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榮,陳奇伯,2*,黎建強,2,趙雨田,楊建光,楊關呂
(1.西南林業(yè)大學 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業(yè)大學 石漠化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3.新平縣縣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局,云南 新平 653499)
火災是森林最大的威脅之一,重大火災將摧毀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將林地變?yōu)槁愕兀踔烈鹉嫘醒萏?,破壞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嚴重損害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1]。計劃燒除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控制、有步驟的利用低強度火燒的有利方面,在規(guī)定林區(qū)內(nèi)燒除累積過多的可燃物,預防森林火災,改善林分生長條件的一項重要營林措施。但計劃燒除也會使森林土壤溫度升高,導致土壤性質及相關特征發(fā)生變化,包括土壤水文、土壤理化性質、土壤抗蝕能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等[2]。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是森林火災高發(fā)多發(fā)的國家,也是對計劃燒除技術研究最早和應用最廣泛的國家,近年美國和澳大利亞每年森林計劃燒除面積分別都在1 500×104hm2和150×104hm2以上,我國實施計劃燒除作業(yè)也就是近20多a的事,云南林區(qū)是我國實施計劃燒除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地區(qū)之一[15]。
計劃燒除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主要取決于林分類型、土壤類型、火燒強度和火燒頻率等因素[4],影響結果表現(xiàn)在直接和間接2個方面,直接影響是火燒直接燒除枯落物,降低枯落物攔蓄截留作用,把地表復雜的有機物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間接影響主要是火燒后土壤裸露、降低土壤保水、入滲、抗蝕能力,簡單無機物重新與土壤發(fā)生化學反應,最終導致土壤的物理特性、酸堿性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發(fā)生變化[5-6]。國內(nèi)外對森林預防火災的計劃燒除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手段,清理地面雜物,降低火險和促進森林更新、燒除的安全性、可行性等方面[3],目前關于林火對土壤理化學性質影響的研究已有報道,但這些相關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發(fā)生火災后的林火跡地或小區(qū)模擬燒除上,而對林區(qū)計劃燒除為基礎的研究相對較少[7-8]。而且主要集中在一次性火干擾及不同恢復年限的影響方面,由于計劃燒除研究燒除作業(yè)操作難度大,引起森林火災的風險大,多次計劃燒除的重復研究及周期性連續(xù)計劃燒除的持續(xù)研究較少。由于試驗方法的差異,目前對主要理化性質指標土壤容重、孔隙度、pH、有機質、N、P、K等的影響結論不盡一致,對不同林分類型土壤理化性質影響的研究不充分,研究的土壤理化性質不夠全面[17]。因此,基于滇中高原多年周期性連續(xù)實施計劃燒除措施預防森林火災的有利條件,探究計劃燒除后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Franch)林土壤理化性質與可蝕性的變化特征,對更加科學地實施計劃燒除作業(yè)和科學評價計劃燒除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有重要理論支撐作用。
