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舟茹 李婉珊 陳時鋒
骨科手術作為應激反應源會導致患者圍手術期出現焦慮、抑郁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會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性,導致神經功能失衡,從而影響患者麻醉蘇醒質量,并可能引起麻醉躁動[1-2]。此外,骨科手術復雜,耗時時間長,長時間的麻醉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麻醉躁動,影響患者圍手術期安全性[3]。有研究認為[4],圍手術期期不良情緒是導致全麻患者蘇醒延遲的重要因素之一,圍手術期間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及應激反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麻醉蘇醒質量,減少患者麻醉躁動的發(fā)生。希望是指個體對未來目標實現的信心,也是個體應對外界刺激時的態(tài)度及信念,患者希望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患者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負面事件,緩解不良情緒[5]。積極心理暗示屬于心理干預方法之一,通過采取積極的措施指導患者改善不良情緒,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的作用[6]。因此,本研究將積極心理暗示干預應用于骨科全身麻醉患者中,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12 月于醫(yī)院接受骨科全身麻醉手術患者160 例,依據組間基線資料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80 例。納入條件:均為骨科腫瘤手術,具有明確手術指征;無麻醉及手術禁忌證;意識清晰、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均簽署手術同意書,對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條件: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全身性感染;合并精神類疾病、老年癡呆。對照組:男46 例,女34 例;年齡21~68 歲,平均年齡46.22±3.58 歲;文化程度:初中18 例,高中34 例,大?;蛞陨?8 例;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46 例,Ⅱ級34 例;術后應用鎮(zhèn)痛泵46 例。觀察組:男48 例,女32 例;平均年齡45.88±3.38 歲;文化程度:初中15 例,高中35 例,大?;蛞陨?0 例;ASA 分級:Ⅰ級38 例,Ⅱ級42 例;年齡21~64 歲,術后應用鎮(zhèn)痛泵45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麻醉護理,具體措施如下:術前1d 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麻醉健康宣教,講解骨科手術相關流程、麻醉注意事項、麻醉蘇醒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責任護士通過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講解圍手術期注意事項,并給予情緒疏導。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積極心理暗示干預。 患者手術前由2 名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護士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況,并根據評價結果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通過健康知識宣教、面對面交流、音樂療法及視頻宣教等形式對患者進行積極心理暗示,具體內容如下:
(1)正確自我認知: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通過視頻宣教向患者講解全身麻醉方案、麻醉注意事項、麻醉相關并發(fā)癥及影響因素,提高患者對麻醉的認知,并向患者講解不良情緒對麻醉的危害,促使其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疾病。
(2)榜樣暗示:責任護士向患者展示麻醉效果良好的病例,使患者能直觀了解良好的情緒對麻醉及手術預后的影響,提高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
(3)社會支持:充分調動患者身邊的家屬及朋友參與到患者疾病管理中,指導患者家屬及其朋友給予其語言鼓勵及支持,以增強其面對疾病的信心。
(4)暗示性冥想: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冥想性訓練,選擇安靜、舒適的會議室為冥想訓練場所,根據患者喜好選取背景音樂,每次訓練時間為20~30 min,每天2 次。訓練時囑咐患者取舒適臥位,輕閉雙眼,依次放松頭部、頸部、肩部、背部、腹部及上下肢體,并指導患者排解緊張情緒,同時指導患者腹式呼吸,經口吸氣至腹部,然后經鼻腔緩慢排出,使身體保持放松狀態(tài),反復訓練10 次。
冥想結束后指導患者平靜躺10 min,放空記憶,并通過緩慢吸氣及呼氣放松全身,然后緩慢睜開眼睛。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不良情緒、應激反應及麻醉蘇醒質量。①希望水平,應用王艷華等[7]編制的Hearth 希望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包括3 個維度,即采取積極的行動、對現實及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合計12 個條目,每個條目1~4 分,總評分12~48 分,分值越高提示希望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α 系數為0.849~0.912,重測信度系數為0.832~0.945,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②不良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8]、抑郁自評量表(SDS)[9]進行評價,兩個量表均包含20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 分,總評分0~80 分,>50 分提示存在抑郁、>53 分存在焦慮情緒;③應激反應,記錄兩組麻醉誘導前(T0)、氣管插管時(T1)、插管后5 min(T2)、拔管時(T3)、血腎上腺素(AD)、皮質醇(CORT)、去甲腎上腺素(NE),AD、CORT、NE 采用免疫組化法測定;④麻醉蘇醒質量,包括麻醉蘇醒時間、術后拔除氣管時間、蘇醒延遲、躁動。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 ,計量資料以 “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希望水平總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希望水平總評分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T0 時段AD、CORT、NE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T3 時段對照組AD、CORT、NE 水平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4。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及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AD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CORT 水平比較
表4 兩組NE 水平比較
觀察組麻醉蘇醒時間、術后拔除氣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而觀察組蘇醒延遲、躁動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麻醉蘇醒質量比較
希望屬于一種信念,可以使個人認為當前狀況能往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增強個體治療信心,緩解個體壓力,緩解個體不良情緒,增強個人適應能力[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希望水平較對照組提高(P<0.05)。這是由于積極心理暗示基于積極、樂觀理念引導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另外,通過多媒體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對全麻手術的認識,減輕患者的手術恐懼感,增強面對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患者對預后的希望水平[12]。
研究指出[13],手術作為二次創(chuàng)傷性治療會增加患者痛苦,導致患者對預后的不確定感,加重心理負擔,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會增加神經系統(tǒng)興奮,影響患者內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不利于術后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焦慮、抑郁情緒及應激反應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積極心理干預能有效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及應激反應。這是由于積極心理暗示干預通過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減輕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而引起的恐慌[14]。另外通過鼓勵患者家屬及其朋友參與到疾病管理中,給予患者更多支持,從而增強患者治療信心,緩解不良情緒[15]。此外,通過冥想暗示可有效轉移患者注意力,同時配合音樂干預可有效調節(jié)機體循環(huán)、呼吸及內分泌等系統(tǒng),轉移患者注意力,改善機體精神狀態(tài),緩解患者緊張情緒[16]。
研究指出[17-18],麻醉躁動的發(fā)生與患者應激反應有密切的關系,圍手術期減輕患者應激反應可降低麻醉躁動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蘇醒時間、術后拔除氣管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而觀察組蘇醒延遲發(fā)生率、躁動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麻醉前對患者實施積極心理暗示能有效提高骨科全麻患者麻醉蘇醒質量,降低麻醉躁動發(fā)生??紤]可能由于積極心理暗示可提高患者對麻醉的認識,從而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有效抑制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有利于患者術后麻醉蘇醒,降低躁動發(fā)生率[19-20]。
綜上所述, 積極心理暗示能有效提高骨科全身麻醉患者圍手術期希望水平,減輕圍手術期不良情緒及應激反應,縮短麻醉復蘇時間,降低躁動發(fā)生,提高麻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