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教學資源的局限性,一些農村小學的生源出現了斷層空缺,班級學生逐步減少。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試行小班額教學已逐步成為教育發(fā)展趨勢,但小學生耐性較差,普通的課堂教學可能無法讓小學生耐心聽講。為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要求,教師要注重游戲化教學策略,即在教學中強化師生游戲化教學、生生游戲化教學、組組游戲化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小班額教學
“小班額”指由于社會發(fā)展變化趨勢,班級人數逐漸減少。如何發(fā)揮“小班額”的人數優(yōu)勢,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是教師需考慮的現實問題。教學策略的轉變要按照“以生為本”的教學方針,圍繞總綱領不變,筆者提出在小班額數學教學中注重“游戲化教學”具體策略的實施。以下便是筆者就如何在農村“小班額”數學教學中實施“游戲化教學”策略做的探索。
1? ?師生游戲化教學,提高學生的探究動力
小學生的思維意識處于“啟蒙階段”,擅長觀察事物本征表象是學生客觀認知能力發(fā)展過程的必經之路。轉變認知方式,思維意識由感知認知向理性分析逐步蔓延正是小學生在啟蒙階段會經歷的[1]。為克服農村教學條件的局限性,筆者“自制教具”,實現師生游戲化教學,幫助學生充分感知事物表象,提升學習興趣,由表及里提升數學整體認知能力。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內容時,筆者便在備課階段準備了10張正方形卡片、20根小棒、2根橡皮筋、1把直尺,然后開展這一知識的講解。課中先引導學生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置于豎直直尺的左側,通過這一操作使學生感知到“10”個“1”為“10”;在引導學生將剩余小棒逐個置于豎直直尺的右側,詢問學生這一數字代表什么,學生經過思考之后舉起標有11的小卡片,然后引導學生對著實物討論,左側的“1”表示什么,右側的“1”表示什么,明確11的組成;接著讓學生繼續(xù)添加小棒,依次按照以上方式進行表達。當出現20這個數時,學生發(fā)現置于直尺右側的小棒又可用橡皮筋捆成1捆。筆者便適時詢問學生,如果將新捆成的小棒置于豎直直尺的左側,那代表什么?“20”應該如何書寫?書寫“20”為何是“2”在左側,“0”在右側?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得出結論。這樣,學生便能夠通過實物的表征,對數字進行實際感知,加深對“11—20”數字的認識。
師生的游戲化教學,通常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以教具實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師生進行有效的游戲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在師生游戲化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引導與點撥的作用,摸透學生的學情,并以學生的探究為主線,設計教學過程,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2? ?生生游戲化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互動、游戲是小學生客觀的認知天性,概念、公式是小學生的“死肋”,小學生并不是不能夠理解概念、公式的本質意義,他們缺乏游戲化教學的意識,以及興趣低迷。通過游戲的穿插應用,開展游戲化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意義,十分重要。如在“倍的認識”內容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項“逛動物園”的游戲,進行穿插應用。先將一幅幅刻有動畫圖案的書卷展開,學生的注意力便瞬間集中到了一點上,可謂是各個眉開眼笑。之后要求學生對畫卷上各類動物的只數進行匯總,找出隱藏在畫卷各個角落的動物。接下來,筆者便以問題適時切入課堂,要求學生準確無誤地表達不同動物只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踴躍進行游戲化教學,探究正確答案,隨后便爭先恐地后展開了敘述,如孔雀有2只,斑馬有10只,斑馬的數量是孔雀的5倍。根據學生的表達,筆者確定學生對“倍”的概念已經有所掌握,學生能夠在各類表述中理解“倍”的概念意義,并對這一概念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采用“游戲驅動”的形式,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游戲化教學,充分發(fā)揮“小班額”教學的優(yōu)勢,能夠使教師密切觀察到每一位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意義。
3? ?小組游戲化教學,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實驗是驗證的最好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實驗,能使學生擁有參與探索的體驗感,歷經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常規(guī)教學不能比擬的。教師要注重學生小組的游戲化教學,讓小組成員密切協(xié)作,集思廣益,向著教師意想不到的方向延伸發(fā)展由點及面地完成對知識結構的深化。如在“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教學中,筆者便一改以往的教學方式,采用動手實驗的形式幫助學生解答問題,以求達到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的目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在動手操作中尋找到問題的“最簡求解方式”和“探究結果”。課堂前期準備中,筆者為每位學生準備了印有兩種不同圖案的簡筆畫。通過之前的講解,學生已經明白兩數相比較,往往存在一個較大的數和一個較小的數,較大的數是由較小的數及兩者相差部分的和組成。對如何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筆者則要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得出將圖案分成兩個部分,用一根紙條蓋住兩者相同數量的部分,顯現的數量便是兩個的數相差的部分,進而發(fā)現應該使用減法進行計算。接下來,小組間進行計算結果的對比,進一步探究更簡便的計算方法,教師則發(fā)揮點撥引導作用,對學生不是很嚴謹的表達方式進行糾正。由此,學生掌握了計算方法,提高了正確率。
