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菲,任雁北,楊 華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山東濟南25001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因為原發(fā)性心臟病的反復損傷而造成的心肌泵血功能衰退,心臟搏血量無法滿足機體需要的一種長期的、持續(xù)性的病理狀態(tài)[1]。CHF在一定條件下可轉為急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終末期的表現(xiàn)和最主要的死因[2]。過渡期護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是指患者在醫(yī)院經(jīng)過救治后,需要轉運到其他醫(yī)療機構或回歸社區(qū)(家庭)進行后續(xù)康復與護理,在轉運過程中需要同時保證治療與護理的連續(xù)性而提供的護理服務模式[3-4]。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我們對54例CHF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個體化TCM進行干預,經(jīng)精心護理,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同期我院心內科收治的106例CH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推薦的CHF診斷標準[5]。②原發(fā)疾病為心血管疾病;③年齡50~70歲;④認知功能正常,無讀寫或表達障礙;⑤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肌梗死、腦卒中、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疾病患者;②精神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觀察組男32例、女21例,年齡(63.8±4.7)歲;病程(4.5±1.2)年;原發(fā)疾?。汗谛牟?0例,擴張性心肌病11例,高血壓心臟病10例,風濕性心臟病9例,其他3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1例,Ⅲ級36例,Ⅳ級6例。對照組男33例、女20例,年齡(64.8±5.1)歲;病程(4.7±1.1)年;原發(fā)疾病:冠心病18例,擴張性心肌病10例,高血壓心臟病13例,風濕性心臟病10例,其他2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3例,Ⅲ級34例,Ⅳ級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出院護理指導:于出院當天,向患者講解飲食、用藥、康復鍛煉等方面的內容,發(fā)放健康手冊,指導患者定期自行測量血壓,掌握血壓變化;患者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1次,回答患者疑問,糾正其不正確的運動方式與生活方式,指導患者調整用藥劑量,每次10~15 min;每4周進行1次家庭訪視。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出院護理指導基礎上,采用個體化TCM進行干預。①建立個性化健康檔案: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個性特征、興趣喜好、診斷資料、治療信息、并發(fā)癥情況等內容,患者出院前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自我護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并做好記錄。②干預方式:除常規(guī)電話隨訪、家庭訪視外,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微信聯(lián)系,干預過程主要采用微信和電話交談方式,每次干預時間10~20 min,每周1次,連續(xù)干預8周。干預內容根據(jù)患者自身對疾病的掌握程度、自護能力、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疾病知識灌輸、自護技能培養(yǎng)、心理疏導和資源利用4個方面,根據(jù)患者受教育程度、接受程度不同制定針對性計劃,循序漸進地執(zhí)行。a.疾病知識灌輸。反復向患者灌輸CHF的臨床特點、護理原則、誘發(fā)因素、復發(fā)先兆等,重點對呼吸道感染的危害性進行講解,并提供預防措施。指導患者個性化用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患者記憶藥物名稱、藥物劑量、作用及常見不良反應,指導患者調整劑量,強調遵醫(yī)囑服藥的益處和漏服、少服藥物的危害,動員患者家屬對服藥情況進行監(jiān)督。b.自護技能培養(yǎng)。指導患者日常應保證飲食質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控制鈉鹽攝入量,多攝入膳食纖維,規(guī)律排便,戒煙戒酒。指導患者每日測量體重,計算體質指數(shù)(BMI),養(yǎng)成定時測量體重的習慣,嚴格控制體重。糾正患者不正確的血壓監(jiān)測方法。c.心理疏導。引導患者正確應對壓力,做好情緒管理,保持樂觀心境;減少能引起情緒波動的刺激;積極與親友保持交流溝通,遇到困難及時請求親友幫助。d.資源利用。推薦與疾病康復相關的書籍、網(wǎng)站、公眾號等。
1.3 評價指標 以患者出院時為干預前,患者完成8周過渡期干預為干預后。①心功能指標及6 min步行距離。于出院時及干預后分別測量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收縮末徑(LVSED)、左心室舒張末徑(LVDED)、左心房內徑(LAD)及6 min步行最大距離。②心功能評級。采用NYHA心功能分級分別評定兩組患者出院時及干預后的心功能。③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6]分別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SAS、SDS量表均包含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法,每個量表總分20~80分??偡衷礁弑砻骰颊哌^渡期心理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及6 min步行距離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及6 min步行距離比較
2.2 兩組干預后NYHA心功能分級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NYHA心功能分級比較[例(%)]
2.3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3.1 個體化TCM對患者心功能恢復的影響 CHF患者的過渡期是指患者出院后回歸家庭或社區(qū)的2~6個月,該階段患者癥狀尚不穩(wěn)定,是預測其生存狀況的關鍵期[7]。何曉麗等[8]對219例CHF患者過渡期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患者CHF相關癥狀(如咳嗽、乏力、胸痛、易困等)頻次不斷增加,患者身體狀況有不斷惡化的趨勢,而出院后患者自我照護能力低下,知識缺乏是患者過渡期恢復慢、甚至出現(xiàn)病情惡化的主要原因?;颊咴谧≡浩陂g得到醫(yī)護人員的良好治療與護理,如何有序過渡到患者的家庭護理中,是醫(yī)護人員需要重視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8周后心功能指標得分高于對照組(P<0.01),而LVSED、LVDED、LAD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6 min步行最大距離優(yōu)于對照組(P<0.01),且干預后NYHA心功能分級Ⅰ、Ⅱ級之和占比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個體化TCM對心功能恢復有效性優(yōu)于對照組。TCM首先建立了患者個性化健康檔案,為后續(xù)一對一的個體化護理打下了基礎;患者出院后8周內,給予了每周1次的過渡期干預,重點放在疾病知識灌輸、自護技能培養(yǎng)、心理疏導和資源利用4個方面,補充了患者過渡期知識缺乏、自我照護能力不足的短板,增強了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患者疾病管理能力。
3.2 個體化TCM可改善患者負性心理狀態(tài) CHF患者從醫(yī)院到家庭的過渡期中,因疾病的影響、身體功能受限,其社會角色適應能力下降,部分中年患者從家庭的支持者變?yōu)楸徽兆o者,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度,易使患者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9]。有研究[10]對于130例社區(qū)慢性CHF患者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患者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焦慮、抑郁情緒。本研究中,針對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了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度增加,緩解了因疾病知識匱乏、自護能力不足而產(chǎn)生的失控感,堅定了患者對預后的信念;心理疏導使患者保持樂觀情緒,減輕了負性心理。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P<0.01),表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更快,負性心理程度輕于對照組。心理護理是TCM的重要內容,朱亞芹等[11]對居家護理的癲癇患者應用了TCM,引入了心理調節(jié)和疏導的自我保健方法,結果顯示,患者心理癥狀評分大為降低。彭曉卉等[12]研究顯示,患者焦慮、抑郁評分降低,結果與本次研究相似。推測在TCM實施過程中,能持續(xù)保持患者樂觀心境,家屬支持度增加,因而情緒更為穩(wěn)定;患者自護能力得到提升、心功能恢復加快、軀體功能恢復的同時,也正向反饋作用其心理,加快了心理層面的健康恢復度。
綜上所述,個體化TCM應用于CHF患者過渡期,有助于提升患者心功能,加快疾病恢復程度,降低負性心理,有利于患者從醫(yī)院平穩(wěn)向家庭過渡,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