研究區(qū)域地處滇中高原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南部的照壁山,位于102°0′7″-102°0′8″E,24°2′38″-24°2′41″N,是我國云貴高原、橫斷山地和青藏高原3大自然地理區(qū)域的結合部,典型高原山地丘陵地貌,海拔1 990~2 050 m,是云南省亞熱帶北部與亞熱帶南部的過渡地帶,代表性土壤為紅壤。多年平均降水量1 050 mm,年平均氣溫15℃。
研究對象為云南松天然次生林,計劃燒除與未燒除樣地中間有1條防火通道隔離,均位于坡中上部,林齡約為30 a,樹高、胸徑、喬木層郁閉度近似,土層厚均>1 m。近20 a來,計劃燒除在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進行,從未間斷。計劃燒除樣地的地被物燒除后林分郁閉度約0.55,平均胸徑16.14 cm,平均樹高13.00 m,計劃燒除平均熏黑高度1.48 m,屬低強度火燒[17],林下無灌木和草本,地被物燒除后地面燃燒剩余物蓄積量0.50 t/hm2。未燒除樣地植被總郁閉度約0.95,云南松林平均胸徑16.93 cm,平均樹高12.24 m,枯落物蓄積量2.44 t/hm2,灌木主要有木荷(Schimasuperba)、杜鵑(Rhododendrondecorum)等,草本主要有紫金澤蘭(Chalcitesxanthorhynchus)、貫眾(Cyrtomiumfortunei)、毛茛(Ranunculusjaponic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等。2019年計劃燒除時間為2月12-13日,土壤樣品的采集時間為2月25-26日。分別在計劃燒除與未燒除2塊大樣地內(nèi)設置20 m×20 m標準樣地3塊,每個標準樣地內(nèi)取3個土壤剖面,分別在0~10、10~20、20~40、40~60 cm土層各取3個重復土樣。將新鮮土樣帶回實驗室,剔除土壤中雜物,測定土樣的理化性質與粒徑。
土壤含水量采用TDR法測定;容重和毛管持水量采用環(huán)刀法測定;粒徑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測定;pH采用水∶土 =2.5∶1玻璃電極法;有機碳采用全碳分析儀測定;全氮和硝態(tài)氮用連續(xù)流動分析儀測定;全磷連續(xù)流動分析儀測定、速效磷采用鉬銻比色法;全鉀含量采用氫氧化鈉熔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速效鉀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
土壤可蝕性采用1990年Williams等[9]在侵蝕-生產(chǎn)力影響評價模型(EPIC)中提出的土壤可蝕性因子K值計算公式:
式中,SAN-砂礫含量(%);SIL-粉砂粒含量(%);CLA-黏粒含量(%);C-有機碳含量;SN1=1-SAN/100[10];計算公式得出K值為美國制,國際制時乘以0.131 7。
用Excel 2007和SPSS22.0軟件對各類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檢驗土壤化學性質的顯著性。
計劃燒除使土壤表層地被物及枯枝落葉量銳減甚至燃燒殆盡,一年一度的周期性持續(xù)計劃燒除使枯落物積累及腐化受限,向土壤深層輸送的物質來源減少,把林地表層復雜的有機物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與土壤進行化學反應的溫濕條件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土壤養(yǎng)分含量和酸堿度。具體的化學性質變化特征見表1。
土壤養(yǎng)分含量是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計劃燒除使土壤表層枯落物數(shù)量和性質發(fā)生變化,土壤養(yǎng)分含量改變。由表1可知,計劃燒除后土壤有機碳、全N、全P在0~20 cm土層顯著低于未燒除樣地,在20~60 cm土層,計劃燒除影響小,燒除前后變化不大;全K在0~10 cm土層燒除樣地顯著高于未燒除樣地,在10~60 cm土層不具差異性。有機碳、全N、全P在土壤表層的變化是由于覆蓋在土壤表層的枯落物燒除,灰分中N、P含量降低,向土層的輸送逐漸減少。而枯落物燒除后全K則留存于土壤表層的灰分中,使全K含量在土壤表層升高。
