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曉路 ,周成均 ,劉利林,岳 浩 ,張 瑚 ,呂健雙
(1.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1;2. 中國能建工程研究院高壓直流技術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1;3. 南方電網(wǎng)能源發(fā)展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3)
為了滿足長距離大容量輸電需求,國內(nèi)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迅猛發(fā)展[1-5]。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15條±800 kV特高壓直流線路和1條±1 100 kV特高壓直流線路。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向國外輸出的步伐加快,未來電網(wǎng)將向跨國、跨洲聯(lián)網(wǎng)方向發(fā)展。從超遠距離輸電、超大容量輸電和減小輸電走廊等需求考慮,均有發(fā)展更高電壓等級輸電技術的趨勢。綜合技術實施的可行性,在現(xiàn)有直流電壓等級基礎上外推,初步選定±1 500 kV為更高的直流輸電電壓等級[6-7]。
國內(nèi)外尚沒有±1 500 kV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的設計經(jīng)驗,進行±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電磁環(huán)境研究,可以為±1 500 kV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建設提供基礎性、理論性支撐。本文在確定±1 500 kV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電磁環(huán)境限值后,按照基本計算條件,圍繞電場效應、磁場效應、無線電干擾和可聽噪聲這四個方面,對±1 500 kV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的電磁環(huán)境進行研究,得到不同海拔高度情況下導線型式、極間距和最小對地距離的推薦方案。
目前,國內(nèi)外沒有明確±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的電磁環(huán)境限值要求,可以借鑒±800 kV和±1 100 kV直流輸電線路限值要求,具體標準[8-9]如下:
1)地面合成電場強度(以下簡稱“合成場強”)、離子流密度限值詳見表1。
表1 合成場強和離子流密度限值
2)直流磁場:線下的磁感應強度不應超過10 mT。
3)無線電干擾:海拔在1 000 m及以下時,距正極導線對地投影20 m處、80%時間、80%置信度、0.5 MHz時的無線電干擾值不應超過58 dB(μV/m)。
4)可聽噪聲:海拔在1 000 m及以下時,距正極導線對地投影20 m處,可聽噪聲50%值(L50)不應超過45 dB(A);海拔在1 000 m以上且經(jīng)過人煙稀少地區(qū)時,可聽噪聲可放松至50 dB(A)以下。
系統(tǒng)和線路基本參數(shù)[10]如下:計算電壓為±1 500 kV,最高電壓為±1 530 kV,額定電流為6~8 kA,導線最低對地高度為33 m,導線平均對地高度為39 m,導線極間距為20~40 m,地線型號為JLB20A-350,地線最低對地高度為69 m,海拔為1 000 m。
目前,±800 kV直流線路導線一般采用6~8分裂,導線截面取630~1 250 mm2;±1 100 kV直流線路導線一般采用8分裂,導線截面取1 250 mm2。根據(jù)特高壓直流線路設計經(jīng)驗,±1 500 kV直流線路擬選擇10~14分裂的導線型式作為參選導線方案,詳見表2。
表2 參選導線方案
確定導線表面場強是研究直流線路電場效應的先決條件,常用的導線表面場強計算方法有馬克特—門格爾(Market and Mengele)法、模擬電荷法和逐步鏡像法等。其中:馬克特—門格爾法計算簡便,其精度一般可以滿足工程計算的要求,但不能準確反映分裂子導線表面電場強度;逐步鏡像法和模擬電荷法計算精度高,需要借助計算機完成計算。本次研究采用模擬電荷法計算導線表面場強。
直流輸電線路合成電場由靜電場和空間電場組成,其計算方法有半經(jīng)驗公式法、解析法、有限元法等,本次研究采用有限元法。
直流線路離子流場的計算方程為:
式中:Φ為合成場電位,V;φ為標稱場電位,V;E′為標稱場電場強度,V/m;ξ為合成場強與標稱場強比例系數(shù);ρ+、ρ-為正離子和負離子密度,C/m3;Ri為離子復合系數(shù),m3/s;μ+、μ-為正離子和負離子的遷移率,即單位場強下離子的運動速度,(cm/s)/(V/m);ε0為介電常數(shù);e為單位電荷。
計算導線表面場強、地面標稱場強、晴天合成場強和離子流密度的最大值列于圖1~圖4。
圖1 不同極間距下的導線表面場強最大值
圖2 不同極間距下的地面標稱場強最大值
圖3 不同極間距下的地面合成場強最大值
圖4 不同極間距下的地面離子流密度最大值
由圖1~圖4可知,隨著極間距的增加,導線表面場強緩慢減小,地面標稱場強一直呈增大趨勢;地面合成場強和離子流密度先呈現(xiàn)增大趨勢,當極間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地面合成場強基本不變化,而地面離子流密度反而減小。
極間距對地面合成場強值影響有限,當選擇合適的導線型式時,地面合成場強不是±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極間距選擇的控制因素;地面離子流密度值滿足限值要求,不控制±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設計。
直流線路磁場是一恒定磁場,磁場強度決定于導線中的電流值[11]。計算導線電流為8 kA,導線對地距離為33 m,極間距為30 m時的磁場分布,如圖5所示。
