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樂,王雪臣,李慶?!?/p>
(1.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鄭州 450008; 2.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8)
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慶海教授從醫(yī)40余載,自幼繼承家學,臨床善用經典,對心腦血管疾病診治認識獨到。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類以左心室或雙心室明顯擴大為特征的心肌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縮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包括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和猝死。該病在我國較為常見,發(fā)病率為13~84/10萬[1],目前西醫(yī)尚無特異的治療方法[2]。本病的治療目標為阻止心肌損害,控制心律失常和預防猝死,預防血栓栓塞,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3]。李慶海認為中醫(yī)治療擴張型心肌病有獨特優(yōu)勢,不僅可以緩解癥狀還可以逆轉臨床指標。筆者研究生期間跟師3年,現(xiàn)將其治療擴張型心肌病的經驗介紹如下,以期共饗。
擴張型心肌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心悸、氣促、胸悶、乏力、肢體水腫等。根據臨床表現(xiàn)及發(fā)病特點,屬于中醫(yī)學 “心悸”“胸痹”“心脹”“心水”等范疇。諸醫(yī)經中對“心脹”有形象的記載,《靈樞· 脹論》云:“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备鶕懯锝淌诘目甲C,《靈樞》等醫(yī)經中論述的“心脹病”,與擴張型心肌病在臨床表現(xiàn)、病因病機等方面相似,因此可將DCM命名為“心脹病”[4]。
《金匱要略》云:“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指出陽虛是本病發(fā)生的基本病機?!端貑枴け哉撈吩疲骸靶谋哉?,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說明本病的發(fā)生與瘀血痹阻心脈有內在聯(lián)系。《金匱要略》云:“心下堅,大如磐,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其人陰腫”,指出痰飲水濕亦是本病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從中醫(yī)經典著作有關DCM的論述中可以認為,本病的病機多虛實錯雜。
心為陽臟,心臟自身的生理功能需要心之陽氣維持,心陽心氣充足還可以溫養(yǎng)全身,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動[5]。本病患者多因體質虛弱、飲食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及藥食不當等直接導致心氣、心陽虧損,心失所養(yǎng)而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心主血脈,全身血脈依賴心氣推動,心氣不足,失于溫煦,運血無力,血行不暢,形體臟腑失于濡養(yǎng)而見胸悶、心悸、乏力等癥狀;氣損及陽致心陽不振,則見怕冷、舌暗淡胖大等癥狀[6]。心陽心氣虧虛則脈道失于溫通而滯澀,致心脈痹阻、瘀血內停。李慶海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隨著疾病的發(fā)展,DCM病位已不再單單局限于心,往往累及脾腎二臟。
心屬火,脾屬土,心為脾之母,根據五行相生的傳變,母病及子,心病及脾,亦導致脾氣虧虛。心腎相交,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心陽不足則導致相火無以潛藏,致使腎陽不足。脾主運化,脾氣虛則水谷運化不利,以致痰濕中阻。腎主水液代謝,腎陽虛無以運化水濕亦致痰濕水停[7]。痰瘀作為病理產物滯留體內,又導致氣機阻滯互相影響。
陰陽互根互用,王冰注《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陽損及陰”,心腎陽虛日久,可導致心陰腎陰不足,出現(xiàn)陰陽俱虛的情況,甚則陰陽離絕。痰瘀互結、久而不去、沉積血脈是DCM發(fā)展的重要因素[8]。疾病初期以心氣心陽虧虛、瘀血內阻為主,進一步發(fā)展則出現(xiàn)痰瘀互結,后期則病變復雜,氣虛、陽虛、陰虛俱存,與瘀血、痰濕互相交阻。
李慶海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針對DCM本虛標實病機提出了“益氣溫陽滋陰、化痰祛瘀”的基本治療大法,以達到“通補兼施、邪祛正安”的目的。李慶海根據《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中瓜蔞薤白半夏湯,自擬冠脈寧通方(黃芪、瓜蔞、薤白、法半夏、麥冬、枳實、三七(粉)、水蛭(粉)、桑寄生、紅景天等),以通胸陽、益氣陰、祛痰化瘀為主要治則。擴張型心肌病在不同階段緩急有所不同,標本有所偏重,故宜謹守病機、分期論治。此方為基本方,根據不同階段加減論治。本方重用黃芪甘溫補益元氣為君,瓜蔞、薤白滌痰散結泄?jié)?,半夏、枳實一升一降、燥濕化痰,三七、水蛭活血祛瘀而又通絡止痛,諸藥合用以行氣化痰、祛瘀泄?jié)峁矠槌妓?;桑寄生、紅景天既可益腎補血又可生津輸液,補而不滯為佐藥;麥冬既養(yǎng)心陰又可防諸藥辛溫燥烈之性而為使藥。全方諸藥君臣佐使配伍得當,辛開與苦降同舉,溫補與滋陰共用,隨癥加減以達祛邪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瘀、通補兼施、邪去正安之功效,具體辨證如下。
