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伯媛
天津市河西區(qū)婦產科醫(yī)院 (天津 300202)
產后抑郁癥屬于產后精神類疾病,被稱為“隱形殺手”。隨著女性社會責任的不斷改變,產后抑郁癥發(fā)病率越來越高[1]。相關研究指出,我國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病率高達40%,該疾病嚴重影響產婦的心理健康,對其家庭和社會產生了不利影響[2]。產后抑郁癥隱匿性較強,產婦產后生理應激反應較大。多數產婦出現產后抑郁時,并未足夠重視,對產婦自身健康、家庭或新生兒帶來一定威脅[3]?;诖耍疚尼槍Ξa后抑郁癥的重要危險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綜述如下。
遺傳是產后抑郁癥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其誘發(fā)機制臨床尚未獲得統一的結論。相關研究認為,若產婦家族中有精神病史,尤其是抑郁癥史,則其有較大的概率發(fā)生產后抑郁癥[4]??梢?,家族遺傳因素能提高產婦對抑郁癥的易感性,增加發(fā)生風險。此外,產婦以往曾被診斷為精神障礙,或出現過情感障礙,都有較大概率出現產后抑郁癥,而這兩種情況可作為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相關預測指標。
產婦在妊娠期間,體內的內分泌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尤其是分娩后48 h之內,其激素水平驟然改變,這是引起產后抑郁癥的重要生物學基礎[5]。在分娩前,胎盤中的類固醇水平會上升到頂峰,引起產婦體內的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顯著升高,此時的孕激素、雌激素水平是平時月經期的50倍;分娩后,類固醇水平迅速降低,導致孕激素、雌激素水平明顯降低,這種改變容易誘發(fā)產婦的負面情緒,使其出現意志力減退、精神疲乏、敏感多疑等[6]。同時,產后抑郁癥也與產婦大腦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密切相關,涉及的因子包括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多巴胺為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能為大腦傳遞愉悅、興奮的信息。5-羥色胺與機體的情緒調節(jié)、睡眠相關,若機體5-羥色胺水平低下,則會難以控制情緒,引發(fā)失眠,從而加重精神負擔,增加抑郁癥的發(fā)生風險。去甲腎上腺素能夠有效維持機體的精力和興奮性,若缺乏這一類遞質,則會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張玉紅和張陽佳[7]認為,產婦產后抑郁量表評分與體內的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水平呈負相關,并指出產后抑郁癥與產婦的中樞神經認知、情緒調節(jié)功能密切相關,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水平異常改變是誘發(fā)產后抑郁癥的重要因子。
負性生活事件是引起產后抑郁癥的重要導火線,包括先兆流產、失業(yè)、親人離世等,加之產婦初為人母,多重壓力更容易誘發(fā)產后抑郁癥。產婦的性格特點、人格特質是影響產后抑郁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產后抑郁癥發(fā)病機制中起著“扳機”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產婦性格越內向,越不喜歡與他人溝通、交流,其產后負面情緒越得不到疏導和釋放,故而出現產后抑郁癥的概率較大[8]。若產婦在遇到負面生活事件時,未積極與他人傾訴、及時消化消極情緒,則容易引起思維狹窄、情緒低落、行為過激,從而誘發(fā)產后抑郁[9]。
家庭關系中,與產后抑郁癥最密切的則是夫妻關系和婆媳關系。受文化程度、生活習慣、認知觀念等影響,若婆媳之間的觀念差異較大,則容易引起意見不合,長期的意見分歧勢必難以維持良好的婆媳關系。同時,家庭夫妻關系不合,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婆媳關系惡化,導致產婦產后負面情緒被放大,引發(fā)產后抑郁癥。社會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產后抑郁。相關研究指出,朋友、家人、配偶等高水平的社會支持能有效改善產婦產后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產后抑郁癥發(fā)生風險,尤其是在產褥期,充分的社會支持能幫助產婦平穩(wěn)、順利地度過危險期[10]。羅崗[11]在相關研究中指出,婚姻滿意程度、婆媳關系、社會支持、親友支持與產后抑郁癥有一定的關聯性,婚姻質量不佳、婆媳關系不合時,婆媳、夫妻之間易在養(yǎng)育子女方面產生嚴重分歧,進而導致夫妻關系惡化,影響家庭生活,誘發(fā)不良心境;若產婦產后得不到親屬、朋友等的支持,則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與社會、家庭脫離等,進而引發(fā)產后抑郁癥。
妊娠是產后抑郁應激因素之一。相關研究認為,若產婦在產前存在抑郁傾向,則產后出現產后抑郁癥的概率會增加[12]。產前抑郁與產婦經濟條件、孕期情緒調節(jié)、胎兒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關,因此,產前需重視對產婦的心理疏導,引導產婦做好各項產前檢查,并對產前抑郁情況予以針對性干預,以降低產后抑郁癥發(fā)生概率。
不良孕產史或分娩時不良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產婦產后的情緒,增加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風險。不良孕產史主要包括胎盤前置、引產、胎兒畸形、早產等,均會給產婦心理留下不良陰影,使產婦過分擔憂胎兒健康,激化產婦無望、焦慮、不安等情緒,增加產婦的心理壓力,進而誘發(fā)抑郁癥。分娩時若發(fā)生不良情況,則會導致產婦負面情緒泛化,增加抑郁風險。張楊等[13]的研究指出,產程越短、疼痛感越輕,產婦出現產后抑郁癥的概率越低,可見,順利、無痛的分娩能有效保護產婦心理狀況,降低產后抑郁發(fā)生概率。
分娩方式、分娩結局與產后抑郁癥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產婦進行助產(胎吸或產鉗)、剖宮產后發(fā)生抑郁癥的概率遠高于順產。林敏等[14]的研究認為,順產、分娩無異常的產婦焦慮自評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剖宮產、分娩異常的產婦,原因為異常的分娩情況會使產婦過于擔憂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導致其心理脆弱,加重心理負擔,誘發(fā)產后抑郁癥。自然分娩有利于產婦的身體恢復,促使產婦快速泌乳,及時喂養(yǎng)新生兒,增進與新生兒的撫觸,從而有利于緩解其焦慮、不安等情緒。
新生兒的順利分娩及身體健康狀況是影響產后抑郁癥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新生兒早產、體質量不達標、存在先天性疾病等均會使產婦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增加產后抑郁癥發(fā)生風險[15]。此外,新生兒的性別也會增加產后抑郁風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產婦家屬非常重視新生兒的性別,認為“傳宗接代、養(yǎng)兒防老”尤為重要,一旦不滿意新生兒的性別,便會對產婦冷言冷語,從而加重其內疚感、無助感,增加產婦精神壓力,誘發(fā)產后抑郁癥[16]。李雪英[17]在相關研究中指出,新生兒健康狀況不佳、期望性別不一致是誘發(fā)產后抑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健康的新生兒不但會加重產婦家庭負擔,而且會持續(xù)影響產婦的心理狀況,增加產后抑郁風險;同時,新生兒性別與期望不一致時易導致家庭生活出現矛盾,增加產婦生育、心理、精神負擔,誘發(fā)抑郁癥狀。
影響產后抑郁癥的因素包括生理、社會心理、分娩等,針對上述因素,臨床可采取心理科、產科等醫(yī)師聯合診斷的方式,充分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況,疏導其不良情緒,注重對產婦及其家屬的教育,使家屬關注產婦情緒,從多方面降低產后抑郁癥發(fā)生風險,不斷完善產后抑郁癥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