表1 土壤化學性質變化特征
速效P、速效K、硝態(tài)N是土壤直接能被植被利用的養(yǎng)分,能直接反應土壤肥力特征的物質,受環(huán)境因素變化的影響大,養(yǎng)分的變化直接影響植被生長環(huán)境條件。計劃燒除使土壤表層枯落物燒除,速效P、速效K、硝態(tài)N、pH值發(fā)生快速改變。速效P、速效K在0~10 cm土層燒除樣地顯著高于未燒除樣地,而速效P在10~20 cm土層燒除樣地顯著低于未燒除樣地,20~60 cm土層受影響小,不具差異性;速效K則在10~60 cm土層不具差異性;速效P、速效K表層的增加都是由于計劃燒除使含P、K物質轉化為離子形式所致;硝態(tài)N在0~60 cm土層燒除樣地都顯著高于未燒除樣地,硝態(tài)N存在土壤中同樣以硝酸根離子形態(tài),易受計劃燒除影響進行消化反應,土壤中硝酸根增多;土壤pH值在0~60 cm土層燒除樣地高于未燒除樣地,土壤表層的腐殖質燒除,pH值增加,酸性減弱。
計劃燒除使土壤表層枯枝落葉顯著減少并發(fā)生轉化,枯落物覆蓋率降低,部分土壤裸露,受溫濕條件影響大,因此土壤物理性質發(fā)生改變,具體物理性質變化見圖1。
由圖1A可知,云南松林計劃燒除后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層顯著高于未燒除樣地,在20~60 cm土層基本保持一致,容重變化不大。計劃燒除使林地出現(xiàn)大小、形狀不一的裸露斑塊,這些斑塊由于受到陽光直接照射,在燃燒剩余物的灰分作用下,土壤表層變黑,導致地表熱量吸收增加,土壤風化加速,表層細粒土壤在雨水作用下會把土壤孔隙堵塞,使土壤透氣透水性降低,最終導致表層土壤的容重增加。
由圖1B可知,計劃燒除后土壤含水量在0~60 cm略高于未燒除樣地,但不明顯,土壤含水量受前期降雨、林內(nèi)水平降水等因素影響大。
由圖1C可知,在0~10 cm土層,燒除樣地的毛管持水量低于未燒除樣地,在20~60 cm土層受影響小,毛管持水量變化小。毛管持水量是毛管孔隙大小的直接反映,毛管孔隙主要受表層土壤中植物根系含量及土壤團粒結構影響大,長期周期性計劃燒除,使表層土壤的植物根系特別是細根系因燃燒而減少,毛管孔隙被細粒土壤堵塞,最終導致表層土壤毛管持水量降低。
圖1 土壤容重、含水量、毛管持水量變化特征
計劃燒除使土壤表層地被物燃燒,土壤溫濕條件發(fā)生變化,不同徑級土壤粒徑含量發(fā)生改變,土壤可蝕性因此改變,具體變化特征見表2。
表2 土壤可蝕性K值
K值的大小反映土壤抗侵蝕能力的強弱,K值越大,可蝕性變強,抗侵蝕能力越弱;反之,K值越小,抗侵蝕能力越強[11],土壤可蝕性K值大小受沙粒、粉粒、黏粒及有機碳影響。由表2可知,總的趨勢是計劃燒除后土壤粉粒、黏粒、有機碳含量在0~40 cm土層有所下降,沙粒在0~40 cm土層有所升高。采用EPIC經(jīng)驗公式對云南松林計劃燒除與未燒除樣地土壤可蝕性K值比較得出,云南松林計劃燒除樣地在0~40 cm土層土壤可蝕性K值增加,土壤的抗侵蝕能力減弱,0~10、10~20、20~40 cm土層計劃燒除樣地的K值比未燒除樣地分別增加4.2%、4.1%和5.7%,變化幅度不大;在40~60 cm土層K值不變,可蝕性不受影響。周期性低強度連續(xù)計劃燒除,使林地表層土壤部分處于裸露狀態(tài),細顆粒土壤填充土壤孔隙和隨地表徑流流失的機會增加,使細粒含量有所降低,土壤結構有所改變,土壤抗蝕能力降低,但降低幅度不明顯。土壤可蝕性變化最終影響土壤侵蝕量的大小,但林地土壤侵蝕除受到土壤本身抗蝕能力大小的影響外,主要與地被物的組成、厚度、分布特征等關系密切,因此,計劃燒除引起的土壤結構的改變、土壤可蝕性變化以及最終對土壤侵蝕的影響,需要長期多因素交互實驗驗證和定位觀測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
