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海波 董紅霞 望勇 楊帆 王攀 周利琳 司升云
十四點負泥蟲[Crioceris quatuordecimpunctata(Scopoli)]屬鞘翅目葉甲科負泥蟲屬害蟲,別名蘆筍葉甲、細頸葉甲、蘆筍負泥蟲,寄主有小麥、龍須菜和天門冬屬植物等,是蘆筍的主要害蟲,在國外主要分布于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歐洲東部、朝鮮、日本等地,國內(nèi)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ㄊ?、自治區(qū)),而華中地區(qū)未見記錄與報道。近年來,隨著湖北省蘆筍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該蟲呈局部區(qū)域大發(fā)生態(tài)勢,2020、2021年在武漢黃陂等地的調(diào)查表明,部分園區(qū)蘆筍受害株率高達100%,減產(chǎn)15%~30%,已成為制約湖北蘆筍生產(chǎn)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成蟲、幼蟲啃食蘆筍的幼苗、嫩枝、擬葉以及筍莖,造成莖葉表皮殘破、莖髓蛀洞,從而使嫩莖彎曲、畸形,筍株矮小,枝葉叢生、畸形,嚴重時可將地上部分啃食成白稈,并成片枯死。
①成蟲(圖1) 分南方與北方種群,南方種群體長6.1~7.1 mm,北方種群體長5.5~6.5 mm。體背棕黃至紅褐色,光潔,有黑斑。頭前部、眼周緣、上唇黑色,頭頂正中央常有圓形黑斑(圖2);觸角黑色,棒狀,11節(jié)。前胸背板長方形,長略大于寬,兩側(cè)前半端略呈圓弧形凸出,其上或具大小、多少、隱明不等的小黑斑(圖3)。小盾片舌形,黑或褐色。每鞘翅上一般有黑斑7個,呈1-2-2-1-1序列,黑斑大小及數(shù)量變異較大(圖4、5)。足黑色,有些個體腿節(jié)、脛節(jié)基部棕黃色。腹部、腹面黑褐色。
②卵(圖6) 長橢圓形,長徑1.0~1.3 mm,寬徑0.4~0.6 mm,初產(chǎn)乳白色,后漸變?yōu)榈S色、黃綠色,至孵化前一端變?yōu)楹诤稚?/p>
③幼蟲(圖7) 寡足型,初孵時灰黃色至綠褐色,2齡以后為淡黃色。老熟幼蟲長約6 mm,橘黃色,頭部黑色、有光澤(圖8);前胸背板有2個褐色斑;胸足3對,黑色;腹部肥大、高隆、多褶;體外不包被泥狀糞便。
④蛹(圖9、10) 為離蛹,橢圓形,長5~8 mm,鮮黃色;觸角、足、翅外露;腹部末端具刺毛2根(圖11)。蛹外包被土繭。
東北地區(qū)1年發(fā)生2~3代,華北地區(qū)1年3~4代,華中地區(qū)1年4~5代。以成蟲在蘆筍地表的落葉、枯莖及土中,或雜草根際、樹皮中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成蟲出蟄,4月下旬5月上旬為第1次為害高峰期,7月為第2次為害高峰期,8上旬為第3次為害高峰期,11月后田間成蟲漸進入越冬狀態(tài)。
成蟲活躍,有群聚與假死習性,遇驚墜落不動,可短距離飛行。晴朗無風溫暖的白天取食與活動旺盛。成蟲有多次交尾與產(chǎn)卵習性,交尾3~4天后產(chǎn)卵。卵散產(chǎn),橫粘于小枝梗和擬葉上(圖12),卵期3~9天。幼蟲共4齡,幼蟲期7~10天,以胸足及腹末攀附于枝葉上取食為害,3齡后進入暴食期。老熟幼蟲在表土深度1~2 cm處結(jié)繭化蛹,蛹期5~8天。成蟲為害蘆筍至11月,之后隨著氣溫下降,潛伏于土中停止為害。從卵到成蟲需20~30天,成蟲壽命長達50天,越冬成蟲壽命100天以上。
高溫干旱有利于十四點負泥蟲發(fā)生,長江中下游地區(qū)6月梅雨季節(jié),若田間排水不良,成蟲羽化會受到影響。成蟲越冬基數(shù)大,翌年早春發(fā)生密度大,則蘆筍受害重。保護地栽培較露地發(fā)生嚴重。栽培管理較差、雜草較多、土質(zhì)黏重、施肥量少及密植地塊發(fā)生較重。
冬前或翌春及時清潔田園,割除殘枝落葉,清除雜草、枯莖。結(jié)合田間管理,進行中耕培土護根及灌溉管理,破壞化蛹場所。加強肥水管理,保持均衡營養(yǎng),增強長勢。可采取冬季灌溉,以降低越冬基數(shù)。
結(jié)合采收,可進行植株整體修剪,人工捕捉成蟲或幼蟲等措施。
于幼蟲發(fā)生初期,選擇5%天然除蟲菊乳油1 000倍液、1%苦皮藤乳油1 000倍液、0.36%苦參堿水劑1 000倍液或1%魚藤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均勻噴霧防治。5~7天后視蟲情進行第2次用藥。
在幼蟲低齡期,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聯(lián)苯菊酯乳油1 5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需特別注意著藥要均勻、打透,10天后視蟲情進行第2次用藥。注意安全間隔期,采收期嚴禁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