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才
摘 要:文章結(jié)合梁河縣館藏文物,重點考究南甸宣撫使兩方清代官印的性質(zhì)、特點、來源情況等。明確了土司所使用的官印主要來自清朝中央政府頒發(fā),嚴格按照清朝廷官方印制,這些官印的質(zhì)地、形制、尺寸、印文和款識都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清政府對滇西土司頒發(fā)官印主要是繼承明朝慣例和清朝因功行賞兩種形式。官印作為土司政權(quán)的政治標志,除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在地方社會發(fā)揮多方面的功能,受到歷代土司的高度重視。文章通過對梁河縣土司官印的認真查驗和對比,并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綜合分析,得出結(jié)論:南甸土司兩方刀銘鼎印同屬一土司,只是期間出現(xiàn)了閑置舊印、改鑄官印的特殊情況。這為研究清代改鑄官印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guān)鍵詞:南甸土司;文物;土司官印;考究
0 前言
南甸土司在今天的梁河縣世襲為官29代,歷時552年(1389—1950年)。公元25年前大盈江流域就是一塊富饒而美麗的地方,在這里有漢族、傣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繁衍生息。在這里生活的民族有一位部落首領(lǐng),首領(lǐng)叫“賀弄召法”,他是南甸土司的第一任官員,但不是朝廷官員,而是部落推薦的酋長。在酋長的領(lǐng)導(dǎo)下開辟了大盈江中上游的土地,部落慢慢強大起來,后來兼并了羅卜絲莊(今梁河芒東)、小隴川江以西(今梁河勐養(yǎng))、大盈江西北邊和盞西(今盈江縣)一帶的部落,形成了較大的勐底(今梁河遮島)部落。13世紀,位于大盈江東岸的麓川部落兼并了瑞麗江流域的部落形成了強大的麓川政權(quán),麓川酋長思可法開始向東推進,兼并了勐乃(干崖、今盈江)、勐底(今梁河)兩個部落,占領(lǐng)了怒江西岸、伊洛瓦底江東岸和大盈江、太平江流域,成立了果戰(zhàn)壁王國。14世紀,元軍討伐金齒,勐底酋長隨師效命,收復(fù)了失地,并得到元朝賜姓刀。到勐底酋長刀貢勐時,麓川思倫法兼并了勐底,刀貢勐成了麓川政權(quán)轄下的召魯,后升陶勐。15世紀,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勐底酋長刀貢勐為了尋找政治靠山,順利歸附明朝,從百夫長升至千夫長。明朝洪武十五年升至土知州,領(lǐng)導(dǎo)本地區(qū)。而勐底又稱南甸,西漢之前是不為人知的地方,到東漢時期才納入永昌府,正式歸屬中國領(lǐng)土,標志著邊疆民族正式有了強大的國家作為后盾。到明正統(tǒng)九年南甸土司升至宣撫使、成立南甸宣撫司署,從曩宋鄉(xiāng)大地搬遷到今九保建署,期間實力較為雄厚,在邊地有“十司領(lǐng)袖”之稱。管理范圍較大,東至蒲窩60千米,西至隴川司為界,南至伊洛瓦底江東岸,北至半個山與騰沖為界,為南甸土司鼎盛時期。明朝滅亡之后,南甸土司歸屬清朝,這時曩宋劃出騰沖。又因中緬勘界,伊洛瓦底江東岸劃出緬甸。后又因改土歸流,原土司屬地九保同時劃出騰沖,司署搬遷至永安(今永和)。邊地民族造反,南甸土司搬遷到芒東,后又搬遷到遮島(今現(xiàn)址)。辛亥革命后,南甸宣撫司署被南京國民政府承認,但是南京民國政府已經(jīng)設(shè)立設(shè)治局與土司分權(quán)分稅,大大削弱了南甸土司的權(quán)利,實行土流并治,一直延續(xù)到1950年5月6日梁河解放。而南甸土司官印是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實物見證,同時也對研究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土司制度統(tǒng)治下邊疆穩(wěn)定、民族團結(jié)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縣館藏南甸土司兩方清代官印,由于形制相同,其身世一直不得其解。筆者從事文物保護及滇西地區(qū)土司文化研究工作多年,在單位同事的支持下認真對南甸土司兩枚官印進行研究,對土司官印的歷史由來進行追述考究。
1 南甸土司官印
1.1 土司官印一
