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墅
(潞安集團蒲縣后堡煤業(yè),山西 蒲縣 041200)
潞安集團后堡煤業(yè)1003 工作面開采10 號煤層,工作面東側為實體煤,西部為1005 工作面采空區(qū),南部為井田邊界,北為采區(qū)軌道巷、采區(qū)皮帶巷和采區(qū)回風上山。10 號煤層標高為+1122~1177 m,平均煤層厚度2.5 m,頂板以泥巖、粉砂巖為主。工作面煤層傾角1°~5°,堅硬系數(shù)為2~3。1003工作面上方為9 號煤層,標高+1140~1170 m,煤層平均厚度為1.3 m,頂板主要以泥巖、砂質泥巖和石灰?guī)r為主,底板以泥巖和鋁質泥巖為主。1003 工作面上部9 號煤層0905、0903、0901 工作面已回采結束,9 號、10 號工作面上下位置如圖1。兩煤層上下平均垂直距離在10~20 m 左右。近距離下煤層開采時[1-5],受上位煤層采空區(qū)與煤柱集中應力的影響,下煤層巷道頂板巖層破碎性增加,圍巖承載能力降低,巷道圍巖片幫、冒頂次數(shù)頻繁,回采巷道穩(wěn)定性控制效果較差。
圖1 1003 工作面上下層位關系
上位煤層進行長壁開采充分垮落后,根據(jù)滑移線理論可以將底板破壞區(qū)域劃分為I 主動極限區(qū)、II過渡區(qū)、III被動極限區(qū)。隨著上部9號煤層的開采,支承壓力會在上方未采煤體中形成應力集中,集中后的應力通過煤體和兩煤層中間巖層向下傳遞,引起下煤層頂板應力升高。當層間距較小時,上方應力傳遞后在下煤層頂板的集中程度更大,很容易造成下煤層的頂板巖層破碎。底板損傷破壞范圍如圖2,其中h 為底板破壞深度,x0為煤壁塑性區(qū)寬度。
圖2 底板損傷破壞分析
根據(jù)圖2 對上方底板應力和底板破壞范圍的研究可知,底板垂直應力分布呈現(xiàn)擴散狀曲線,隨著底板深度的增加,垂直應力集中程度逐漸減小,等值線由密變疏;而水平應力呈紡錐形分布,應力系數(shù)不斷隨底板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等值線逐漸變得稀疏;剪切應力呈現(xiàn)兩個對稱的橢圓形分布,應力值逐漸降低。在設計煤柱寬度為10 m、15 m、20 m的基礎上,按照上方載荷10 MPa 進行計算得到的分布曲線可知,煤柱中心位置之下受力最大,往兩側衰減的也最快,底板的破壞深度和破壞范圍與煤柱寬度成正比。因此,針對上方不同的煤柱寬度,確定下方巷道的具體布置位置是最重要的。
上部煤層采空后,在實體煤對下部底板產(chǎn)生應力集中影響下,下部煤層巷道布置位置可以分為外錯式、內錯式和重疊式三種。外錯式布置時,下煤層1003 工作面回采巷道處在殘留煤柱集中應力影響范圍內,巖層裂隙發(fā)育更為容易,上下煤層采空區(qū)導通后容易出現(xiàn)防火問題;重疊式布置時,上方殘留煤柱壓力全部由下方煤柱承擔,在上方載荷較大或下方煤體較軟弱情況下,容易發(fā)生失穩(wěn)破壞現(xiàn)象;而在采用內錯式布置時,上方采空區(qū)應力先期已釋放一部分,層間巖層裂隙發(fā)育可能也降低,能夠保證下煤層巷道的穩(wěn)定性。因此,下煤層巷道的位置選擇應該確定為內錯式。為研究1003 工作面巷道布置的內錯距離,選取層間距為3 m、5 m、8 m、10 m、12 m 和內錯距離5~35 m 的范圍進行研究,結果如圖3。
