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蘭,孫 奡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新聞調查》作為央視的一檔深度新聞評論類欄目,在創(chuàng)辦初期就以“走向調查”為主要標志,通過多樣獨特的敘事方式以及表現手法,將一個個身處在大事件下的小題材如同講故事一樣傳遞給廣大觀眾。在2020年初的時候,新冠疫情突然襲來,席卷全國,公眾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在抗擊疫情的期間,《新聞調查》從2月1日的《火線金銀潭》開始,直到5月2日的《冬去 春來》一共推出了14期新冠疫情相關報道。報道從疫情爆發(fā)再到疫情擴散,以及之后的疫情逐漸被控制到疫情衰退各個階段來報道這次新冠疫情的全過程?!缎侣務{查》作為央視的欄目,起到了傳遞新冠最新消息,普及科學基礎知識,緩解公眾驚慌情緒,正確引導公眾輿論的社會功能。與此同時,關于新冠疫情深度報道的題材選擇以及敘事手法都令人眼前一亮,將新聞報道故事化,情景化以及細節(jié)化,不僅僅傳遞了新冠疫情期間的信息,同時表現了國家在抗擊疫情時人民群眾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人民對于抗擊疫情的決心,讓公眾看到了中國人民在面對疫情時人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本文將從《新聞調查》抗擊新冠疫情相關報道來分析《新聞調查》欄目的敘事手法。
節(jié)目名稱播出時間主 要 內 容《火線金銀潭》2020.2.1金銀潭醫(yī)院是湖北省武漢市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醫(yī)療救治定點醫(yī)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fā)以來,這里是最早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定點醫(yī)院,也是收治"新冠"感染患者數量最多的醫(yī)院。這期節(jié)目將帶您走進金銀潭醫(yī)院,展現醫(yī)院一線情況?!段錆h十七日》2020.2.9每天發(fā)布的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數字除了告訴我們又確定新增一位感染者的同時,也在告知他的身后又將有多位潛在的被感染者將開始隔離觀察。那么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這個被疫情突襲的城市在為它的居民做著怎樣的防護和保障,這期節(jié)目將帶您走進武漢,為您展現武漢的疫情防控工作。
續(xù)表
《新聞調查》作為一檔深度新聞評論類欄目,它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作用的。在進行敘事的選題的時候,要找到對于事件最恰當的切入點,把握好主題的高度,才能夠對于社會的現狀進行最好的描述,從而能夠具有指向作用的引導觀眾的思想,最后反作用于社會的實踐。[1]所以在進行敘事的時候,對于選題是需要節(jié)目組進行反復斟酌的,并不是如同流水賬一般將所有能拍攝的事情進行拍攝,就是一期好的節(jié)目。有選擇地給觀眾看所能代表節(jié)目組想要傳遞的思想的題目,才是節(jié)目組所創(chuàng)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比如這次的抗擊新冠疫情相關報道,在疫情期間,全國上下抗擊疫情的新聞事件和新聞線索數不勝數,對于新聞創(chuàng)作的素材提供是極其豐富的。但是節(jié)目組需要選擇那些可以反映當下社會現狀,并且能夠代表大部分普通人民生活情況的素材。只有這些兼顧了重要性和普遍性原則的新聞素材,才能夠最被觀眾所接受并且進行思考,才能達到節(jié)目組所想要達到的效果。
