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處?,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xiàn)代社會都是傳授知識的職業(yè)。人類的文明之所以能不斷延續(xù)、發(fā)展,皆因有師者的授業(yè),從而薪火相傳。
【關鍵詞】教師? 一堂課? 學生? 學習? 思考? 知識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19-02
一、充分認識上好一堂課的內(nèi)涵及重要性
“聽懂了嗎?”“這里有什么問題嗎?”“需要再講一遍嗎?”……對教師和學生而言,以上的問話在課堂之上是極為常見的,在當下,上課圍繞著教學任務,很多課程的安排都有一種拼接感。就教師而言,不按照教學安排來上課,很難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然而對于學生來說,這也許并不能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與認同感。
由此造成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是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面講,下面的學生只會點頭稱是,但這些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所講的內(nèi)容呢?答案是不盡然的。學生過度地圍繞教師的思維去學習,這就必然會將本來發(fā)散的思維強硬地束縛在了一個框架里,先不說他們能否舉一反三,就連對待最基本的問題也只是人云亦云。前進的道路被規(guī)劃的明明白白,不容許一步走偏,造就的只是一個個生硬的機器,腦中只剩下格式化的公式而缺乏獨立的思考。
作為一名教師,從自己站到講臺上的那一刻開始,就希望自己能在學生面前侃侃而談,展現(xiàn)自己的博學多才,讓學生欽佩;就希望自己在教學中能有所成就,終有一天能夠桃李滿天下,成為一名合格的,更是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這是每一名教師的美好愿望。
但是,對于一堂課來說,我認為:重要的不在于教師教了什么,而在于學生學到了什么。一味地去追求教學任務,最終,所換來的不過是聲聲無病痛的呻吟罷了。記得當年我求學時的場景,在那個年代,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遠不如現(xiàn)在這么豐富,但是,那個時候的教師卻運用著他們獨特的手段以教導學生學習,他們所做的,無非是因材施教、將學生的欲求擺在首位。所以,我所認為的一堂好課的標準,是讓學生能夠感興趣,能夠引起共鳴,吸收最為豐富的知識。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上課的過程中,單純靠教師的填鴨式灌輸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唯有引導激發(fā)學生自發(fā)主動地去學習、去思考,并且能在教師所授知識的基礎上深究,才會真正理解問題并銘記于心。
二、上好一堂課需要做到的幾點
既然已經(jīng)清楚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么,那么如何去上好每一堂課,本人有三點拙見。
(一)內(nèi)外兼修——學高者為師
教師的本職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因此,自身的功底要過硬。俗話說的好:“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毕鄬τ趯W生獲得的“杯水”知識,教師必須擁有十倍、百倍于學生的“桶水”知識。教師在所教授的領域內(nèi),如果沒有一個豐富的知識儲備與閱歷經(jīng)驗,看待課本和學生相差無幾,那又如何去教導?自我完善是首要的,其次在于擁有了知識后對于教科書的處理。教科書不過是學生和教師溝通的媒介,并不是金科玉律,沒有必要將知識死死地禁錮在這一隅之地。發(fā)散思維,不僅是學生需要,教師同樣需要,這就是所謂的“吃透”課本,流于表面的教導不過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學生會覺得聽課不如自己看書,很容易會出現(xiàn)課堂的“冷場”現(xiàn)象,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對于教材,教師是需要精讀的,深挖每一個知識點并發(fā)散出相關的知識,在備課時,可先預想上課時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學生想要了解的知識,思考應對方法、整理出完備的備課教案;在上課時,對于知識的教授可根據(jù)實時情況,合理、靈活地取舍、引導、拓展,形成一套自成體系的講課流程。
備課的積累是在課后的,而在上課時,如何去表達講解的內(nèi)容就更加考驗教師的基本功了。教書和演講并不沖突,都是對一群人來訴說自己的思考并使他們?yōu)橹腥?,區(qū)別無非是教書更要注重學生的方方面面。那么,語言是授課無法繞開的。為什么一些教師明明學富五車,在上課時卻干干巴巴?又為何明明講授同樣的內(nèi)容,一些教師的課就是更讓學生理解和喜愛?這就是語言的魅力——言為心之聲。作為思想的外衣,言語上應力求通俗、活潑、摒棄傳統(tǒng)說教,合理的表達無疑會是令人更加愉悅的,教師從語速、音量以及準確精煉入手,通過語言來配合講演稿,無疑是如虎添翼。
(二)傳道解惑——學涯引路人
上課不僅是教知識,更在于引導怎樣去學知識。古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現(xiàn)在的課堂教師會一直教導你,但是歸根到底,學習始終是學生自己的事。畢竟,無論教師再如何出色,一周最多也只是給你上4、5節(jié)課,不到五個小時,對比其他的時間,是完全不足的,所以,上課教知識是一方面,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去主動學習知識,就是上課的另一方面——教授如何去學知識。
