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憲濤,胡利強,未 林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5)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斷發(fā)展,道路建設對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尤為重要,為緩解順德中心城區(qū)道路的交通壓力,對佛山市順德區(qū)倫教街道市政公路進行改擴建,該項目主要由路基工程、橋涵工程組成。項目位于佛山市順德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2.2℃,年平均降雨量為1650.3 mm。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土壤侵蝕類型為水力侵蝕類型區(qū)的南方紅壤丘陵區(qū),容許土壤流失量為500 t/(km2·a)。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項目沿線有苗圃地,主要盆栽橘樹、紅花檵木等;居民區(qū)周邊人工種植的榕樹、棕櫚等。
項目東接新基北路,西接新市良路,路線全長1.608 km,路基橫斷面寬45 m,采用雙向6車道,道路等級為一級公路兼顧城市道路,設計速度為60 km/h。
項目建設總占地10.48 hm2,其中永久占地8.70 hm2、臨時占地1.78 hm2。項目挖方總量3.14萬m3,填方總量6.91萬m3;外借方6.29萬m3;余方2.52萬m3。
項目施工對原地貌造成擾動,損毀土地和植被,產(chǎn)生松散土方和泥漿,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將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例如:①項目建設在路基開挖、填筑施工過程中若對松散土方防護不當,遇降雨,松散土方隨雨水流入交叉道路排水系統(tǒng),從而淤塞道路排水系統(tǒng),影響道路排水能力。②項目沿線經(jīng)過居民住宅區(qū)桂畔怡景灣,路基挖填產(chǎn)生的松散土方如遇暴雨,有可能引起較大的水土流失,將會直接影響周邊居民住宅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③跨越雞洲村涌段(中心樁號K0+674處)路基采用臨時箱涵,施工過程中在無防護措施或措施不當?shù)那闆r下,容易增加水體泥沙含量。④項目K0+800~K0+960兩側及K0+320~K0+540北側為菜地,施工期若無防治措施或措施不當,降雨及地表徑流沖刷下,臨時堆土、裸露地表流失的水土將漫流至菜地周邊低洼區(qū)域,淤積菜地,影響產(chǎn)量。⑤項目施工期間,如果對路基填筑過程中的松散土方防護不當,松散土方會隨降雨而流至周邊魚塘,淤塞魚塘,降低魚塘養(yǎng)殖質(zhì)量。
項目防治責任范圍面積為10.48 hm2。包含項目永久征地、臨時占地(含租賃土地)以及其他使用與管轄區(qū)域。根據(jù)項目實際情況,劃分為路基工程區(qū)、橋涵工程區(qū)、施工場地區(qū)、表土堆放區(qū)四個防治分區(qū)。針對工程建設中各分區(qū)部位的水土流失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分區(qū)采取防治措施。
經(jīng)過預測,項目水土流失預測范圍及時段見表1,可能造成土壤流失總量4315 t,其中新增土壤流失總量4182 t。各防治分區(qū)項目建設土壤流失柱狀圖及水土流失所占百分比見圖1~圖2。
表1 水土流失預測范圍及時段
圖1 土壤流失分布工區(qū)圖(單位:t)
圖2 各工區(qū)水土流失所占百分比
項目建設可能產(chǎn)生的水土流失主要發(fā)生在路基工程區(qū),主要因路基開挖、填筑造成地表擾動、破壞土壤結構,在雨水等外營力作用下產(chǎn)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qū)域為路基工程區(qū),工程施工過程中的防治措施應以路基排水及路基邊坡防護為防治重點,工程后期應及時采取綠化措施,以期達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目的。
3.1.1 表土剝離及回填
項目路基以填方為主,且土方填筑量不大。主體工程設計已有路基永久排水措施、路基邊坡的防護、綠化帶的永久綠化措施。
為保證道路后期綠化的需要,施工前對工程所占耕地和草地實施表土剝離措施,平均剝離厚度30 cm,剝離面積1.67 hm2(包括箱涵施工區(qū)域),共計剝離表土0.50萬m3,施工期間臨時堆放在工程設置的表土堆放區(qū)范圍內(nèi),施工后期用于綠化覆土。
3.1.2 裝土編織袋臨時擋墻
項目沿線周邊耕地、草地等水土流失敏感區(qū),路基施工過程易對其造成直接危害,需在填方路基坡腳設置編織袋攔擋措施,一方面起到填土路堤施工時的圍堰作用,另一方面可防止施工期間的水土流失。
編織袋擋墻斷面為梯形,上底寬0.3 m、下底寬0.5 m、高0.5 m,從節(jié)省成本和水土保持工程實施的可行性出發(fā),編織袋充分利用線路剝離的表土進行裝填。待路基、邊坡填筑、排水工程施工完畢,可拆除土袋,對邊坡進行覆土,為之后的綠化工程做好準備。共需編織袋擋墻總長1274 m,其擋墻填筑及拆除工程量分別為254.8 m3。
3.1.3 臨時排水溝和沉沙池
項目建設將破壞現(xiàn)有的地表徑流排導方向,需在路基填筑前沿填方路段(除魚塘段)坡腳開挖臨時排水溝,臨時排水溝為梯形斷面,上口寬0.4 m、下底寬0.3 m、深0.3 m,水泥砂漿抹面厚0.02 m。共布設臨時排水溝1274 m,挖方140.1 m3、水泥砂漿抹面1121.1 m2。
