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李惠利中學
·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閃耀,星辰月亮在他心中運行。
·探求意味著擁有目標,而發(fā)現(xiàn)則意味著自由、敞開、全無目的。
·在空洞的心靈覓得安寧,在無我的深思中聽遍奇跡。
·內(nèi)在我之源泉,必須擁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尋覓、走彎路和誤入歧途。
在去青海旅游的飛機上,我讀了這本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這些句子是我在讀的時候摘抄下來的,我為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所吸引,也為其中包含的深意所撩動。它讓我去思考:理性的無限的“自我”與感性的有限的“自我”,應如何在“我”這個共同體中相處?
感性的有限的“自我”如不完整的圓,總覺得心靈世界缺失了什么,因此一直走在尋找的路上。悉達多集善悟、強壯、英俊、優(yōu)雅于一身,完美得令所有人贊嘆,卻無法讓他自己喜悅。一個悸動的靈魂焦渴不安。悉達多決定走自己的路,去尋找那個理性的無限的“自我”,于是他決絕地成為一個沙門,加入苦行僧的行列。苦修了近三年,依然充滿疑惑的悉達多決定離開沙門,去聆聽世尊佛陀宣法,但佛陀的法義無法折服他。再后來,沉迷于愛欲和金錢的悉達多被富人的“靈魂病”逐漸侵襲,賭博、揮霍、嘲弄,苛刻、厭惡、逃遁,世俗將他囚禁,惰性將他俘虜。尤其是兒子的逃離,讓他毫無理智地哀怨為何自己不能擁有萬千人所輕易就能擁有的攜兒帶女的幸福。當失去了精神家園的悉達多意識到自己過著既無價值又無意義的生活后,他聽到內(nèi)心的召喚——繼續(xù)尋找“自我”。
理性的無限的“自我”如透亮的明鏡,止水之心,淡然處之。悉達多在沙門處學會了諸多克己之法,屏聲斂氣,心凝神定;也學會了諸多修煉之道,整日整夜停駐在無“我”之中。離開佛陀棲居的祇園,躑躅獨行,突然清楚自己是一個已切實蘇醒和初生之人,在這一刻,悉達多如此冷靜,如此淡定,又是如此堅實地走在理性的無限的“自我”之路上,邁開步子,疾步前行。成為商人的悉達多在與伽摩拉的相處過程中,依然可抵達內(nèi)心安寧清靜的一隅。再后來,崇高的覺醒、迫切的期許,引領著悉達多走回并留在那條他當年步入俗世的河邊。學搖櫓、種稻田、撿木頭、摘芭蕉、制船槳……對一切都是同樣興致盎然,不武斷、無成見地以寂靜的心去侍奉,以敞開的靈去傾聽。他成了一位擺渡人,在經(jīng)歷了伽摩拉的死去、與兒子的隔閡等痛苦的內(nèi)心爭斗后,他看到人們?yōu)橛畹谋举|(zhì),逐漸認清這個永恒圓融的世界,他周身散發(fā)的是純潔、安寧、光明、祥和與神圣。
悉達多告別雙親及家園,告別朋友及老師,告別佛陀,告別摯愛,告別舊我,費盡一生的努力去找尋自己的“阿特曼”,或許告別即意味著新生??梢哉f,感性的“自我”是現(xiàn)實中那個流淌于追尋之間的不完美的自己,不斷叩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理性的“自我”是超越于俗我而不斷前進以得到幸福、安寧和滿足的自己,不求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只求心靈的圓達。兩種“自我”不斷交織、共存,其中有笑有淚、有苦有痛,促使一個人走向?qū)庫o。
這或許也是大多數(shù)人內(nèi)心世界的爭斗過程吧!生活中太多的誘惑讓我們無法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從容地去面對、去把握,浮躁、浮淺充斥于我們的生活,讓人感覺那個透亮如初的“自我”被封鎖于箱柜。然而,如若明曉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我們便會方向明確、內(nèi)心堅定。一切總是在編織交叉中慢慢明晰。
“我”,是我要擺脫、要制勝的東西?!拔摇保瑓s又是我無法制勝,只能欺罔、逃遁和隱藏的東西。尼采說:“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只有認識到有限的“自我”,才有走向無限的“自我”的可能。當兩種“自我”融合與交織之時,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釋然,萬界萬物浮在心間,了然于胸?;蛟S你會迷茫,但是沒關系,這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人生的方向就是在一次次的追尋過程中慢慢才水落石出的。迷途不可怕,可怕的是止步不前。或許這個過程阡陌縱橫,但這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覺悟之路,只要砥礪前行、沉吟內(nèi)心,最終就能圓融統(tǒng)一、永恒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