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聰榕
摘要:國徽意為“國家的徽章、紋章/盾徽、標志設計”,其代表著該國政權與人民的形象和尊嚴,是一個國家政權的象征之一。盡管國徽的設計、應用、更替在國際社會以及全球各國政治領域中都有著豐富的歷史可以考證,但目前國內(nèi)學術界對于國徽設計的起源、分類和應用等相關內(nèi)容都缺乏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沒有系統(tǒng)性的概論。文章通過對國徽設計的歷史流變進行研究,旨在揭示國徽設計的奧秘,豐富學術界對于國徽設計的認知。
關鍵詞:國徽;盾徽;紋章;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3-0076-02
中國國徽的定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第三條中是這樣解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眹蘸蛧焱瑸橐粐笳鳎咴诒举|(zhì)上都是一個政權的識別符號設計,是一個國家政權的象征標志。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以及實際應用中,在視覺上具備更強烈識別特征的信號旗設計逐漸演變成為了國旗的設計,而對于圖騰的崇拜和美化則演變?yōu)榱思y章學理論和國徽的設計。
1國徽設計概述
現(xiàn)今,大多數(shù)國家的國徽是為了政府部門方便統(tǒng)一使用,而采取的單一化的設計。但是在國徽發(fā)展的歷程中,也曾出現(xiàn)過使用大小國徽或不唯一國徽的國家。
大小國徽一般是指一個國家的國徽分為兩個版本――盾徽為簡化使用的“小國徽”,而對小國徽進行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的是“大國徽”。這里的大小國徽分類雖然通常是指一對“唯一國徽”的大小國徽設計,但偶爾也包括超過一對的“不唯一國徽”大小國徽在內(nèi)。
相較于小國徽的盾徽,大國徽通常更為全面或更具藝術性地展現(xiàn)該國國徽設計理念。因此,大國徽在藝術性和表達豐富程度上會遠超小國徽,但也因其過于復雜的設計導致在實際場合往往只會使用簡化的小國徽,故而大國徽在國徽設計體系中僅是曇花一現(xiàn)而不是主流。在歷史上,如俄羅斯有官方指定的大小國徽,而目前使用大小國徽的國家有塞爾維亞、瑞典等。
對于“不唯一國徽”的設計,筆者是這樣理解的:“不唯一國徽”是指除“唯一國徽”的大小國徽外(因為通常大國徽只是對小國徽設計的延伸創(chuàng)作),一個國家有超過一個實質(zhì)國徽的設計。當代國家中包括英美德等國在內(nèi)都有使用“不唯一國徽”:如英國在蘇格蘭地區(qū)和實際對外使用的英王徽設計就有所不同;而美國國徽的官方大紋章印章圖案設計也分為了正反兩面,且具有護照性質(zhì)的旅行證(U.S. TRAVEL DOCUMENT)封面采用的也是變體的國徽;德國雖繼承了威瑪時期聯(lián)邦之鷹國徽設計,但各政府機構使用的國徽設計并無統(tǒng)一標準,導致德國有實質(zhì)上“不唯一國徽”,如其中的聯(lián)邦議會使用國徽相較于標準國徽的設計更為豐滿。
2國徽的設計起源
2.1圖騰崇拜
近現(xiàn)代國徽的設計理論是受到了工業(yè)革命后歐洲紋章學的影響,而歐洲紋章學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部落文化中的“圖騰崇拜”這一現(xiàn)象。
“圖騰”一詞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阿爾滾親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Totem”,而將圖騰一詞率先引入學術界的人是18世紀末英國人約翰·朗。此外,弗雷澤在自己的論文《圖騰崇拜》中如此寫道:“圖騰就是原始人以崇拜的方式來看待某類物質(zhì),他們相信自己與此類對象的每一個成員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的。而且非常特殊的關系……一個原始人與其圖騰之間的關系是互利的:圖騰保護著這個人,而此人則以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對該圖騰的敬意……一個圖騰絕非一個孤立的個體,而總是一類對象,一般是某一類動物或植物,比較少見的是某類無生命的自然物體,十分少見的是某類人造物體……”。
群體生存的原始人類以不危害圖騰的方式來表示對圖騰的尊敬,這種對圖騰的尊敬可以解釋為一種信仰或者崇拜,在圖騰崇拜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群體制度。原始社會的氏族圖騰被其成員崇拜,這些氏族成員相信圖騰下成員與自己具有相同血緣,是同一祖先的后裔,被對于圖騰的共同信仰所聯(lián)系在一起。
從上文中可以看到,原始部落中的圖騰崇拜行為已經(jīng)有古代國家中國旗和國徽設計的一部分雛形了。圖騰崇拜作為國徽理念最原始的起點,在歷史的進程中演變?yōu)榱藲W洲盾徽等紋章學理論。近現(xiàn)代國徽大多是基于紋章學或受其影響的盾徽設計,但源于圖騰崇拜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盾徽的設計中也有所保留。
2.2盾徽與紋章學
