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暉
摘 要:在小學各科教學中,語文、數學和英語所占的課時較多,也更能引起師生們的重視。而道德與法治和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則只占了很少的課時,而且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上課時間還會被語數外等學科占用。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新一輪教學改革的進行,人們發(fā)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沒有受到重視,而小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的時期,極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本文中筆者結合小學道德和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對核心素養(yǎng)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問題與對策
培養(yǎng)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這門課程教學的依據和出發(fā)點。然而,實際教學情況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明顯,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有待提升,而核心素養(yǎng)更是有待落實。本文中,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相比,有很大不同。由于小學生的身心正處于生長和發(fā)育階段,與初中生和高中生相比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心理年齡不夠成熟,加上小學生好奇心強烈,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比較少,生活的圈子有限,因此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尚處在懵懂的時期,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處在起始階段,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以幫助他們開闊視野,認識世界。但是,我國當前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課時比較少,課時有限,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被排斥在語文數學和英語等主流學科之外,缺乏良好的教學氣氛,學生對學習這門科目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制約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缺少參加教學培訓的機會,而我國目前也沒有這方面的具體教學指導,因此不少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時,不能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來進行合理的、有針對性的設計,導致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教學效果低下。
二、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
1.靈活運用課本教材資源,感悟道德認知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內容的編寫上以體現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主要的特點,將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規(guī)律貫穿教材的始終。在具體的內容設計上,突出使用圖片和圖畫等實現了文字和圖畫的有機融合。而且教材中使用的圖片可愛活潑、親切自然,提示語簡潔生動,既符合了小學生充滿童心的年齡特征,又充滿童真和童趣,又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邏輯。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這種編排特點,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教材,轉變以往照本宣科地念教材和講義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教材知識和學生的道德思想現狀,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教材,感悟道德認知。
例如,在教學《有多少浪費本可以避免》這節(jié)課之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確定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入手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導入,揭示教學主題;對話課本,了解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聯系生活實際,避免浪費;拓展延伸,樹立節(jié)約意識。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將教學內容指向現實生活,擴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如把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拍成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生對比后,意識到了生活中浪費資源的現象和由此帶來的危害,知曉了要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樹立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和能力。
2.利用課堂活動資源,體驗道德情感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向小學生進行道德法治教育的德育課程,突出強調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認知和提升。實踐活動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媒介,充滿趣味的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引起學生的道德認同感,讓學生更愿意參加到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去合作、去交流、去模擬、去認知和去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活動的主人,增強學生的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合理消費》這節(jié)課時,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教學活動:首先通過游戲激趣導入、看視頻內容討論、圖片說理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動,這些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極具趣味性、真實感、現場感,比那些枯燥的口頭說教要有趣的多,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們在一組組圖片、一個個畫面中,逐漸感悟到了合理消費的內涵和必要性,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在學生親身體驗中,教學目標得以達成,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3.整合學科主體,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語文、英語等人文學科有密切關聯的,而且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一方面要做到與語文等學科結合起來,一起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將教學理論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從而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我們當地的風俗”這節(jié)課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小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采用室外教學的方式,將學生帶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去,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民俗館、走訪當地的老人、參觀博物館等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當地的民風民俗,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美好情感,也能讓學生受到教育和啟發(fā),樹立長大后為家鄉(xiāng)人民做貢獻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4.推崇體驗式教學模式
受應試教學觀念的影響,不少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一些知識比較簡單,學生理解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而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深奧,學生就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感到茫然,而且即使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短時間內記住了,也不會靈活運用,真正需要這些知識時,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身感受課本中的知識。
例如,當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珍惜友誼的相關知識點時,就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小學生感受到友誼的珍貴。小學生雖然結交了一些知己好友,但是由于思維比較直接,如果教師直接將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很難理解友誼的抽象概念,而結合體驗要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各科教學中,語文、數學和英語所占的課時較多,也更受師生們的重視。而道德與法治和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則只占了很少的課時,而且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上課時間還會被語數外等學科占用,從而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受到明顯影響,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難以得到落實。教師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促成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夏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華夏教師,2018(36):31.
[2]楊秀云,吳怡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18(05):43-47.
[3]馬輝.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J].華夏教師,2018(19):21-22.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莼湖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