教師所引領的學生都是青少年,而青少年的內(nèi)心是自由與熱情的,對于很多事都是“三分鐘的熱度”,那么,青少年去做一件事的根源在哪?無他,興趣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會是其努力學習的內(nèi)動力。要想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只能通過興趣的誘導,常言“強扭的瓜不甜”,通過教師的壓迫所能達到的效果只能是讓學生口服心不服,對此,教師需要學會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首先,課堂活動就是讓學生參與課堂、活躍課堂氣氛的好辦法。我曾經(jīng)嘗試過,讓學生自己來進行講課,果然,和我來講課時臺下學生的神情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想,這是因為臺上的不再是教師,而是和他們同樣的學生,在心里自然會更加關注,甚至會聯(lián)想著也許在臺上的有一天也會是自己,這時,學生的興趣已經(jīng)全然被調(diào)動了。當然,學生講課不僅是為了調(diào)動積極性,進行講課的學生要在上臺前必然會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以免自己在同學的面前“出丑”,這樣自然而然地也會更深入地去鉆研,甚至會與同學們共同去提前討論、設計。而教師在學生講完之后,趁著積極性尚未褪去,適時地進行講課的點評、總結,并且再拓展一下,可以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認為青少年時期,同學們對美的追捧尤為明顯。那么,對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對很多學科的學習興趣有時僅僅只來源于自己對這個老師的喜愛——他們眼中“最美的老師”,這就需要老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重打造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努力讓學生喜愛自己,成為“美”的代言人,這樣才能讓他們多從自己身上學到知識,才能教育好他們。
如果一個教師終日里自己都表現(xiàn)得心態(tài)灰暗,授課時缺乏幽默感,死板、教條,甚至將一些過時的陳舊教育理念傳遞給學生,這必將影響課堂的授課效果。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學會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業(yè)務修養(yǎng)和職業(yè)修養(yǎng)。在課堂上融入思政教育,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真善美,讓自己成為真理的化身,展現(xiàn)自己才華橫溢,風趣幽默,積極陽光的一面,給學生帶去陽光,帶去信心,帶去力量,更帶去興趣。
其三,因材施教——爭當有心人。
首先,上課的時候必須學會關注每一個學生。一堂課上,授課的是教師,主體卻還是學生,一些小小的舉動可以使一堂課的效果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很多的教師講課時所關注的僅僅是少部分的“優(yōu)等生”,但是又有多少學生是天生的“差生”呢?歸其原因,還是授課方法不恰當,教師授課時一味地去講自己的,而沒有過多地考慮到學生的接收能力的差異,這時候就需要注意課堂的節(jié)奏,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分出輕重緩急;對于不同的學生,突出重難點、循序漸進。一堂好課,絕對不是僅僅只有少數(shù)人聽課就好了,而是需要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理解了。
其次,對于學生的心理把控也是必須的。學生都是處在極好面子的年齡段,批評遠沒有鼓勵來的好。學生的自尊心,是學生成長的動力。成就感,是教師輕而易舉就能夠給予學生的,那么就不要吝嗇于夸獎。在授課的時候出幾道簡單又貼合內(nèi)容的題目讓學生來做,不僅能夠活躍氣氛,還能順勢表揚一下答對的學生,使其收獲其他同學贊賞、羨慕的目光,讓他們的內(nèi)心得到滿足,自然就會對這些知識充滿興趣。當然,對于沒有答對的學生也不要去指責或者批評,應該去勉勵他,給予愛與希望。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作為一名好老師的責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
對于一個擁有自覺性,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需讓其知道:學習本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要想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必須保持心態(tài)的寧靜,用愉快的心情去學習;讓其懂得: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分不自信,背負太多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那么就會垮掉,無法安心學習;讓其體會:“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唯有學習可以給自己帶來無窮的樂趣,快樂的享受。
總之,上好一堂課不僅僅在于教師,也在于學生。上課就如走馬觀花,過去了只留下一個粗淺的記憶,教師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把學生帶入這個花園,更重要的是為每一個粗淺的記憶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盡管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但我們也要在方方面面鍛煉、提升自己,走出一條通向未來的、屬于自己的特色的道路。教師要成為幫助學生進步、促進學生成功的人梯,樂聞學生進步,追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東方英才.《好老師的10堂必修課》
[2]韓愈《師說》
作者簡介:
任朝(1982年-),女,漢族,江西九江人,講師,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