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堯天
一九0六年,決定放棄醫(yī)學的魯迅回到東京,著手改造國民精神的文藝運動。在一九0九年八月回國之前,他先后寫出了《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以及《破惡聲論》五篇文章,全部發(fā)表在《河南》雜志上。這五篇文章均用精深的文言文寫就,記錄了青年魯迅對于晚清形勢較為成熟的思考??傮w上,這五篇文章既指向不同主題,又存在緊密呼應,其中,《摩羅詩力說》不僅篇幅最長,也最充分地反映了魯迅早年的文學觀。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介紹了以拜倫、雪萊為首的九位撒旦派詩人,他希望晚清時期的中國也能涌現(xiàn)出這樣的詩人,激發(fā)起民族的精神斗志,所謂“動吭一呼,聞者興起”。這篇長文由九節(jié)構成,前三節(jié)為總論,后六節(jié)分別介紹了不同國家的撒旦派詩人及其影響。日本著名的魯迅研究者北岡正子詳細查考了魯迅寫作《摩羅詩力說》時使用的文獻材料,她認為:“《摩羅詩力說》是在魯迅的某種意圖支配下,根據(jù)當時找得到的材料來源寫成的。將材料來源的文章脈絡加以比較檢查,弄清魯迅文章的構成情況,就可以從中領會魯迅的意圖?!痹诙兰o八十年代初,北岡正子的研究(即《〈摩羅詩力說〉材源考》)便被譯介到國內(nèi),成為魯迅研究者必備的參考書。不過,北岡正子的研究集中在《摩羅詩力說》后六節(jié)分論的部分,換言之,前三節(jié)亦即總論的部分,基本可以確認直接出自魯迅之手,這三節(jié)最能夠明確表達出所謂的“魯迅的意圖”。
《摩羅詩力說》雖被認為是體現(xiàn)魯迅早年文學思想最重要的論文,又被賦予了體現(xiàn)“中國詩學轉型”的意義,但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魯迅而言,文學并非一個孤立的范疇,它內(nèi)置于中國文明轉型與民族主體再造的宏大敘事中。文章開篇,魯迅首先講述了一個文明史的問題,他歷數(shù)了世界上多個文明古國從強盛到衰亡的歷史。令魯迅焦慮的是,中國該怎樣避免滅亡的命運?他信服尼采指出的方向,“尼佉不惡野人,謂中有新力,言亦確鑿不可移”。在尼采的影響下,魯迅形成了這樣一種邏輯:一個文明體出現(xiàn)了問題,是其缺乏內(nèi)在的野蠻之力的結果。他由此引申出:“蓋文明之朕,固孕于蠻荒,野人狉獉其形,而隱曜即伏于內(nèi)。文明如華,蠻野如蕾,文明如實,蠻野如華,上征在是,希望亦在是?!濒斞刚J為“文明”與“野蠻”有機共生,相比于“文明”,“野蠻”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只有“野蠻”才能構成“文明”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
有意思的是,在《摩羅詩力說》第三節(jié)的末尾,魯迅即將介紹拜倫之際,為了再次彰顯出“野蠻”的意義,他引用了一則生物學上的“反種”案例:
抑吾聞生學家言,有云反種一事,為生物中每現(xiàn)異品,肖其遠先,如人所牧馬,往往出野物,類之不拉(Zebra),蓋未馴以前狀,復現(xiàn)于今日者。撒旦詩人之出,殆亦如是,非異事也。
魯迅借助生物學上的返祖現(xiàn)象作為論據(jù), 用馬種在遺傳過程中出現(xiàn)類似“之不拉”(斑馬音譯)的現(xiàn)象比喻撒旦派詩人。作為總論的結尾,這段話直接指向了《摩羅詩力說》開篇談及的文明史問題。在魯迅看來,撒旦派詩人正是人群中出現(xiàn)的“野物”,在他們原始性的反抗中蘊含著能夠更新文明的力量。
《摩羅詩力說》中的“野物”或“之不拉”,應當是魯迅第一次把生物學知識引入相關論述。這種看似新奇的做法并不讓人意外。魯迅早年有著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從南京的礦路學堂到仙臺醫(yī)專,他的主要身份都是一名理工科學生,同時,魯迅長年對生物學情有獨鐘,他屢屢將這方面的知識巧妙穿插在自己的行文中。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向藤野先生告別時便說:“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边@篇文章寫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前后已隔二十余年,我們有理由懷疑這番回憶的真實性,但“生物學”確實構成了魯迅早年最重要的精神背景。例如,他在“五四”時期倡導家庭改革時即是借助所謂“生物學真理”,又如在《孤獨者》中,他為魏連殳這一有著主觀情感投射的人物設計的身份便是“所學的是動物學,卻到中學堂去做歷史教員”。當然,這也從本質上反映出魯迅思考中國問題與中國歷史變革的方法。
回到《摩羅詩力說》。魯迅說,他之所以將撒旦派詩人比作人群中的“之不拉”,是受到一位“生學家”啟發(fā),那么,這位“生學家”是誰呢?他與魯迅早年接受進化論以及魯迅個人的思想形成存在什么關聯(lián)嗎?