南甸土司官印一: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由禮部制造頒發(fā)。為黃銅質(zhì),正方形,邊長8.1厘米,厚2厘米,紐高10厘米,柄根部直徑3.5厘米,頂端直徑2.5厘米,年代及落款均為刻字,“南甸宣撫司印”系懸針篆體,陽文,直書兩行,字體筆畫粗糙,線條粗細不勻,凹凸不平,字跡模糊。印文分兩半,左側(cè)滿文,右為清篆,陽文直書兩行,譯漢字之意。印背銘有漢、滿文兩種,左書漢文“禮部造 南甸宣撫司”,刻字楷書,右為滿文(圖1)。右側(cè)落乾隆二十一年閏九月;左書:乾字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二號。
1.2 土司官印二
南甸土司官印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九月由禮部制造頒發(fā),印為黃銅質(zhì),正方形,邊長8.1厘米,厚2厘米,紐高10厘米,柄根部直徑3.5厘米,頂端直徑2.5厘米,年代及落款均為刻字,“南甸宣撫司印”系懸針篆體,陽文,直書兩行,印文分兩半,左側(cè)滿文,右為清篆,陽文直書兩行,譯漢字之意(圖2)。印背銘有漢、滿文兩種,左書漢文“禮部造 南甸宣撫司”,刻字楷書,右為滿文。印體規(guī)范工整線條飽滿勻稱,印跡流暢清晰,工藝較精。落款為乾字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二號。沿用到清末民初。
2 南甸土司官印解析
仔細查驗、對比了兩印,并結(jié)合查閱的相關(guān)史料,試做一解析,敬請各有識之士給予批評指正。
從兩印對比來看,印面文字模糊的一印制作工藝精細,字體規(guī)范,印坯和印文是連同澆鑄的,應(yīng)為乾隆印制繁盛時期的典型四品官印。印面文字清晰的一印則是先鑄好印坯,然后再人工刻鑿側(cè)背的印文,故印側(cè)背文字極不規(guī)范,其制作年代應(yīng)為乾隆后期印制衰敗時期的四品官印。
現(xiàn)存歷史文獻記載中處于清乾隆年間的南甸土司有兩位,分別為刀銘鼎和刀三錫。關(guān)于刀銘鼎,《清實錄》之五百二十二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閏九月戊戌,以故云南南甸宣撫司刁(即刀)恩賜子銘鼎……襲職?!笨芍∥哪:挠槌⑵鋾r頒給刀銘鼎的官印。而刀三錫何時承襲土司位,不見正史記載。但據(jù)乾隆四十一年(1776)六月清人吳楷所著《南甸園記》中提及“至今應(yīng)襲刀三錫”以及刀樾清《南甸司刀龔氏世系宗譜》(后簡稱“《龔氏司譜》”)載“乾隆四十一年,公(刀三錫)奉到部文號紙依例承襲”可知,刀三錫至少在乾隆四十一年已經(jīng)承襲土司位,而且龔氏司譜還載“同時并奉到新頒金印一顆,左滿文,右漢文。文曰:南甸宣撫司印。當即呈交舊印,啟用新印具報”。那這枚印文清晰的官印是否為刀三錫承襲時,朝廷頒發(fā)給的呢?僅從印文來看,這枚印文清晰的官印與刀龔氏司譜的記述一致,但細看此印鐫刻的時間為“乾隆三十一年閏九月”,編號為“乾字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二號”,與刀銘鼎的官印為同一個編號。那問題來了,須知在乾隆十三年(1748)開始厘定印制,至十七年(1752)結(jié)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印制體系,其中包括了官印的形制、制造與管理等。其時,作為鑄印局上司機構(gòu)的禮部,對所鑄印既需察其質(zhì)地成色,又要察其印文是否清晰,字畫是否準確。經(jīng)禮部自察自審后,還要經(jīng)由非上司機構(gòu)的內(nèi)閣終審,以確保本署上下機構(gòu)間無包庇回護、敷衍從事。這種審核制保證了官印質(zhì)地、印文所代表的權(quán)威性。而清代官印左右兩側(cè)多鑄有制造年月、編號,目的是登記存案、備查。既然刀三錫于“乾隆四十一年”承襲,登記存案就不可能鐫刻“乾隆三十一年閏九月”和與上任土司官印一致的編號。如果刀三錫早在“乾隆三十一年閏九月”就開始承襲土司位,但實際上“乾隆三十一年閏九月”是不存在的。因為在乾隆三十一年是沒有閏月的,所謂的“閏九月”是一個很明顯的年代錯誤,當時的政府官員是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的!綜合出現(xiàn)的這種謬誤以及印體兩側(cè)、印背為手工鐫刻和字體不工整,說明此印為先鑄印坯印文,后有意再刻鑿兩側(cè)及印背。
這種工藝在古代稱為非一體式鑄印法,而刀銘鼎的官印則是一體式鑄造工藝,兩者鑄造的印精美程度明顯不同。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yīng)該與當時的定制變化有關(guān)。據(jù)《清實錄》載,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為減輕中央禮部鑄印局的工作負荷以及縮減中央財政開支,皇帝下諭:“所用止系鈐記,若悉令由部頒發(fā),事體尤屬紛煩。朕意莫若交與各直省督撫,于省會地方定一鐫刻鋪戶,如官代書之類,令佐雜等報明上司將應(yīng)用鈐記即就官鋪鐫刻。但不許懸掛包刻門牌,以除陋習(xí)。其余市肆,一概不準私雕已足備稽查而昭進地?!雹儆纱耍胤健白綦s”(包括各地土司)用印由地方自行解決。地方在鑄印時采取的工藝在精細度上自然較禮部鑄印就有了明顯的差距,而款式情況多簡略、隨意了。