層間距與下煤層巷道受采動應力影響的破壞程度成正比。在內錯距離15 m 以內時巷道位于應力升高區(qū)域,頂?shù)装逦灰屏繜o明顯減??;隨內錯距離增加,頂?shù)装逡平坑?40 mm 減小到240 mm,兩幫變形量由900 mm 減小到200 mm;在內錯距離30 m 時巷道圍巖變形趨于穩(wěn)定。在層間距一定情況下,1003 工作面巷道合理內錯距離為30 m。
圖3 巷道圍巖變形與內錯距離關系
在近距離下煤層巷道控制措施中,除了要將巷道盡可能布置在應力降低區(qū),還要采取強力支護措施進行巷道圍巖控制。10 號煤層1003 工作面采用同向內錯式布置,工作面運輸順槽在上方9 號煤層采空區(qū)下方,巷道中線距離上方殘留煤柱邊緣水平距離為30 m。巷道斷面為梯形,掘進斷面上邊寬度為3.86 m,下邊寬度為4.8 m,掘進高度為2.67 m,凈斷面上邊寬度為3.56 m,下邊寬度為4.44 m,凈斷面高度為2.5 m,掘進斷面積11.55 m2,凈斷面積10 m2。
1003 工作面運輸順槽頂板采用錨網(wǎng)、錨桿索、架棚聯(lián)合支護,錨桿選用Φ18 mm×2000 mm 的高強螺紋鋼錨桿,“五五”布置,間排距設計為900 mm×1000 mm;錨索規(guī)格選用Φ21.6 mm×4200 mm 的鋼絞線,“二二”布置,間排距設計為2000 mm×2000 mm;巷道幫部采用錨網(wǎng)梁支護,錨桿規(guī)格選用Φ18 mm×1600 mm 的高強螺紋鋼錨桿,“二二”布置,間排距設計為1200 mm×1200 mm。棚子使用11#礦用工字鋼,每一對梯子的布置間距為5 m,棚距1000 mm,頂板構木“六六”布置,幫部構木“三三”布置,間距均設計為1000 mm。礦用電纜布置在1003 運輸順槽的左幫,進水、壓風、排水管路布置在運輸順槽的右?guī)汀?003 工作面運輸順槽斷面支護方式布置如圖4。
在1003 工作面運輸順槽布置巷道圍巖位移監(jiān)測站,監(jiān)測站每隔50 m 布置一個,巷道表面位移采用十字布點法進行監(jiān)測,頂板離層采用離層儀進行監(jiān)測,監(jiān)測周期為60 d,每隔3~4 d 對測站進行一次數(shù)據(jù)采集,見表1 和表2。根據(jù)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結果,頂?shù)装逡平康臄?shù)據(jù)增長速率不斷降低,在監(jiān)測到50 d 左右時候,最大值僅到125 mm,兩幫移近量也僅到197 mm。整體來看,巷道表面變形收斂速率逐漸趨于穩(wěn)定,沒有出現(xiàn)較明顯的突變現(xiàn)象。對頂板離層監(jiān)測來說,深部離層大于淺部離層,整體離層變量僅達9 mm,頂板離層量長時間保持在較小數(shù)值內,層間巖層的整體性得到很好保證,1003工作面巷道圍巖控制效果符合礦井安全生產(chǎn)需要。
圖4 1003 工作面運輸順槽支護斷面
表1 1#測站巷道變形觀測
表2 1#測站頂板離層觀測
1003 工作面屬于近距離下煤層開采,受上方采空區(qū)和殘留煤柱應力傳遞的影響,1003 工作面巷道需要選取合理布置位置和支護方式。在實際工程應用中,1003 工作面運輸巷采用內錯30 m 距離布置,巷道同時采用強力錨桿索控制措施。實踐表明,巷道表面位移量和層間巖層離層量均保持在穩(wěn)定可控范圍內,巷道布置位置和圍巖控制效果均滿足礦井生產(chǎn)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