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醫(yī)生稱之為“嗅覺喪失”。有些嗅覺喪失是暫時的,而有些則是永久的。嗅覺喪失的原因有遺傳、頭部損傷、蛇毒和病毒感染,等等。
在嗅覺喪失的病因當中,最常見的是病毒感染,占了所有嗅覺喪失病例的40%。一些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也會導致嗅覺喪失。不過這種嗅覺喪失往往是暫時的。
最近的例子就是新冠病毒的流行,即使在那些患病程度極其輕微的新冠患者當中,也有不少人暫時喪失了嗅覺。幾個星期后,他們的嗅覺開始恢復,但是恢復過程非常緩慢。
光往往指的是可見光,而可見光是400~780納米之間的電磁波。當光源里的電子獲得額外能量而加速運動時,會產(chǎn)生電磁波,然后電磁波以光速離開光源。電燈就是用這種方式發(fā)光的。
光源還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來發(fā)光,那就是電子和正電子的湮滅。電子和正電子相互結(jié)合發(fā)生爆炸,爆炸的能量都轉(zhuǎn)移到光子當中,使其向遠處運動。但這種發(fā)光方式只存在于宇宙輻射、核聚變和衰變中。太陽同時使用了以上兩種方式發(fā)光。
企鵝并非不怕凍腳,但它有多種方法避免自己的腳凍僵。首先,企鵝會時不時地把身子降下來,讓腹部的羽毛蓋住腳爪,使它暖和。
其次,企鵝腳部的動脈和靜脈是緊貼在一起的。這樣一來,企鵝的腳就能更高效地利用血液帶來的熱量。
最后,如果環(huán)境實在是太冷,企鵝會擴張腳部動脈,加大流動的血量,來給腳帶來足夠的熱量。
這是比較夸張的說法。如果蜂蜜保存在一個密封的罐子里,那么它就可以保存很長很長的時間。目前至少可以肯定,蜂蜜能保存3300年,因為有一壇蜂蜜被用作陪葬品,埋藏在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墓里,由美國考古學家于1913年發(fā)現(xiàn),那時,這壇蜂蜜仍未變質(zhì)。
蜂蜜之所以能保存那么久,是因為天然蜂蜜里含有葡萄糖酸和過氧化氫這兩種強力的抗菌物質(zhì),能消滅絕大多數(shù)細菌和真菌。蜂蜜的變質(zhì)跟其他食物的變質(zhì)也不一樣,蜂蜜的變質(zhì)主要生成二氧化碳、酒精和水,因此,變質(zhì)的蜂蜜依然可以吃(孩子不能吃)。
能?,F(xiàn)實生活中已有真實的案例。2012年,美國一位27歲病人由于腎病,接受了腎移植。但兩個星期之后,這位病人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zhuǎn),反而還對移植的腎造成了傷害。
為了執(zhí)行另外的治療計劃,以及避免腎的浪費,在經(jīng)過慎重地考慮和討論之后,醫(yī)生決定,把腎重新取出來,再移植到一位69歲的病人身體里。而這次,不僅69歲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原來有點受損的腎也恢復了健康。
植物并不會消耗太多的資源,反而會生產(chǎn)其他生物需要的資源,這也是植物被稱為“生產(chǎn)者”的原因。植物的能量來源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通過光合作用,植物把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zhuǎn)化為葡萄糖和氧氣。植物生產(chǎn)的氧氣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耗,一部分補充回空氣中;而對于葡萄糖,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耗,剩下的則用來形成纖維素。纖維素再進一步形成新的莖、葉和根,等等。
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雖然植物會消耗水和土壤中的無機物,但是水最終會通過蒸騰作用,回歸大自然。另外,植物只會從土壤中吸收少量的無機物,而植物的枯葉和掉落的果實在土壤中腐爛,能為大地補充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