在《新聞調查》抗擊新冠疫情相關報道中,所有14期素材都是選擇在當時最受觀眾關注,并且最能反映社會現實的選題。14期節(jié)目幾乎涵蓋了在疫情期間全國尤其是湖北在生活狀況上方方面面的內容。從第一期定點醫(yī)院的收治情況,到武漢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個社區(qū)對于疫情防控的舉措,還有在方艙醫(yī)院中病人與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再到疫情衰退之后的復工復產等。這些話題都具有多樣性,而且注重從一個大事件下的小點切入,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創(chuàng)新性地反映抗疫主旋律。比如在《復蘇》這一期中,用西北餐飲店和盒馬生鮮的合作,來表現出疫情衰退之后,漸漸恢復正常生活的北京。而在《守護武漢》這一期中,節(jié)目組又集中描繪了在情況嚴峻的疫情下普通人民的生活畫面,通過觀察拍攝他們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以及情況,展現了普通武漢市民在特殊時期對城市的熱愛與守護。還有在《方艙》這一期當中,用入住方艙醫(yī)院的病人楊晶拍攝的Vlog作為主線,向外界傳遞了神秘的方艙醫(yī)院的真實情況,并且講述了在方艙醫(yī)院中感人的醫(yī)患關系以及一些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們的動人故事,也向外界傳遞出人民對于戰(zhàn)勝疫情的決心。由此可見新聞節(jié)目好的選題可以帶動主題的深化,以此提高聞報道的生動性和說服力,從而引發(fā)讀者和觀眾的感情共鳴,進一步揭示“大”主題的內涵。
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說,敘事角度可以分為“全知敘事視角”和“限知敘事視角”。大部分的傳統(tǒng)新聞節(jié)目都是使用的“全知敘事視角”來進行敘事。以第三人稱也就是旁觀者的角度來對于事件進行觀察并且敘述,可以了解到整個事件各個人物各個角度的情況,在最大程度上展現出所想要敘述的事件的全貌。[2]但是在《新聞調查》抗擊新冠疫情相關報道的幾期節(jié)目中,節(jié)目組大量使用了以第一人稱也就是“限知敘事視角”的敘事角度。在新冠這個大環(huán)境下,將身處在疫情中心的人物的第一人稱視角來作為節(jié)目的主要敘事視角,可以使觀眾更加親身體驗到新冠期間親歷者的切身體會,使節(jié)目更加具有感染力。節(jié)目組通過將兩種視角不同切換,交叉使用,在讓觀眾體驗到第一人稱敘事的親歷感之后,還用“全知敘事視角”的解釋補充了第一人稱敘事的單一性以及局限性,讓敘事功能達到了最大化。
比如在《方艙》這一期中,整個節(jié)目的主線就是住入方艙醫(yī)院進行治療的楊晶的Vlog片段。這些片段向觀眾展示了神秘的方艙醫(yī)院的“真實面目”,讓觀眾可以了解到方艙醫(yī)院的內部基本情況,同時也向外部生動地表現了在方艙醫(yī)院中的日常生活。有著許多令人感動的醫(yī)患關系,也有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清潔阿姨和保安。這種“限知敘事視角”讓觀眾更加投入到節(jié)目中來,拉近了觀眾與節(jié)目中人物的心理距離。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節(jié)目的真實性,向觀眾展示節(jié)目講述的是真實存在而并非虛構的故事,呈現的是方艙醫(yī)院中的真實面貌。同時節(jié)目并沒有完全使用“限知敘事視角”的敘事角度,而是使用“全知敘事視角”加以補充,在一些Vlog中并沒有拍攝到的地方,使用“全知敘事視角”來進行拍攝解釋,彌補了第一人稱視角的局限性,兩種視角不斷切換,可以緩解觀眾的視覺疲勞。
當一部紀錄片擁有了適宜的題材以及足夠優(yōu)秀的素材,如何將這些內容用合適的方式講述給觀眾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紀錄片最重要的就是導演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敘述他所擁有的故事。一部深入人心的紀錄片,往往需要打破一般的紀錄片“一人一事,一因一果”的敘事結構,而采用多線程的敘事方式,多線并進,用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講述所敘述事物的內容,這才能更好地綜合反映出所想表達的情緒,講好所要講述的故事。比如在3月21日《復工》這一期中,由西北餐飲門店復工,延伸到了盒馬生鮮與西北餐飲店的員工互用,再引出了給商業(yè)區(qū)送外賣而側面表現出了企業(yè)復工。這雖然從始至終是一條線索,但是分別講述了餐飲店員工、超市員工、購買超市商品的人們在疫情衰退之后復工的情況,最后聚合起來展現出北京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的圖景。這種將主線與復線相互結合在一起的敘事結構,可以更加具象化地表現出復工以來人們生活的變化情況,使節(jié)目更加具有層次感,用多方主體表現出了節(jié)目的主題。