清代存在“平時百官印信換發(fā)未有定時,唯視印文磨損漫漶而奏請重鑄”的情況?!肚鍟洹份d:“凡改鑄之印內(nèi)外官印歲久模糊應(yīng)改鑄者題咨到部鑄給?!雹凇肚鍖嶄洝芬灿涊d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月,皇帝針對云南巡撫郭一裕用印不明晰而頒發(fā)的下諭:“鈐蓋印信所以昭慎重也,自應(yīng)敬謹將事。乃朕前見郭一裕所鈐之印殊不明晰。意以新改篆文較細,或易致如此。見高晉之本,則字畫顯然。夫同一新鑄之印而彼此不齊若是。其為不善于用,而隨手鈐蓋,以致饃糊,益可知矣。關(guān)防為督撫信守,即尋常文移,亦當顯明,使人一見而知,況本章耶。即此小節(jié),其人于政事之留心與不留心,已可概見。嗣后各宜敬謹鈐蓋,毋得草率從事。如果案件繁多,易于饃糊,即當題請改鑄。勿得因循茍且?!雹劭芍谇±宥ㄓ≈坪?,高度重視新印的使用,對出現(xiàn)官印磨損后即要求改鑄,而對于地方各級官印需換發(fā)者,須采取逐級審核申報制度,由督撫上奏請旨,題本下吏、兵二部議準,最后下禮部。而早在乾隆七年(1742),規(guī)定“凡內(nèi)外官接到新印,于舊印篆文中加鐫‘繳字,送部銷毀”。乾隆十八年(1753)又規(guī)定了換發(fā)新印后廢印繳部的時限。從今存的乾隆十三年以后所制印的實物看,很多是繳部后經(jīng)過鑿毀而留存至今的,印面鑿毀痕跡不一,有間隔剜凹字跡者,有采用橫、豎、斜線砍剁印文者,有印面剁鑿去一角者,然印面帶有“繳”字者則很少,說明當時在廢印印面加“繳”字的制度執(zhí)行起來難度大,除少數(shù)于印面鐫“繳”字外,更多廢印采取隨意的方式損毀印文而令其不堪使用,又從道光十九年重申了廢印繳部制度上看,廢印上繳遲延時有發(fā)生,制度執(zhí)行是不力的。
3 結(jié)語
結(jié)合現(xiàn)存舊印分析,刀銘鼎印除印體字跡清晰外,印面文字已經(jīng)磨損嚴重,估計當時由于使用時間過久以及其他原因,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后出現(xiàn)了印文模糊,須改鑄官印。在逐級申報后,南甸土司領(lǐng)到部頒但是本省鑄造的新印后又沒有將舊印上繳,舊印自然還存留于司衙而且沒有做任何銷毀的印跡。而領(lǐng)到的新印,印面文字清晰,編號和舊印一致,唯在鐫刻年代時本省工匠筆誤將“二”字多刻一劃,形成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年代。
歷代土司承襲一般都會奉到新印一枚。南甸土司刀銘鼎印至今仍存,佐證了其承襲具體時間,而刀三錫及以后土司官印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未能保存下來,既留給后人想象的空間,同時也許是我們研究、挖掘南甸土司歷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吧!
參考文獻
[1]屠述濂.騰越州志[M].文明元,馬勇,點校.昆明: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
[2]劉毓珂.永昌府志[M].徐鴻芹,點校.昆明: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
[3]梁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梁河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4]梁河縣人民政府.梁河縣地名志[M].1994年6月梁河縣人民政府內(nèi)部發(fā)行.
[5]龔樾清.南甸司刀龔氏世襲宗普[M].1962年手抄本.
[6]中華書局.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八百三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8.
[7]楊一凡,宋北.大清會典乾隆朝[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8]中華書局.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二百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