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真真
天津市第一醫(yī)院 (天津 300231)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嗅覺功能障礙、鼻塞、頭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手術為臨床治療此類患者的主要方式,可及時清除鼻息肉,促進鼻氣道阻力的改善。但由于鼻腔內的空間非常小,鼻腔的結構又較為復雜,若采用傳統(tǒng)的根治術治療,不但不能徹底切除鼻息肉,而且還極易引發(fā)一系列的并發(fā)癥[1]。近年來,鼻內鏡手術被廣泛應用于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治療中,具有手術切口較小、術后美觀性較好的優(yōu)點。本研究選取100例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通過對其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以探究該手術方式的優(yōu)勢,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治療的100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28~63歲,平均(45.52±6.21)歲;病程10個月至6年,平均(3.12±0.61)年。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相關診斷標準[2],且經臨床診斷確診;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及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急慢性炎癥的患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入院前3個月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不能與他人進行正常交流的患者;合并耳鼻喉腫瘤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手術前7 d,取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81,規(guī)格 50 μg×60掀)對患者實施鼻噴,2噴/鼻孔,200 μg/次,1次/d,同時對患者實施負壓洗鼻,1次/d;在實施手術治療前,給予所有患者鼻部影像學檢查,進一步明確息肉位置,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對其實施麻醉,麻醉起效后即可實施手術治療;先切除患者鼻腔內的息肉組織,之后充分切除鉤突,打開篩泡,在影像學的指導下適當開放上頜竇、額竇和蝶竇組織,在內鏡直視下徹底清除竇腔內病變組織、膿液等,止血,采用止血材料和明膠海綿填塞,切口縫合;取鹽酸羥甲唑啉噴霧劑(深圳大佛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317,規(guī)格 10 ml︰5 mg)對患者實施鼻噴,每側鼻孔1~3噴/次,2次/d,術后72 h在內鏡輔助下清理患者鼻腔內的偽膜及分泌物,囑其采用善邦沖洗劑[成都善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川衛(wèi)消證字(2010)第080號;規(guī)格 4 g×10袋/件]沖洗鼻腔,2次/d,避免堵塞鼻腔;術后第7~8天開始,繼續(xù)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對患者實施鼻噴,劑量及方式同術前,連續(xù)鼻噴12周。
治療過程中詳細記錄各手術指標情況,術后統(tǒng)計治療效果、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鼻腔通氣時間、住院時間、鼻黏膜恢復時間等。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治愈為鼻塞、頭痛等臨床癥狀消失,鼻腔黏膜上皮化、鼻竇口開放良好;有效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鼻腔內有肉芽形成;無效為鼻竇口依舊狹窄,術腔粘連,鼻竇腔內有小息肉形成;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并發(fā)癥包括鼻腔出血、術腔粘連、眶周輕微瘀血等。
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鼻腔通氣時間、住院時間、鼻黏膜恢復時間分別為(25.89±4.76)min、(28.50±5.35)ml、(3.70±0.56)d、(4.80±11.01)d和(5.62±1.14)d;治療后,100例患者中治愈72例,有效27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99.00%(99/100);治療后,100例患者中出現(xiàn)1例鼻腔出血,1例術腔粘連,1例眶周輕微瘀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0%(3/100);術后隨訪3個月,2例患者復發(fā),其余患者均恢復良好,復發(fā)率為2.78%(2/72)。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多由鼻黏膜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慢性炎癥等所致,發(fā)病后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流膿涕、嗅覺功能及鼻氣道阻力降低、頭疼等癥狀。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fā)生與慢性炎癥、感染、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3]。分析其具體原因為,炎癥或生活環(huán)境造成鼻竇口鼻道復合體阻塞會誘發(fā)鼻腔息肉發(fā)生樣變,或表現(xiàn)為鼻腔鼻竇黏膜水腫、毛細血管增生等病變,從而阻礙患者的呼吸,加重生理痛苦。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復發(fā)率較高,且病程均較長,這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同時,鼻竇黏膜神經纖維會分泌大量的P物質和血管活性常態(tài)物質,進而激發(fā)炎性介質的形成,使機體中B淋巴細胞向免疫球蛋白轉換,但在一些復雜細胞因子的影響下,鼻腔黏膜炎癥會逐漸加重,從而降低患者鼻竇黏膜纖毛清除系統(tǒng)的功能,導致患者的嗅覺功能不能發(fā)揮正常作用。
目前,手術為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有效方式,但傳統(tǒng)的根治術手術視野不佳,易對患者的鼻腔黏膜、中鼻甲等組織造成損傷,進而破壞鼻腔生理結構的完整性,且術中易出現(xiàn)切除不徹底的情況,導致治療效果欠佳,術后復發(fā)率較高。隨著我國臨床治療技術的發(fā)展,鼻內鏡手術治療在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種手術方式對患者鼻腔結構造成的損傷較小,在切除鼻腔息肉的同時還可有效保護鼻腔及中鼻甲內的黏膜組織,由于在內鏡的直視下進行操作,手術視野比較清晰,病變組織清除率較高,有利于降低術后復發(fā)率[4];此外,該手術方式可有效避免面部創(chuàng)口,保證面部美觀性,患者認可度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手術用時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恢復較快,鼻腔通氣時間及鼻黏膜恢復時間均較短;經過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9.00%,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3.00%;隨訪3個月的復發(fā)率較低。
綜上所述,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不但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且治療效果顯著,術后恢復較快,并發(fā)癥較少,術后復發(fā)率較低,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