此期主要表現(xiàn)為心氣心陽虧虛、心脈痹阻之證,臨床癥見心悸、頭暈、氣短乏力動則加重,甚則胸悶、胸痛、舌質淡暗,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等。應以補氣活血為主,以冠脈寧通方加減,藥用黃芪、瓜蔞、薤白、法半夏、三七(粉)、水蛭(粉)、桑寄生、紅景天;瘀血較重者加紅花、丹參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此期在心氣心陽虧虛的基礎上出現(xiàn)脾氣、腎陽不足、痰瘀互結之證,癥見胸悶心悸,咳嗽氣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怕冷肢體浮腫,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澀,應以益氣溫陽、化痰祛瘀為主,方用冠脈寧通方合四逆湯加減,藥用黃芪、黨參、瓜蔞、薤白、法半夏、枳實、三七(粉)、水蛭(粉)、桑寄生、紅景天、炮附片、桂枝、干姜等。痰濕較重者加炒蒼術、陳皮增強化濕功效,肢體浮腫者加澤瀉、豬苓、益母草淡滲利濕。
此期為后期,陰陽俱虛甚則出現(xiàn)陰陽離絕。輕則氣虛、陽虛、陰虛共見,若伴有失眠多夢、盜汗、口干等癥狀合生脈飲,重用麥冬加北沙參、石斛以養(yǎng)陰。若出現(xiàn)心衰重癥,癥見胸悶喘促、不能平臥、脘痞腹脹、肢體浮腫合用參附湯;若有陰陽離絕之象,需配合西醫(yī)搶救治療。
陳某,男,43歲,2015年9月20日初診:主訴胸悶、心慌、乏力1年余?;颊?年前因感冒后出現(xiàn)胸悶、心慌、乏力,癥狀較輕未予注意,后覺勞累后病情加重,至當地市醫(yī)院就診,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住院治療病情緩解后出院,口服ACEI 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阿司匹林等藥物,療效一般,經人介紹來門診求中藥治療??桃娦貝炌?、心慌、乏力,活動后加重甚則氣促,夜間咳嗽時有汗出、怕冷,納一般,眠差,舌暗淡有瘀點,苔白膩,脈細澀。查體心率 72次 /min,血壓119/71 mmHg。查心臟彩超示全心擴大,二尖瓣、三尖瓣中度反流,左心舒張功能減弱,左室舒張末期內徑61 mm,左室收縮末期內徑48 mm,射血分數35%。西醫(yī)診斷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中醫(yī)診斷心脹(氣虛、痰瘀互結)。處方:瓜蔞15 g,法半夏15 g,酒薤白30 g,生黃芪40 g,黨參20 g,蒼術30 g,桂枝10 g,桑寄生30 g,紅景天30 g,丹參30 g,紅花15 g,炒枳實10 g,葛根30 g,麥冬15 g,水蛭粉(沖服)3 g,三七粉(沖服)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5年9月27日二診:服上方7劑,胸悶、心慌減輕,仍乏力,勞累后氣促,大便稍干,舌暗淡,苔白膩,脈細澀。上方加虎杖15 g、黨參30 g、生黃芪50 g,續(xù)服10劑。
2015年10月20日三診:胸悶、乏力、心慌、氣促明顯減輕。口干,夜間咳嗽,舌暗淡,苔白膩,脈細。9月27日方加北沙參15 g、麥冬20 g,酒薤白減為15 g,續(xù)服10劑。
服上方諸癥繼續(xù)減輕,后以湯劑繼續(xù)鞏固治療5個月。復查心臟彩超:左室收縮末期內徑38 mm, 左室舒張末期內徑50 mm,左室射血分數60%,心室結構及功能較前明顯好轉。
按語:該患者平素體質較差,易傷風感冒,久而久之導致心氣心陽虧虛,出現(xiàn)心慌、乏力動則氣促。氣虛無以行血,陽虛失于溫煦,致瘀血內阻、痰濕內停、痰瘀互相交結,阻滯氣機,不通則痛,故致胸悶痛、苔白膩、脈細澀。心病及脾,脾氣不揚,食欲不振。處方冠脈寧通方加減,重用黃芪、黨參補氣血,痰比瘀重,故重用蒼術加重化濕之力,換三七、水蛭為丹參、紅花減輕活血之力。全方加桂枝、葛根以升提陽氣。二診效可,繼續(xù)加大補氣血之力,稍加虎杖,一者活血祛瘀,二者清熱瀉火。三診加大滋陰之力,陰陽氣血雙補,后又續(xù)服數月使正氣增強,邪氣祛除而病痊愈。
西醫(yī)在治療擴張型心肌病時以對癥治療為主,只能延緩病情進展,不能提高生存率,而且需要長期服藥,藥物的不良反應使許多患者無法耐受。近10年以來隨著人們對中醫(yī)藥的重視,中醫(yī)藥成為治療DCM的主要手段,在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李慶海注重經典經方,提倡古方亦能治今病。通過多年研讀《傷寒雜病論》認為,《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瓜蔞薤白半夏湯的病機“陽微陰弦”與DCM的氣虛痰瘀非常吻合,遂在此方的基礎上自擬冠脈寧通方。李慶海認為DCM的治療非一時之功,需要長期堅持,而中醫(yī)藥的整體調理、辨證論治、不良反應小等優(yōu)勢非常明顯。在臨床治療該病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中醫(yī)藥不僅可以有效減輕癥狀、增強心臟供血,對于長期堅持服藥的患者還可以達到逆轉心室擴大、心肌肥厚的效果,不少患者堅持服藥、遵從醫(yī)囑,其病情已徹底治愈。李慶海的經驗值得借鑒,也可為廣大醫(yī)師治療DCM提供臨床參考。