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兵,肖堅,陳文新,楊炳林,卓德祥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 1.乳腺科 2.檢驗科,福建 三明 365000)
乳腺癌是乳腺組織上皮細胞發(fā)生癌變的一種惡性腫瘤,其在婦女群體中尤為高發(fā),尤其是40~55 歲中老年婦女,占婦女腫瘤約1/3[1]。據報道,乳腺癌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晰,然而誘導其高發(fā)的危險因素廣泛存在,包括遺傳、生活習慣等[2]。乳腺癌在臨床早期癥狀不明顯,且患者意識較弱,其多表現為乳頭凹陷、乳頭溢液等[3]。有研究指出,乳腺癌本身無致命危險,但具有全身性,從早期階段開始腫瘤細胞便可通過血液或者淋巴管進行微小轉移,多數患者手術治療后體內仍存在未檢測出殘余的腫瘤小病灶,在短暫時間內便可復發(fā)。因此,疾病的轉移和復發(fā)是導致其危險性高的關鍵[4]。
近年來乳腺癌更加高發(fā),躍居肺癌之后,對婦女患者打擊巨大,加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該疾病的及時治療受到關注[5]。降低疾病轉移率和復發(fā)率的關鍵在于早期檢測出患者體內轉移微病灶并于治療后監(jiān)控殘存的微病灶。以往臨床會根據乳腺癌分期、淋巴結轉移數等指導治療方案,但其均建立在患者有意識地就醫(yī)基礎上,因此常規(guī)方法過于局限且準確性偏低[6]。現有研究指出,通過檢測外周血中波形蛋白(Vimentin)、細胞角蛋白19(CK-19)水平來診斷乳腺癌準確性更高,尤其用于早期診斷及預后[7]。本文對外周血CK-19、Vimentin 信使RNA(mRNA)在早期診斷乳腺癌復發(fā)、轉移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提供指導。
選取2014 年8 月至2016 年7 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收治的68 例乳腺癌女性患者,根據陽性率高低分為觀察組(陽性率高)和對照組(陽性率低),每組34 例。其中,年齡22~73 歲,平均(46.53±16.25)歲。納入標準[8]:①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9];②經X 射線或乳腺彩超診斷;③經組織病理學證明;④無其他惡性腫瘤引起的轉移病灶或惡性腫瘤;⑤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并發(fā)血液性、免疫性疾??;②并發(fā)嚴重的基礎功能性疾病;③伴有嚴重抑郁等精神類疾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行外周血CK-19、Vimentin mRNA 檢測,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法檢測CK-19、Vimentin。按說明書應用Trizol 試劑盒(美國Invitrogen 公司)提取樣本總RNA,DNA Marker、逆轉錄試劑盒、瓊脂糖、擴增試劑盒均購于大連寶生物工程公司,所用的引物均由大連寶生物公司設計并合成。將樣本加入1 mL Trizol 裂解,200 μL 氯仿萃取,75% 乙醇洗滌,然后開始逆轉錄反應,每管逆轉錄反應體系總量10 μL。每管中加入各種試劑固定總量為5.25 μL,再加入1 μg 總RNA 體積,用DEPC-H2O 補充至10 μL,混勻、離心。反應條件:42℃預變性30 min,99℃變性5 min,4℃退火5 min,72℃延伸8 min延伸以滅活逆轉錄酶。生成cDNA 進行PCR 擴增。反應條件:95℃預變性15 min,95℃變性30 s,60℃退火1 min,72℃延伸30 s,共20 個循環(huán)。
①比較兩組轉移復發(fā)率;②計算血清CK-19、Vimentin mRNA 單項檢測及兩種指標聯合檢測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性;③用Logistic 回歸分析血清CK-19、Vimentin mRNA 診斷乳腺癌的臨床價值。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 回歸模型,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發(fā)生復發(fā)轉移分別為23 例(67.65%)、8 例(23.53%),兩組轉移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339,P=0.000)。
CK-19+Vimentin 聯合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性高于各指標單獨檢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標志物及聯合檢測的診斷效果指標情況(%)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CK-19、Vimentin mRNA 及CK-19+Vimentin 與乳腺癌診斷有密切的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各指標對乳腺癌診斷價值的Logistic 回歸分析參數