在深度報道之中,尤其是《新聞調查》這種新聞節(jié)目,我們需要客觀展示新聞事實和調查的過程,同時也需要分析評價產生原因和社會影響,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畫面以及視聽語言來實現我們的情感以及思想表達。新聞節(jié)目不僅僅是需要展示新聞的事實,同時也需要表達出情感。
《新聞調查》就經常通過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相結合來表現新聞的表現力,采用樸實的鏡頭,在鏡頭與鏡頭之間并不使用花哨的技巧進行剪輯,在維護新聞真實性方面運用了白描的表現手法,能夠給觀眾提供最原始的第一材料。但是節(jié)目組往往又通過構建一些情感意象符號來傳遞感情,意象是一種獨特的審美復合體,既是有意義的表象,又是有表象的意義。意象作為閃光的質點,能在敘事機制中發(fā)揮貫通、伏脈和結穴的一類功能,在線索的結合點上發(fā)揮情節(jié)紐帶的作用。意象一般存在于文學作品中,但影視作品其實也經常會通過意象來傳遞情感表達。[1]比如在《方艙》這一期當中,節(jié)目的開始,就是一幅漫畫,配合著楊晶獨白的音頻:“等待一朵花開,需要很多耐心與微笑?!倍诠?jié)目的結尾,又是一段楊晶的獨白,“2天后,爸爸就解除隔離了,兩周后,我也回家,那時候,花就真的開了?!痹谥?,伴隨著輕緩的背景音樂,一束陽光慢慢照在了樹葉上,最后慢慢定格在了盛開的桃花之上。“開花”這個意象就在這期節(jié)目中形成了首尾呼應,增強了整期節(jié)目的感染力,也向觀眾傳遞了節(jié)目的主題:“我們終將戰(zhàn)勝疫情,迎來春天。”所以可以了解到,情感意象符號能在除了文字表述之外,從側面展現出節(jié)目的情感表達,使其表現形式更富張力,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表達,引發(fā)人們思考。所以新聞節(jié)目并不僅僅只是復述新聞事件本身,還可以通過寫意的畫面來傳遞自己的思想情感。
新聞是一門敘事的藝術,如何更好地向觀眾敘述所要傳達的新聞內容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掌握的能力。好的敘事會增強新聞的吸引力以及可讀性,可以將許多枯燥無趣的新聞內容講述得豐富精彩。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敘事能力,會讓新聞失去許多應有的表達以及傳播效果。所以敘事能力對于新聞的優(yōu)劣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決定作用,而畫面就是對于敘事來說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新聞調查》一直都采用多機位實景拍攝,用不同的機位來拍攝同一個事件,這樣可以讓觀眾更多角度來觀看到盡可能多的畫面細節(jié),同時多機位畫面拍攝的鏡頭剪接可以讓畫面不像長鏡頭那般顯得枯燥無聊,可以讓節(jié)目的畫面豐富化。同時在大部分使用實景拍攝的情況下,節(jié)目并不是流水賬一般地將拍攝的素材放在節(jié)目中,而是有序地選擇素材的排列,將最能夠表現主體宗旨的片段節(jié)選出來,最后將大量的視頻素材剪輯成一個完整的節(jié)目。
對于紀錄片畫面來說,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空鏡頭的使用。空鏡頭該拍攝哪些畫面,該穿插在哪里都是需要導演反復思考的。比如在2月9日的《武漢十七日》這一期的15分40秒時,確診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小雷為了家人考慮,在大年三十的時候離開了家庭。這時插入了一段萬家燈火通明的空鏡頭,在黑夜里,沿路掛滿了紅燈籠,各個家里都亮起了燈。但是配合著后期剪入的小雷的音頻,表現出了這次疫情讓許多普通家庭不能在大年三十闔家團圓,通過這個空鏡頭側面展現出了疫情的嚴峻。
