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果
(四川省射洪市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射洪 629213)
牛出血性敗血癥又稱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引起牛的一種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病牛表現為高熱、肺炎、急性腸胃炎、內臟器官出血等,多發(fā)于犢牛,也被歸類于B 類疫病。牛出血性敗血癥的發(fā)生同牛體的應激有關。對此,飼養(yǎng)人員要加強日常管理,增強牛體的抵抗性,改善誘發(fā)性因素,定期做好疫苗接種工作,科學應用抗生素藥物,有效降低發(fā)病風險。
該病的潛伏期在2~5d,發(fā)病后最明顯的癥狀是體溫升高達40℃以上,伴有反芻停止,沒有食欲,且呼吸沉重急促,頭部、頸部、咽部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初始會有輕微的熱感,觸摸會感到堅實且硬,然后逐漸變冷,牛的疼痛感也會慢慢減少。咽喉部和周圍組織會出現高度紅腫的現象,觀察牛舌會發(fā)現其呈暗紅色。發(fā)病后期,病牛就會出現高度呼吸困難癥狀,且眼淚不停,伴有磨牙、流涎現象,且咽部的視黏膜發(fā)紺。部分牛還會出現腹瀉、便秘的癥狀,糞便中帶有明顯的黏液、血液,且散發(fā)出惡臭味。還有牛的鼻孔會流出帶血的分泌物,發(fā)病后會在3d 左右死亡。
根據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和病原可以診斷,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與預防工作。
(1)鏡 檢 無菌取病死牛的心臟、肝臟等涂片,用革蘭氏染色,放顯微鏡下現象,可見成群的亮紅色短桿菌,兩極染色非常濃烈,并且兩端為頓圓形,再經過瑞士染色,能夠發(fā)現大量呈藍色的短桿菌,兩極染色非常濃烈,并且兩端為頓圓形。初步判斷為出血性敗血癥。
(2)分離培養(yǎng) 無菌取病料,分別接種在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和鮮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37℃培養(yǎng)17~25h。如果是急性死亡的病牛,其病料在培養(yǎng)后會產生圓形平整且光滑的菌落,菌落的大小中等,并呈現出半透明,使用折射光線能夠發(fā)現菌落出現熒光色。如果培養(yǎng)的是慢性病牛病料,經37℃培養(yǎng)24h 后,在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會發(fā)現有輕微渾濁不透明且表面粗糙的菌落,且菌落體積較小,不溶于血,呈灰白色,較為粘稠??纱_診為出血性敗血癥。
在對病牛進行治療之前,應當及時發(fā)現病牛并有效隔離,禁止病牛與健康牛一起圈養(yǎng),否則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地傳染。然后對健康牛進行接種處理,最后再對病牛進行隔離治療,同時要實時登記因感染出血性敗血癥而死亡的病牛數量,對牛圈進行消毒處理。
可以選擇青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對病牛進行治療,每400 萬IU/100kg 牛,注射次數為2~3 次/d,經過一周的抗生素治療后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用黃連素或魚腥草,30g/次和40g/次,2~3 次/d 最佳。
通過靜脈注射濃度為10%的磺胺噻唑鈉,50~150 mL,2 次/d,連用5d 左右,治療成效較快。未發(fā)病的牛也可以用20~25mg/(kg.bw)的復方磺胺嘧啶鈉進行內服預防,2 次/d,連用4d 后病情恢復,7d 后所有病牛都能恢復正常。
提高他們的機體抵抗力,從源頭出發(fā),減少患病風險。飼養(yǎng)人員要健全衛(wèi)生管理制度,嚴格按照制度開展飼養(yǎng)管理活動。要落實疫苗接種管理,提高牛的抗病能力。
出血性敗血癥全年均可發(fā)病,以6~8 月的致病率最高,各品種的牛均有可感染。對此,飼養(yǎng)人員要及時診斷,在發(fā)病初期便掌握其病癥,避免誤診。一旦發(fā)生血性敗血癥,應當加強護理,針對咽喉腫痛,可以飼喂易消化的飼料,要控制好喂食量。做好牛舍的消毒工作,保持圈內通風干燥,避免因外部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引發(fā)牛群的應激反應。治療手段以綜合治療為主,有條件的可結合免疫血清,治療效果更好。使用阿莫西林、先鋒霉素等抗生素輔助治療。對病死牛,不得轉賣出售,不得食用,要深埋或焚燒處理,病牛所產生的糞便也要及時焚燒銷毀,避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