一般認為,魯迅在南京接觸到進化論,他的生物學思路即起源于此,但實際上,周作人很早就指出過魯迅是在日本才真正弄懂了進化論。由于魯迅早年輾轉多地求學,我們很難確切指出魯迅一定是從哪里獲得了這種知識,但是,頗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魯迅早年熟讀乃至可以長段背誦的《天演論》案語中,有一個段落與《摩羅詩力說》中關于“之不拉”的說法對應得非常整齊。
在《進微》一章的案語結尾,嚴復也提到過返祖現(xiàn)象,如有:
即如反種一事,生物累傳之后,忽有極似遠祖者,出于其間,此雖無數(shù)傳無由以絕。如至今馬種,尚有忽出遍體虎斑,肖其最初芝不拉野種者。驢種亦然,此二物同原證也。芝不拉為驢馬,則京垓年代事矣。
與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的引述比照起來,兩段話的相似度非常高。兩者不僅都以馬種動物作為案例,而且都運用了“反種”“野物”/“野種”以及“之不拉”/“芝不拉”等表述。魯迅是否從這里汲取了靈感?
我們不妨還原嚴復的語境,以便追溯關于“之不拉”更多的原理。從正文的標題“進微”可知,赫胥黎的本意是說明進化之緩慢,所謂:“天演之效,非一朝夕所能為也?!彼J為,人類社會的繁榮程度可以很快發(fā)生變化,但在短暫的文明史上,人類的性情卻難有顯著改變。他以都鐸王朝和十九世紀末的英國社會為例,指出貧富、強弱雖然存在鮮明對比,但只要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就不難發(fā)現(xiàn),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人與當時并無二致。赫胥黎隨后解釋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不同的進化原理,他認為,人類社會應當通過改善生活環(huán)境或者加強教育的方法實現(xiàn)進化,在這個思路上,赫胥黎反對《濟貧法》禁止貧民生育的條款,話題緊接著被轉移到先天遺傳與后天改革的關系,赫胥黎連續(xù)舉了多個事例,強調(diào)后天改革的必要性并在最后總結道:“彼被無賴之人,不必由天德之不肖,而恒由人事之不祥也審矣。今而后知絕其種嗣俾無遺育者之真無當也。”
嚴復的案語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他認同赫胥黎所說的進化緩慢的規(guī)律,并為赫胥黎補充了一個案例:拿破侖入侵埃及時,法國生物學家研究了數(shù)千年前的古人類化石,結果發(fā)現(xiàn)與今人無甚差異。但嚴復隨后將話鋒一轉,指出演化速率并不同一,關鍵取決于外力的壓迫強度,如:“變之疾徐,常視逼拶者之緩急,不可謂古之變率極漸,后至變率遂常如此而不能速也。”同時,仿照赫胥黎的思路,嚴復指出,在西歐,十九世紀一個百年內(nèi)的變革便遠遠超過了此前數(shù)千年,尤其晚近幾十年之內(nèi),變革的速度更是超過以往。
可見,嚴復有選擇地采納了赫胥黎的觀點。相比“進微”,他更關心赫胥黎講述的有關政治、學術以及工商業(yè)等方面的事情。嚴復的選擇并非無端,而是密切聯(lián)系著他渴望中國變革、向西方尋求富強原理的心情。對于赫胥黎反對將自然界“擇種留良”法則移用于人類社會,嚴復似未加措意,其實,相比于赫胥黎,他更為信服斯賓塞一元論的解釋。最后,正是為了回應赫胥黎所謂的“種嗣”問題,嚴復提到了“反種”的“芝不拉”現(xiàn)象,他不僅承認“種嗣”確實是一個難以說清的問題,還以生物界的“反種”現(xiàn)象進行補充,盡管他的補充已經(jīng)偏離了赫胥黎的原意。
這意味著嚴復有關“芝不拉”的知識并非來自赫胥黎,作為近代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對生物進化論有著頗為深入的認識。如果打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嚴復用來補充赫胥黎的“反種”事例,很可能來自該書第五章“變異的法則”結論部分。在一八九六年發(fā)表的《原強》中,嚴復高度贊揚過達爾文的《物種探原》(即《物種起源》),他很可能也閱讀過這一部分。