引導學生在“小班額”數學課堂中進行動手操作,能使學生將自我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的實物上,并不斷通過撥動眼前實物來激發(fā)數學思維靈感,從而達到“一點通”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效率能夠有效提升。
4? ?密切游戲化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科學研究表明,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分析器參與同一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其大腦皮層的興奮度。運用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被激發(fā),達到高效學習。筆者在“小班額”實際教學中,采用了“打手勢”“悄悄算”兩種練習形式,讓學生密切合作,提升了學生的整體參與度。如教學“0—100數的加減法”時,引導學生利用手勢表示這些數,利用打手勢的方式完成0—10數之間的加減法。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打手勢的運算方式,這樣學生在計算0—100數之間的加減法時均能通過打手勢的方式得出結果。“悄悄算”則是引導學生進行兩人分組,根據筆者所列出的口算題進行口算,一人負責計算,一人負責檢查,依次互換。這樣進行合作性花式練習的好處在于:學習形式較為新穎,學生能夠充分被吸引,有效集中注意力;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提高課堂的整體學習興趣;且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每位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充分考查學生的知識接納能力。
在“小班額”數學課堂中進行花式練習,正是教師收獲學生思維反饋的有效方式,能夠做到及時糾錯,還能為下一步的學習內容做鋪墊,完成教學內容的傳授。學生在“花式練習”方式的吸引下,激發(fā)學習興趣,通過合作完成知識學習,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有效提升。
5? ?合作競爭,體驗成功的樂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喜歡且善于表現自我,迫切心理較為嚴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應用學生的這一天性,有組織地安排一些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在良性競爭的前提下,完成對知識內容的內化吸收,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如在“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教學中,筆者在學生理解基本算理,并能夠簡單進行應用后,組織學生與筆者展開競賽。將黑板一分為二,鼓勵學生自主命出6道計算題,命題要求為“減數與被減數所使用的兩位數字的前后順序要顛倒,如18與81”,讓學生推舉出做題最快的一名學生與筆者展開競賽。題目出好后,筆者迅速完成了計算,學生雖不斷與筆者展開競賽,但都遺憾敗北。筆者詢問學生原因,學生認為是年齡的因素,但最后學生在冷靜片刻后發(fā)現老師有訣竅。筆者及時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仔細對題中的數字進行分析,學生發(fā)現,被減數十位上的數減去個位上的數的差與9相乘的積便是最后結果,如“82-28,便是(8-2)×9=54”。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學生都迅速得出了結果。于是,筆者向學生拋出了“96-68=”,學生按照原來的思路繼續(xù)計算,得出結果為“27”,在筆者的質疑下,學生猛然發(fā)現減數與被減數發(fā)生了變化,結果應該為28。細細分析運算步驟后,學生總結出“應該先計算(9-6)×9=27,但減數比69少1,所以結果應該為27+1=28”,這樣學生便在其樂融融的教學環(huán)境中完成了對知識的深化。
在“小班額”教學課堂中開展良性競賽,由于“小班額”課堂人數的優(yōu)勢,教師可以放開手腳,與學生進行合作競爭活動,推動學生進行知識的接收內化,這是常規(guī)課堂不能比擬的。
在農村“小班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如何應用游戲化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這對克服農村學校教學條件的局限性,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有重要作用。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客觀天性,用利棄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幫助學生夯實好數學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麗平.農村小學小班額教學策略的研究[J].文流探討,2015(3).
[2]蘭云.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7).
【作者簡介】
辛萬虎(1966~),男,漢族,甘肅永昌人,大專,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