施工期雨水易挾帶泥沙沖入排水溝,在排水溝出口處設置沉沙池,可沉淀水流中的泥沙,沉沙池斷面為矩形,尺寸為4 m×2 m×1.5 m,漿砌磚護砌厚0.24 m,水泥砂漿抹面厚0.02 m,共布設沉沙池6座,挖方72 m3,漿砌磚36.6 m3,水泥砂漿抹面229.8 m2。
3.1.4 臨時苫蓋
在暴雨或連續(xù)大雨情況下對工程建設形成的臨時堆土進行臨時苫蓋,共布設應急彩條布5000 m2。
3.1.5 邊坡綠化
項目全線為填方路基,邊坡采用噴播植草防護,臨水路段采用漿砌片石護坡,坡率采用1∶1.5。植草護坡面積0.86 hm2,漿砌片石護坡588.5 m3。
3.1.6 綠化帶綠化
綠化帶設計采用交替列植喬木和灌木,下層為地被植物間隔布置整齊式的花壇。喬木選大腹木棉、臘腸樹、秋楓、黃槐等,灌木種植散尾葵、紅千層、細葉薔薇、灰莉球、黃連翹球等;栽植綠籬采用翠蘆莉、大葉龍船花、白蝴蝶、臺灣草。共計綠化面積12131 m2,種植喬木380株,灌木1326株。
3.2.1 表土剝離及回填
項目橋涵工程區(qū)主體工程設計已有橋面排水、綠化措施。為保證綠化的需要,施工前需對橋涵工程所占耕地、草地實施表土剝離措施,平均剝離厚度30 cm,剝離面積0.41 hm2,共計剝離表土0.12萬m3,施工期間臨時堆放在工程設置的表土堆放區(qū)范圍內(nèi),施工后期用于綠化覆土。
3.2.2 裝土編織袋臨時擋墻
橋墩施工產(chǎn)生大量泥漿,為防止泥漿漫流影響周邊其他區(qū)域,在橋墩施工區(qū)域的兩側采用裝土編織袋臨時擋墻進行攔擋防護。裝土編織袋臨時擋墻斷面呈梯形,上底寬0.5 m、下底寬1.0 m、高1.0 m。共布設編織袋擋墻208 m、其填筑及拆除工程量為41.6 m3。
3.3.1 臨時排水溝和沉沙池
施工場地選取遠離河涌、地形平坦、交通方便的場地,施工期間為避免地表徑流無序流動,在場地四周布設臨時排水溝,臨時排水溝為梯形斷面,上口寬0.4 m、下底寬0.3 m、深0.3 m,水泥砂漿抹面厚0.02 m。布設臨時排水溝180 m,挖方19.8 m3、水泥砂漿抹面151.2 m2,在排水溝出口處設置沉沙池,沉沙池尺寸4 m×2 m×1.5 m,漿砌磚護砌厚0.24 m,水泥砂漿抹面厚0.02 m。共布設沉沙池1座,挖方12 m3,漿砌磚6.1 m3,水泥砂漿抹面38.3 m2。
3.3.2 場地平整和撒播草籽綠化
施工場地區(qū)對土體主要以占、壓為主,并未對土體造成深層開挖擾動,因此施工結束后實施場地平整,撒播草籽綠化即可滿足復綠需求,共實施場地平整0.50 hm2,撒播草籽0.50 hm2。
3.4.1 裝土編織袋臨時擋墻
表土堆放區(qū)主要土建活動為土方清運及堆放,表土堆放高度控制在3 m以內(nèi);施工期間沿堆土外側布設編織袋擋墻對表土防護,可避免土方滑落;編織袋擋墻斷面為梯形,上底寬0.5 m、下底寬1 m、高1 m,編織袋充分利用表土進行裝填,待施工完畢,可拆除土袋將其作為綠化用土;總計需編織袋擋墻長370 m,擋墻填筑及拆除工程量為277.5 m3。
3.4.2 臨時排水溝和沉沙池
表土堆放期間將破壞現(xiàn)有的地表徑流排導方向,需在裝土編織袋臨時擋墻外側開挖臨時排水溝排導表土周邊及表土區(qū)域降雨匯集的徑流;臨時排水溝為梯形斷面,上口寬0.4 m、下底寬0.3 m、深0.3 m,水泥砂漿抹面厚0.02 m。共布設臨時排水溝402 m,挖方44.2 m3、水泥砂漿抹面337.7 m2。
在排水溝出口處設置沉沙池,沉沙池斷面為矩形,尺寸為4 m×2 m×1.5 m,漿砌磚護砌厚0.24 m,水泥砂漿抹面厚0.02 m,共布設沉沙池1座,挖方12 m3,漿砌磚6.1 m3,水泥砂漿抹面38.3 m2。
3.4.3 臨時苫蓋
表土堆放時,為避免降雨沖刷裸露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在暴雨或連續(xù)大雨情況下對表土堆放區(qū)進行臨時苫蓋,共布設應急彩條布4200 m2。
3.4.4 場地平整與復耕
由于表土占用的地類為耕地,待表土完全清運之后對表土堆放區(qū)進行場地平整,之后采取復耕措施,共計場地平整0.42 hm2,復耕0.42 hm2。
市政道路改擴建項目建設產(chǎn)生的水土流失兼具“點、線”特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配置將水土保持“三同時”為出發(fā)點,按水土流失特征,科學分區(qū),運用攔擋、排水、綠化等措施,采取永久、臨時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加以布設。治理后,水土流失防治目標預計分別達到: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為10.48 hm2,水土流失治理度98%,可減少水土流失量4315 t,土壤流失控制比達到1.0,渣土防護率99%,表土保護率為92%,林草植被恢復率為98%,林草覆蓋率達到27%,林草植被建設面積1.72 hm2,可很好地解決市政道路改擴建產(chǎn)生的水土流失程度。使工程項目建設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降到最低,避免水土流失影響市容市貌的不利因素,保護周邊水系不被泥沙淤塞,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主體工程建設與水土保持、市政景觀綠化緊密結合,取得了顯著的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效益,對市政道路進行科學分區(qū),并配置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夠有效防治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