目前,乳腺癌已成為廣受注目的高危性疾病之一,其危險性主要體現為轉移和復發(fā)。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吸煙、飲酒等高危因素越來越多,導致乳腺癌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因此對乳腺癌的治療已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10]。有研究指出,在疾病早期,腫瘤細胞便開始從原發(fā)灶脫落,經血液循環(huán)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結中,其在合適的機會下侵入其他組織,導致疾病的轉移或復發(fā);從腫瘤原發(fā)灶或轉移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huán)形成的惡性細胞稱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s),其容易引起腫瘤的進展和遠處轉移[11]。因此,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和術后監(jiān)測至關重要。有報道顯示,僅憑以往采用的影像技術對患者手術前后進行檢查,檢查出微轉移灶的可能性較低,導致誤診率和復發(fā)率較高,且其成本較高[12]。現階段隨著腫瘤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臨床逐漸意識到CTCs 作為檢驗指標所起的關鍵作用,其可在RT-PCR 技術的作用下進行擴增,達到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的診斷價值,而CK-19 mRNA 和Vimentin mRNA 是CTCs 表達的主要因子,其用于診斷乳腺癌早期的可靠標志物對科技、經濟及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13]。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臨床研究的CTCs 多以間質亞型存在,其具有存活于血液循環(huán)并適時入侵其他組織器官的能力[14]。CK-19 mRNA 作為乳腺癌CTCs 的上皮型標志物,CK 是一種骨架蛋白,其構成了上皮細胞的骨架以保持其完整和連續(xù);同時其也構成了來源于上皮細胞的腫瘤細胞的中間絲,決定著上皮細胞的增值分化程度。正常情況下,其在外周血中不存在CK-19 mRNA;而在病理情況下,當機體乳腺組織的上皮腫瘤細胞侵入血液,血液中便可檢測到CK-19 mRNA,因此其可作為檢測乳腺癌早期、轉移或復發(fā)的指標。然而有研究指出,在轉移性的上皮型腫瘤中,在較多樣本中并不能檢測到CK-19 mRNA,可能是由于在以上皮型抗原為目的的實驗過程中,另一種細胞亞群被忽視,即Vimentin[15]。多項研究證實,血清Vimentin mRNA 是診斷乳腺癌的特異性標志物,其在疾病轉移、復發(fā)的監(jiān)測中價值較高[16]。上皮-間充質轉化過程(EMT)是指病理情況下上皮細胞轉化為間充質細胞的過程,與癌癥的進展與轉移等進程密切相關。EMT 發(fā)生時,可導致乳腺癌上皮細胞喪失其原上皮表型如Cytokeratin、Ecadherin 等,轉化為Vimentin、Fibronectin 等間質表型,細胞骨架也由以CK 為主轉變?yōu)橐訴imentin 為主。
有研究顯示,正常人生理情況下,外周血檢測不會出現Vimentin RNA,而原上皮表型的乳腺癌細胞轉化為間質性侵入外周血中,Vimentin RNA 便可在血液中檢測出。因此,其可作為檢測乳腺癌早期的靈敏指標,此外也可用作檢測患者術后殘留小病發(fā)灶的指標[17]。但有研究發(fā)現,當機體出現其它上皮細胞的癌變并且癌細胞入血時,也能引起外周血Vimentin RNA 水平升高,其檢測特異性受限[18]。因此可發(fā)現該兩項指標單項檢測時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受限。大量研究證實,聯合兩項指標檢測可綜合兩者的優(yōu)點,避免局限性,最終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和診斷價值[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發(fā)生復發(fā)轉移數明顯多于對照組,表明復發(fā)轉移的患者外周血CK-19、Vimentin mRNA 的陽性率高,通過比較陽性率或敏感性等方面差異,較臨床影像檢測出復發(fā)轉移時間更早,突出乳腺癌外周血CK-19、Vimentin mRNA 的陽性率在早期診斷復發(fā)轉移乳腺癌中的應用價值;同時CK-19、Vimentin mRNA 聯合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性高于各指標單獨檢測,證實兩項指標聯合診斷的準確率更高,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及術后恢復監(jiān)測,有利于患者預后提高。
綜上所述,血清CK-19、Vimentin mRNA 對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和轉移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指標的聯合檢測可增加準確性,指導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