圖5 磁感應強度分布圖
由圖5可知,磁感應強度最大值約為44 m,遠低于規(guī)程要求,±1 500 kV直流線路磁感應強度指標不受控。
直流線路的無線電干擾可以利用經(jīng)驗公式估算,這些公式是根據(jù)已運行或試驗線路的測量成果歸納得到的,一般采用國際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International Special Committee on Radio Interference,CISPR)經(jīng)驗公式。
CISPR推薦的適用于雙極直流輸電線路無線電干擾值RI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gmax為導線表面場強最大值,kV/cm;r為導線半徑,cm;n為導線分裂數(shù);Dr為正極導線與計算點的距離,m;ΔEw為氣象修正項,按1 km增加3.3 dB修正;ΔEf為干擾頻率修正項,Δ Ef= 5[1-2lg2(10f )];f為所需計算的頻率,MHz。
式(2)計算的是晴天、50%概率的無線電干擾值。80%時間、80%置信度無線電干擾值則應比該值偏大3 dB(μV/m)。
計算正極導線外20 m處的導線無線電干擾值,計算結果列于圖6。由圖6可知,隨極間距和導線截面的增大,無線電干擾值呈減趨勢。不同導線方案的無線電干擾值均低于限值要求,無線電干擾不是±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設計的制約因素。
圖6 不同極間距下無線電干擾值
直流線路的可聽噪聲可以利用經(jīng)驗公式估算,這些公式是根據(jù)已運行或試驗線路的測量成果歸納得到的,最常用的預估計算公式是美國邦納維爾電力局(Bonneville Power Administration,BPA)和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EPRI)公 式,本次研究采用常用的EPRI經(jīng)驗公式。
EPRI總結的直流線路可聽噪聲AN計算公式為:
式中:gmax為導線表面最大電場強度,kV/cm;d為子導線直徑,cm;n為導線分裂數(shù);RP為正極導線與計算點的距離,m;kn為修正項,當n≥3時,kn=0;當n=2時,kn=2.6 dB;當n=1時,kn=7.5 dB。
計算正極導線外20 m處的導線可聽噪聲值,計算結果詳見圖7。
圖7 不同極間距下可聽噪聲值
由圖7可知,隨著極間距和導線截面的增大,可聽噪聲值呈減小趨勢。極間距為30 m時,采用14、12、10分裂導線方案,導線截面分別不應小于 720 mm2、1 000 mm2和 1 400 mm2;極間距為32 m時,采用14、12、10分裂導線方案,導線截面分別不應小于720 mm2、1 000 mm2和1 250mm2。可見,可聽噪聲是±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設計的控制條件。
根據(jù)前述結論,可聽噪聲是±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設計的控制條件。在不同海拔和極間距情況下,計算不同導線的可聽噪聲值列于表3。
表3 不同極間距和海拔高度情況下可聽噪聲值 dB(A)
海拔低于2 000 m時,可聽噪聲按45 dB(A)的限值考慮,海拔在2 000~3 000 m之間時,可聽噪聲按人煙稀少地區(qū)50 dB(A)的限值考慮。為了便于施工和運維,盡量減少分裂根數(shù)和導線總截面,不同海拔高度情況下推薦的導線方案和極間距見表4。
表4 不同海拔高度情況下推薦的導線方案和極間距
由 表 4可 知,12×JL/G3A-1000/45和10×JL/G3A-1250/70導線方案的適用性較廣,宜作為推薦導線方案。在1 000~2 000 m海拔的情況下,通過增大極間距、提高導線對地高度等方法將可聽噪聲控制在限值內(nèi)。
一般來說,導線最小對地距離選擇的控制因素是雨天合成場強[12]。海拔在1 000 m及以下時,計算12×JL/G3A-1000/45和10×JL/G3A-1250/70兩種導線方案在不同導線對地距離情況下的地面合成場強最大值,其極間距分別取30 m和32 m,計算結果列于圖8和圖9。
圖8 不同對地距離下晴天地面合成場強最大值
圖9 不同對地距離下雨天地面合成場強最大值
由圖8和圖9可知,隨著導線最小對地距離的增大,地面合成場強呈減小趨勢。根據(jù)晴天、雨天地面合成場強計算成果得到相應導線推薦的最小對地距離,結果見表5。
表5 推薦的導線最小對地距離
本文研究±1 500 kV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電磁環(huán)境計算,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1)隨著導線極間距的增加,地面標稱電場最大值一直呈增大趨勢;地面合成場強和離子流密度最大值先呈現(xiàn)增大趨勢,當極間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地面合成場強最大值基本不變化,而地面離子流密度最大值反而減小。磁感應強度由線路中心向兩側(cè)逐漸減小,無線電干擾和可聽噪聲值隨導線截面和極間距的增大而減小。
2)地面離子流密度、磁場效應和無線電干擾不是±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設計的制約因素。
3)可聽噪聲是±1 500 kV直流輸電線路設計的控制條件。極間距為30 m時,采用14、12、10分裂導線方案,導線截面分別不應小于720 mm2、1 000 mm2和 1 400 mm2;極間距為32 m時,采用14、12、10分裂導線方案,導線截面分別不應小于720 mm2、1 000 mm2和1 250 mm2。
4)在不同海拔高度情況下,12×JL/G3A-1000/ 45和10×JL/G3A-1250/70導線方案的適用性較廣,可作為推薦導線方案,極間距分別取30 m和32 m。
5)一般非居民區(qū)和居民區(qū)的導線最小對地距離分別取33 m 和3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