達爾文將變異分作“相似變異”與“返祖”兩類,前者是指“一個物種的一個變種常常表現(xiàn)為一個近似物種所固有的一個性狀”,后者則指一個物種“復現(xiàn)一個早期祖代的某些性狀”。盡管達爾文認為識別變異存在諸多困難,但他確信有一類“奇異而復雜”的現(xiàn)象可以稱作變異,這便是馬屬動物腿上所出現(xiàn)的條紋:“我們看到馬屬的幾個不同品種,通過簡單的變異,就像斑馬似的在腿上生有條紋,或者像驢似的在肩上生有條紋?!边_爾文這里的表述與嚴復提到的“馬種”“驢種”生出虎斑而近似“芝不拉”的現(xiàn)象如出一轍。
達爾文在隨后宣稱:
我敢于自信地回顧到成千成萬代以前,有一種動物具有斑馬狀的條紋,其構造大概很不相同,這就是家養(yǎng)馬(不論它們是從一個或數(shù)個野生原種傳下來的)、驢、亞洲野驢、斑驢以及斑馬的共同祖先。
這種觀點準確地反映在嚴復的案語中,如他也指出“芝不拉之為驢馬”是“京垓年代”前的事情。在陳述了“芝不拉”的案例后,嚴復還直接讓達爾文現(xiàn)身說法,如有“達爾文畜鴿,亦往往數(shù)十傳后,忽出石鴿野種也”。嚴復所言不虛,在“變異的法則”一章中,達爾文在提出馬種變異之前也曾描述過家鴿的變異,除了“相似變異”,“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即在一切品種里會偶爾出現(xiàn)石板藍色的鴿子,它們的翅膀上有兩條黑帶,腰部白色,尾端有一條黑帶,外羽近基部的外緣呈白色”。這段文字即具體呈現(xiàn)了嚴復所謂的“石鴿野種”的狀貌。以上這些例證表明,嚴復相當熟悉達爾文關于變異的觀點。
通過追溯,我們可以認為《摩羅詩力說》中的“之不拉”說法來自《物種起源》,而魯迅所說的那位“生學家”便是達爾文。圍繞著這個意象,從達爾文、赫胥黎到嚴復,再到魯迅,構成了一個連貫且有張力的思想譜系。
由于同處在晚清衰頹的形勢中,與嚴復一樣,魯迅渴望迅速的變革,這使得他們都站在了主張“進微”的赫胥黎的對立面,但是,相比于嚴復追求富強的功利主義邏輯,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使用“之不拉”的比喻,目的是強調(diào)更內(nèi)在性的精神層面的變化。因此,盡管魯迅借用了生物學上的“返祖”現(xiàn)象,但可以明確的是,他的重心在于闡述人類社會中的精神變革的意義。通過強調(diào)文學的社會、政治功能,魯迅激活了“之不拉”這個生物性比喻,在這個意義上,魯迅與嚴復、達爾文純粹從生物學角度談論“反種”不同,這種生物學意象被改造成了精神革命的符號,對他而言,“反種”包含著強烈的社會、政治革命色彩,他正由此將撒旦詩人與“之不拉”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于魯迅而言,“之不拉”代表了一種未經(jīng)過人類文明馴服的充滿野性、蠻力的狀態(tài),它顯示著一種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同理,作為人群中的“之不拉”,撒旦詩人也將為人類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得衰弱的文明重獲生機。
相比達爾文、嚴復,除了鮮明的精神革命要求,魯迅還對“之不拉”的命運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憂心。他悲觀地預測“之不拉”將引來“眾馬”疾視,這使得他繼而生發(fā)出“獨眾馬怒其不伏箱,群起而交踶之,斯足憫嘆焉耳”的感喟。當然,這種引申也使得“之不拉”最終完全具有了魯迅的個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