紋章學的誕生和歐洲中世紀貴族騎士在圖騰崇拜的基礎上大量使用盾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盾徽雛形可以追溯到10世紀古希臘羅馬時期陶器上繪制的盾形圖案和繪有動物圖案的盾牌,但其真正意義上大規(guī)模流行是始于中世紀歐洲戰(zhàn)場。首個中世紀盾徽證物是在11世紀的黑斯廷斯戰(zhàn)役貝葉掛毯上發(fā)現(xiàn)的,這是一幅工藝拙劣的刺繡作品,上面繡著英國軍隊手持單色無裝飾的盾牌,而諾曼人軍隊則是在盾牌上裝飾了各種點點畫畫的圖案。
因戰(zhàn)爭而發(fā)展成熟的盾徽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與排他性、世襲性與永久性,因此成為了當時界定身份、權威和血統(tǒng),表現(xiàn)從屬和統(tǒng)治關系以及記錄宗譜、名譽和功績等最為理想的符號載體,促成了盾徽――紋章學/近現(xiàn)代國徽的誕生。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盾徽源于法國和英國糾紛的金雀花王朝國徽――金雀花王朝的奠基人法國安茹伯爵若弗魯瓦五世因喜歡在帽子上插以金雀花,從而使“金雀花”逐漸成為了安茹伯爵的若弗魯瓦家族的代名詞。而正是這位若弗魯瓦五世的藍色盾牌上畫著六頭獅子,金雀花王朝成立后繼承了這個盾徽圖案并作為國徽。這一紋章一直延續(xù)到了今日的英國國徽中,但因為各種歷史原因已經(jīng)蜷縮成只有原本的四分之一大小。
歐洲貴族都有標志家族和身份的專屬盾徽傳統(tǒng),盾徽的中文翻譯為“紋章”,如果按照“紋章”起源地法國的稱呼“Blason”即“盾牌”來理解或許能更清晰一些。而“紋章學”一詞源自“傳令官”(古法語:heraut, hiraut),據(jù)說是源于中世紀騎馬比武大賽。因為當時參賽騎士按照傳統(tǒng)全身披掛,所以只能依靠騎士們的盾徽才能辨認身份;而大會上的傳令官就可以通過分辨盾徽紋章向觀眾報告騎士的比武賽況,因此“傳令官”逐漸成為了“紋章專家”的代名詞,進而成為了“紋章學”的代名詞。
紋章學是在歐洲學者對紋章各類研究文化氛圍熏陶下形成的,特別是在啟蒙運動以后,紋章學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延伸出了紋章學導論、紋章學圖譜等成果。紋章是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實物史料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今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國徽在設計范疇上都屬于盾徽紋章。
3國徽設計的發(fā)展
3.1早期的國徽設計
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的國徽往往是直接基于紋章學而進行的設計。但事實上,人類的國徽設計發(fā)展也有著漫長的歷程。國徽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征,即便是沒有來自歐洲紋章學的藝術理念,人類也會在社會實踐中探索出類似理念的圖騰崇拜。如我國清朝時期黃龍旗中的“龍”圖騰在當時被作為實質(zhì)國徽而廣泛應用于銀幣、護照等政府官方設計中。除早期具有國徽性質(zhì)的設計除圖騰外,還有國璽(印章)設計。在我國古代,傳國璽為歷代正統(tǒng)王朝皇帝之憑證,其象征力和蓋印效力與現(xiàn)代國徽具有相近的效力與用途。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也曾將基于篆刻設計的繁體字方章作為公章(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國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但后正式改為圓章設計。除我國外,近代日本、朝鮮也因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使用篆刻公章,如日本的篆刻公章設計就是沿襲唐代“三爪龍”圖騰與國徽和篆刻印章的結合。此外,美國的正式國徽也是采用了美國官方大紋章(Great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的印章圖案。
所以,無論是從歷史承襲還是從實質(zhì)用途的角度來看,都有理由認為國璽是早期國徽設計的組成部分之一。
3.2近現(xiàn)代國徽設計
到了近現(xiàn)代,受歐洲文化影響國際上的國徽已基本轉變?yōu)槎芑盏脑O計形式。而國徽設計除本國傳統(tǒng)文化外,還有很多外部因素會影響到國徽的設計――如中華文化和中國國徽設計就明顯影響過朝鮮、韓國、新加坡、不丹等國家。
影響國徽設計的原因大體可以歸為下列幾種――(1)受宗主國/母國文化影響;(2)受相同意識形態(tài)/有影響力的外國文化影響;(3)受本國過往政權的影響。上述三大原因特別之處在于其有“跨越了大范圍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認同”“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力”這兩個顯著特點。
4結語
國徽設計能凸顯出一個國家政權在歷史、風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層次的內(nèi)涵。運用圖騰和紋章學的理論深入剖析國徽設計的本質(zhì)和演進,有助于學術界進一步了解國徽設計中蘊含的文化與藝術魅力,同時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