3.1.1 計劃燒除對土壤化學性質影響 火燒對土壤全N、全P、全K含量的影響存在爭議,有研究認為,火燒對土壤養(yǎng)分有效性有一定的影響,土壤 N、 P、 K 的含量隨林火強度增加而增加[21],而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火燒后土壤的全氮含量會降低[22]。大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火燒后全P、全K含量增大[23],中度火燒后土壤全P含量顯著高于未火燒區(qū)[24],也有研究顯示,火燒后全P、全K稍有降低的[17]。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年一度的周期性持續(xù)低強度火燒后,有機碳、全N、全P在土壤表層都有所降低,全K在土壤表層高于未燒燒除樣地,土層深度增加,變化逐漸減小?;馃笸寥纏H增加,速效P、速效K、速效N在土壤表層都有所升高,這一結果與多數(shù)前人研究結果相似。計劃燒除過程中地被物的燃燒使土壤化學性質從輕微的揮發(fā)到炭化或者完全的氧化等不同程度的損失,造成有機碳的降低,影響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12]。許多研究表明,低強度火燒對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不明顯,隨著林火強度的升高,土壤表層有機碳損失加劇,土壤深度增加,火燒對土壤中有機碳含量的影響越來越小[13]。有機碳是土壤最主要的氮源,而地表枯落物又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火燒引起的林地枯落物層損失,氮素揮發(fā),致使林地總氮量減少[14],一定程度的火燒能使土壤有機N轉為無機形式,短期內(nèi)火燒林地表層土壤的有效N含量通常是提高;低強度火燒之后土壤全K增加,有效K含量會出現(xiàn)短暫的提高,因為鉀在土壤中流動性比較強,很容易被淋溶而流失,所以火燒過后的一定時間里土壤速效K的含量會顯著降低[16]。
3.1.2 計劃燒除對土壤物理性質影響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肥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土壤熱量傳遞直接受土壤含水量制約[18]。有研究表明,一定火燒會使土壤含水量急劇下降,持水能力下降,容重升高,不同火燒等級間的變化差異不是很大[19]。本研究得出結論,云南松林經(jīng)計劃燒除后,容重在土壤表層增加,毛管持水量在土壤表層降低,在土壤深層容重、毛管持水量不改變,計劃燒除屬于低強度火燒,這個研究結果與陳強對土壤物理性質研究結論相似[19];土壤含水量在燒除樣地與未燒除樣地間變化不大,推測可能與計劃燒除后采樣時的天氣條件有關,當?shù)卦?月下旬,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水平降水對計劃燒除后無地被物覆蓋的土壤含水率影響更直接。
3.1.3 計劃燒除對土壤可蝕性影響 土壤可蝕性通常用可蝕性因子K值來表征,主要受土壤內(nèi)在屬性的影響,這些屬性包括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和土壤有機碳含量等[20],火燒對土壤質地和土壤顆粒徑級結構的影響鮮有報道。本研究結果表明,云南松林的低強度計劃燒除,使短期內(nèi)地表覆蓋物急劇降低,土壤表層斑塊狀裸露,土壤細顆粒經(jīng)降雨沖刷,隨地表徑流的流失的幾率增加,土壤表層沙粒含量增加,粉粒、黏粒含量有所降低,但越往土層深處,變化越不明顯。火燒后林地地表徑流和土壤流失量增加,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17]。
云南松林經(jīng)過周期性連續(xù)低強度計劃燒除后,土壤有機碳、全N、全P在土壤表層降低,隨著土層加深受計劃燒除影響減小;全K、pH值、速效P、速效K、硝態(tài)N在土壤表層有所升高,在土壤較深層都基本保持一致。
云南松林計劃燒除后土壤容重在土壤表層有所升高,毛管持水量下降,土層深度增加,影響程度減??;土壤含水量燒除樣地在0~60 cm土層均高于未燒除樣地,與計劃燒除后水平降水等天氣因素影響有關。
云南松林計劃燒除后,表層土壤沙粒含量增加,粉粒、黏粒及有機碳含量降低,土壤結構發(fā)生改變,可蝕性增強,抗蝕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