳統(tǒng)教學策略。同時也可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養(yǎng)成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把個人情感自覺融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
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曲折而復雜,授課教材的選定,授課理念的制定,授課模式的選定,授課內容的厘定,授課成效的衡定等都是制約課程成敗的重要因子,因此任何一環(huán)出現(xiàn)問題都將破壞大學英語課程生態(tài)的整體性。所以在引入思政元素時,必將使其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革故鼎新,從而形成新的教育模態(tài),發(fā)揮大學英語課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并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改革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所承擔的重任與日俱增,其受眾群體之多和實施范圍之廣為其他各專業(yè)所無法相較,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成效性。廣大英語教師應“居安思危”,消弭傳統(tǒng)知識傳授的單調性,重整囿于純理論灌輸所導致的本土文化回歸的限制,力促思政課堂的生成,形成線性思政教改方案,助推新時代大學英語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鑒于廣大英語教師對傳統(tǒng)語言知識灌輸?shù)臒嶂裕覈閼押蛡鹘y(tǒng)文化等思政元素較少參與到英語課堂中,其原因在于教師的思政自覺性弱,思政意識寡淡,從而對課程的思政效果造成影響,使培養(yǎng)方案同國家人才需求嚴重脫鉤。因此使英語課程思政固態(tài)化和常態(tài)化,可有效增強教師的思政意識,力促廣大教師通過思政元素的合理植入修葺傳統(tǒng)英語授課模型,從而實現(xiàn)大學英語多模態(tài)的育人功能,提升教師的德育意識與德育能力[8]。
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學英語要求以語言習得為本,以思政理念為重,大學英語教師需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情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最終為英語教學理論提供經驗驗證,為國家話語提供基層表達,為價值引導提供情感匹配,從而實現(xiàn)語言目標與思政目標的相統(tǒng)一。但就目前看來,國內大學英語的思政程度仍處于初級階段,尚無健全的外語思政教學體系,課程思政化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提升,為此有必須要探究英語思政可實施的路徑。
大學英語肩負著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到大學英語課堂中深刻體現(xiàn)了當下教育教學發(fā)展的新思潮,但受傳統(tǒng)英語教學大綱的影響,大部分英語教學的重點仍停留在詞法、語法、句法、篇章等語言知識層面,授課的外延性較小,課程的育人功能嚴重缺失。為此,大學英語課程有必要與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審美同向同行。所以,重調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勢在必行,應在已有的教學語料內容里有機融入家國情懷、傳統(tǒng)文化、時代先鋒、中國故事、習近平語錄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憑此可有效將思政元素以不同形式和內容引入到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中去,并從授課理念、授課素材、授課手段等層面多維度實施開來。
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從而形成科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立足以學生為中心,扭轉教師主宰課堂的傳統(tǒng)角色,堅持以產出為導向,鼓勵學生自主探尋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政習得體驗、習得成效,堅決杜絕大學英語的全盤西方化。除此之外,大學英語課程的考核形式也要與課程思政理念并駕而行,徹底擺脫傳統(tǒng)的量性考核方式,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精神指引作用和育人成效置于首位,同時可兼顧所在院校的專業(yè)特色,并在期末成績設定時適當調整并加大平時形成性成績的占分比例,綜合一切可行方案培養(yǎng)學生在二語環(huán)境下重歸本土文化。
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關鍵[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作為授課主體,應時刻以身作則,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用自身思政底蘊熏陶學生,用本體的愛國情感感染學生,使大學英語的德育程度最大化。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也應定期舉辦和思政有關的教學競賽、教學培訓等活動,以期提高英語教師的思政敏感度,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英語教師的思政傳播能力和思政實踐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也應該時刻對自己的思政水準進行客觀反思,及時調整大學英語的課堂思政化進程,旨在確保英語課程思政的構建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大學英語的思政路線既是其在新時代教育變革中所面臨的全新挑戰(zhàn),也是英語學科本身所應承載的神圣教育使命。在全球一體化的新時期,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與日俱增,大學英語所發(fā)揮的教育功效也漸趨顯著,只有將其育人功能最大化,不斷探索英語課程的育人路徑,才能形成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和實踐平臺[10],從而優(yōu)化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成效,最終實現(xiàn)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知識與情感相協(xi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