同時作為視聽新聞節(jié)目,畫面與聲音是不可分開討論的,《新聞調查》在實景拍攝的情況下,大量使用的都是同期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給觀眾還原拍攝時的情景,在進行采訪以及拍攝工作環(huán)境的時候,幾乎都是使用的同期聲。可以將觀眾帶入到采訪的現場當中。加強了節(jié)目的真情實感以及所傳達的信息量,增加了節(jié)目的可信性以及完整性。
但是一些同期聲之外的使用,也可以幫助《新聞調查》更好地進行一些敘事。比如說在《方艙》這一期中,就使用了聲畫分離的剪輯技巧。在13分26秒采訪曹大姐的時候,就使用的是她在清洗公共廁所時的畫面,配上曹大姐被采訪時所說的話,樹立起了一個無私奉獻并且和藹可親的人物形象,畫面配上人物的獨白,將這個人物從單純畫面里的形象脫離了出來,成為一個更加具體的形象,也加強了節(jié)目的感染力,豐富了節(jié)目組所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感情。
敘事的方式也是值得節(jié)目組反復思考的,《新聞調查》往往使用故事化敘事的方式,《新聞調查》在節(jié)目剛剛創(chuàng)辦的時候,就有“三性”的定位口號,即新聞性、故事性和調查性。[3]《新聞調查》往往會選擇將新聞視為故事的方式。在敘事方式的選擇上,《新聞調查》經常會模仿拍攝電視劇的方法,將45分鐘的節(jié)目分成若干小段落,制造懸念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每個段落都擁有內在沖突,并且它們之前都擁有著一樣的內在邏輯。在每個新的段落中間都有新的線索與之前的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起承轉合中吸引觀眾觀看。比如在4月4日的《復蘇》這一期當中,講述了節(jié)目組之前拍攝采訪過的快遞騎手老計、江漢區(qū)多聞社區(qū)田主任、康復后離開方艙醫(yī)院的楊晶,講述了他們從疫情開始到疫情逐漸衰退之后所經歷的生活變化,三條線索雖然看起來并不相關,但是最后聯系到了一起,從側面表現出了疫情逐漸衰退,武漢的生活慢慢恢復正常,這座1000萬人的城市正在復蘇的圖景。三個段落環(huán)環(huán)相扣,都擁有著一樣的內核,并且與之前的節(jié)目形成了前后的呼應,回應了之前觀眾的關切之情,體現了節(jié)目組的人文關懷。
《新聞調查》作為央視的一檔深度新聞評論類欄目,它自己多樣獨特的敘事方式以及表現手法將社會生活中所聚焦的熱點事件本質呈現給觀眾,不僅僅傳遞到了新聞事實,還向觀眾傳達了背后的特定意義。[4]所以這種深度新聞評論類欄目不能泛泛而談,紙上談兵,而是通過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的敘事方式來完成更好的表達。在《新聞調查》抗擊新冠疫情相關報道中,節(jié)目組就展示了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在選題時從大事件下的小切入點,在敘事角度上,使用“全知敘事視角”和“限知敘事視角”相結合來進行敘事,而在敘事的策略上,節(jié)目組選擇使用多線程的敘事結構,并且配合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增強節(jié)目的吸引力,并且構建情感意象符號來傳遞感情。
但是在有些方面《新聞調查》抗擊新冠疫情相關報道還是有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有些節(jié)目中,選材過于平淡,對于紀錄片的矛盾沖突的構建稀缺,使得節(jié)目在有些地方顯得表現力缺失。在使用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的節(jié)目中,在第一人稱視角與第三人稱視角的鏡頭剪輯中太過僵硬,并沒有進行精細的過場剪輯設計,使得轉場畫面看起來較為突兀,比如在《方艙》這一期中,在描述方艙醫(yī)院如何備餐之前,節(jié)目通過楊晶的視角先拍攝了方艙內供應的晚飯,以楊晶的疑惑“為什么武漢冬天這么冷,送來的飯菜還是熱的”為由頭,鏡頭場景切換到30公里外的廚房,引出了幕后餐飲保障人員的故事,雖然敘事邏輯十分巧妙,但是在轉場之中過于強硬,并沒有做任何的轉場設計,直接就將前后兩個畫面剪輯在了一起,顯得稍有突兀,使畫面缺失了一定的美感與設計感。同時在節(jié)目中也應細化內容和焦點,串聯作品整體的合理邏輯,注重問題意識與解決途徑的展現,避免真實感人有余而深度理性不足,進而真正講述出有溫度、有銳度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